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馬偕相關文化資產說淡水故事(2023) 黃律幃; Huang, Lu-Wei過去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多針對單一案件進行保存,不但以硬體維運為重,亦較少在活化文化資產之歷史文化價值著力,更遑論經常與周遭的文化資產各自獨立。近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政府提出「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大規模以主題式整合多元的文化資源,以及文化資產保存趨向多元之理念,將相同主題的文化資產進行串聯。在上述趨勢啟發下,本論文採數位虛擬的方式進行文化資產串聯,以淡水為實驗場,藉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在淡水生活30年的經驗,再搭配《馬偕日記》之紀錄,提出一個新的文化資產活化保存之維運方式。馬偕在淡水生活期間,淡水匯集許多群體,打造了許多別具特色的建築,有不少已是受政府保護的文化資產,其中也包含馬偕留下的4座建築。為了藉由馬偕視角認識淡水的文化資產,本論文先將淡水文化資產進行全面性盤點,接著馬偕在其日記中記錄了他在淡水的生活與交友情形,採數位人文工具對此日記進行「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呈現他在淡水與不同群體的友朋關係,再與淡水的文化資產結合。以淡水的文化資產和馬偕社會網絡等兩個重要因素,規劃一個虛擬的文化路徑,將淡水的文化資產進行故事性、系統性之串聯,讓來到淡水的遊客可以藉由馬偕的故事和文化資產認識淡水歷史。藉此利用數位工具將淡水文化資產大範圍的串聯,以提供一種以數位化認識淡水文化資產之方法。Item 淡水地方社會之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1945年以前)(2012) 王怡茹; Wang, I-Ju淡水自清乾隆年間漢人聚落發展以來,移民依各式需求興建各種類型廟宇,地方社會逐漸形成以福佑宮為中心,其他信仰多元並立的信仰型態。然而,這樣的信仰模式卻在清法戰爭後、日治初期、日治中期出現幾次轉變,其中又以清水祖師的信仰地位轉變最為明顯。為探究清代以迄日治時期淡水地方社會信仰如何重構、發展,本論文以地理學關注的「人地」關係、「人人」關係為核心觀點,討論宗教活動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以及地方紳商如何透過其文化權力網絡,影響社會信仰發展。本論文之研究成果有四: 第一、淡水雖然不是一個擁有良好自然條件的港口聚落,卻因其位居臺北盆地河流出海口的區位因素,成為促使地方社會發展之重要原因。隨著漢人聚落發展,地方社會逐漸形成以福佑宮為中心,其他信仰多元並立的信仰型態。 第二、「清法戰爭」是造成淡水地方社會信仰第一次重構的關鍵因素。清光緒年間,淡水港因其經濟與戰略地位,成為清法戰爭主要戰場。受戰火波及與法軍對臺灣海岸進行長時間經濟封鎖之影響,民間信仰成為地方社會民眾重要的精神寄託,進而形構神祇顯靈助戰傳說。尤其在光緒皇帝賜匾予地方三大信仰神祇後,不僅使清水祖師信仰地位大為提升,地方社會信仰結構也由福佑宮獨大的單核心模式,重構為以「媽祖(福佑宮)、觀音佛祖(龍山寺)、清水祖師」並重的三核心信仰模式。 第三、疾病(鼠疫)是造成淡水地方社會信仰二次重構的關鍵因素。日治初期,淡水因其港口區位因素,成為中國沿海各省傳來的鼠疫之主要入侵、傳播地。初期在官方無法全面掌控疫情的情況下,淡水民眾尋求傳統「迎神除穢」儀式,舉行清水祖師遶境活動。隨著鼠疫受到控制,遶境轉而成為地方重要的廟會活動,清水祖師信仰地位益加提升。再加上原為清末市街三大信仰的觀音佛祖(龍山寺)逐漸沒落,日治初期淡水地方社會信仰再重構為「媽祖(福佑宮)、清水祖師」並重的二元核心型態。 第四、地方紳商是維持清水祖師信仰地位的關鍵群體。日治中期,淡水港因其位居出海口之區位因素,面臨港道淤塞、港口機能退卻的環境問題。為挽回商況,地方紳商主導行之有年的清水祖師遶境活動,製造人潮與消費。1931年時,為解決祭祀空間問題,地方紳商籌組廟宇建築委員會,投入清水巖祖師廟籌備工作。這些參與清水祖師廟務之紳商藉由自身所累積各式「資本」,動員地方各組織、團體與民眾,齊力為建廟事務作努力,打破地方社會長期以祖籍、業緣為主的社會關係,形成一以清水祖師為中心、超越我群關係之新的共同體。因此,清水祖師信仰在地方紳商的運作下,得以維持其信仰地位,直至今日仍是淡水地方社會重要之信仰神祇。Item 淡水沙崙海水浴場發展變遷的結構歷程分析(2012) 徐筱筑; Hsu, Hsiao-Chu本研究以Giddens提出的結構化歷程理論,分析淡水沙崙海水浴場的發展變遷。並將影響結構的資源和權力部分,分為擁有權威性資源的結構團體以及屬於環境物質特徵的配置性資源,作為分析沙崙海水浴場發展變遷的主要觀點。研究結果發現,握有海水浴場經營權的團體,雖是決定浴場開放與否的關鍵因素,但其他與浴場發展相關的結構團體態度,以及社會結構中配置性資源的變遷,也影響著海水浴場的發展。 