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參與式環境治理的政治生態學分析-以台灣地質公園示範區為例
    (2017) 劉有為; Liu, You-Wei
    隨著「環境主義」(environmentalism)與「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多元論述,以及近年台灣發生的環境治理爭議,例如:2004~2014年的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爭議、2007年的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15年卑南族的狩獵爭議…等等,凸顯出「國家-