影響浴場發展的結構團體中,淡水鎮公所因為擁有海水浴場發展前兩期的經營權,因此對浴場早期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力。鎮民代表會只有質詢的權限,因此和鎮公所意見不同時,不是彼此僵持不下就是因為權力不足而退讓。台北縣政府在第三期獲得浴場的經營權時,才開始擁有規劃浴場發展的權力。受限於結構的限制性,不同時期的發展歷程,影響浴場發展的主要結構團體也不同。在配置性資源的部分,浴場本身的交通易達性變遷、法令規章更動、計畫目標方向,以及政治化的自然因素皆不利沙崙海岸繼續以「浴場」的方式經營。而接手該地的台北縣政府,將它轉型為文創園區,此舉不但可和淡水近年來的觀光發展相結合,也可減少該地受到經濟、法規等結構因素的限制。 隨著時空變遷,結構資源的變化將持續影響沙崙浴場的發展。浴場現在雖然處於轉型與停滯的文創園區歷程,但若等到資源的變化足以帶動結構改變時,沙崙浴場便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Item 臺北都會區淡水區分租農地的經營特色(2014) 駱怡璇; Lo, Yi-Hsuan臺灣的市民農園,是接受農委會或農會輔導,分布在都市或都市近郊的都市農業形式。近年來,在臺北都會區周邊的新北市淡水區,出現了一種不受農會輔導,私人經營,但功能類似市民農園的農業經營型態,一般稱為分租農地。本研究透過基礎資料分析、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試圖了解淡水區分租農地的形成與發展、經營型態、地主與承租者的空間行為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分租農地的形成,對地主來說,多是因為從農的經濟效益低,以及都市郊區農村的勞動力不足;承租者則多為了健康與休閒。 分租農地的經營型態大致分成集約和粗放兩類。山區地主經營方式較粗放,市區地主經營方式較集約。山區承租者較能自行進行農事;市區承租者較希望地主提供類似市民農園的部分代耕服務。 分租農地地主都希望能將分租農地的經濟效益最大化。早期山區與市區分租農地的租金差異,可驗證丘念的都市農業帶理論;但是後來山區地主提高租金,丘念的都市農業帶理論,漸無法解釋今日分租農地租金從市區到山區的分布。市區的分租農地,大部分皆為本地的承租者;山區的分租農地,有更多來自外地的承租者,原因是此地較好的耕作環境。Item 淡海新市鎮的發展(2007) 詹家佳「新市鎮」的概念最早是由十九世紀英國人霍華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所提出的,其目的即在疏解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大都市人口成長壓力,並強調綠帶及美化生活環境的社會性規劃理念,為美好生活環境提供願景。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英、法、日等)皆應用此概念制訂新鎮法,從事新市鎮建造,並得到不錯的效果。 一九八九年,政府為解決台北市房價飆漲,中低階級一屋難求的現象,選定淡水北側農地,進行「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希望能提供合適價位住宅,滿足台北都會區中低收入民眾的居住需求,期能疏解台北都會區人口急速膨脹的壓力。並希望能調整台北都會區的空間結構,引導台北都會區向北發展,以減輕西部走廊(中和、永和、板橋、三重等地)過度發展的壓力。並結合優美的海岸景觀,建設居住和休閒渡假的新市鎮。 因此本研究欲瞭解淡海新市鎮當初所規劃的目的與開發方式,透過探討目前淡海新市鎮的發展現況,分析淡海新市鎮開發至今是否有達成當初所規劃的目標。並對比於國外新市鎮成功之案例以及經由國內相關人員的訪談,找出影響淡海新市鎮發展的種種因素。 淡海新市鎮位於台北縣淡水鎮內,地處台北都會區的西北方,其東側鄰近陽明山國家公園,西側為台灣海峽。全區計畫面積約為一千七百公頃。淡海新市鎮計畫年期是自一九九0年至二0一四年,共計二十五年,預計容納三十萬人口。並於二000年時進行過第一次通盤檢討,將原訂分為三期三區開發,更改為三期七區開發。淡海新市鎮開發權責隸屬於內政部營建署新市鎮建設組,在開發初期時成立新市鎮開發基金以籌措大部分開發費用。淡海新市鎮的開發方式是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開發,並且在財務上採完全自償原則。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在「計畫目標」方面,淡海新市鎮當初欲達到調整台北都會區的空間結構,引導人口向北移動,以疏解西部走廊和台北都會區人口壓力的計畫目標並沒有達成,反而已被淡水其他地區(竹圍、紅樹林、淡水市區)所取代。希望建造成為良好的居住與休閒渡假的新市鎮,也因冬天氣候溼冷、缺乏鄰里性公共設施以及對外交通不便而不受青睞;在「開發進度」方面,目前僅完成第一發展區之第一、二開發區的區段徵收、整地及基礎公共工程,但在土地標售的情況幾乎是乏人問津。而實際完工且有人進住也只有拆遷戶安置住宅,開發進度比原先預定計畫延遲許多。 而影響淡海新市鎮發展的因素,從「政策面」來看,缺乏專責開發機構及健全的組織和法源以統籌推動,且缺乏橫向的跨部會連結,以至於各項攸關新市鎮的配套措施窒礙難行;從「經濟面」來看,淡海新市鎮是在一九八0年代後期房價飆漲的年代規劃興建,當時政府希望透過新市鎮的開發來減緩房價飆漲,並疏解人口膨脹壓力。但在淡海新市鎮規劃興建後,卻面臨經濟成長率下降、人口成長趨緩及房地產景氣低迷的困境。再加上淡海新市鎮重要交通建設無法如期完成,在缺乏「區位條件」下,並無足夠的誘因來吸引產業和人口進入,因此開發進度緩慢且面臨開發困境。Item 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謹、陳澄遠、陳慧坤、李永沱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地理學系, 2011-05-??) 蔡怡玟; Vi-Wen Tsai自17 世紀以降,不少詩人﹒畫家、文學家皆以淡水為題材來進行創作,而根據肅瓊瑞(2004 ) 掏出臺灣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淡水這樣,曾被這樣多的畫家,以如此豐美而多量的畫作存在著。而至目前為止,據初步估計這些畫作應不下五百多件。所以,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美學和審美經驗來談淡水空間意象和其背後所隱含的精神意象應有其值得深究及探掘之處。然,因以淡水為題/為名者畫作甚多,本文配合自日治時期以降,美術在畫發展的歷程和其流派的演變,按照時間順序先後選出石川欽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及李永沱五位畫家的淡水系列,來試著以美學上的精神為基礎,然後究其人文主義地理學和審美經驗來形構也個淡水的空間及精神意象,以補足或開拓以美術作品來詮釋空間意象的可能,並希冀藉由這樣的嘗試可為地方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Item 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謹、陳澄遠、陳慧坤、李永沱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地理學系, 2011-05-??) 蔡怡玟; Vi-Wen Tsai自17 世紀以降,不少詩人﹒畫家、文學家皆以淡水為題材來進行創作,而根據肅瓊瑞(2004 ) 掏出臺灣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淡水這樣,曾被這樣多的畫家,以如此豐美而多量的畫作存在著。而至目前為止,據初步估計這些畫作應不下五百多件。所以,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美學和審美經驗來談淡水空間意象和其背後所隱含的精神意象應有其值得深究及探掘之處。然,因以淡水為題/為名者畫作甚多,本文配合自日治時期以降,美術在畫發展的歷程和其流派的演變,按照時間順序先後選出石川欽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及李永沱五位畫家的淡水系列,來試著以美學上的精神為基礎,然後究其人文主義地理學和審美經驗來形構也個淡水的空間及精神意象,以補足或開拓以美術作品來詮釋空間意象的可能,並希冀藉由這樣的嘗試可為地方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Item 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謹、陳澄遠、陳慧坤、李永沱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地理學系, 40483) 蔡怡玟; Vi-Wen Tsai自17 世紀以降,不少詩人﹒畫家、文學家皆以淡水為題材來進行創作,而根據肅瓊瑞(2004 ) 掏出臺灣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淡水這樣,曾被這樣多的畫家,以如此豐美而多量的畫作存在著。而至目前為止,據初步估計這些畫作應不下五百多件。所以,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美學和審美經驗來談淡水空間意象和其背後所隱含的精神意象應有其值得深究及探掘之處。然,因以淡水為題/為名者畫作甚多,本文配合自日治時期以降,美術在畫發展的歷程和其流派的演變,按照時間順序先後選出石川欽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及李永沱五位畫家的淡水系列,來試著以美學上的精神為基礎,然後究其人文主義地理學和審美經驗來形構也個淡水的空間及精神意象,以補足或開拓以美術作品來詮釋空間意象的可能,並希冀藉由這樣的嘗試可為地方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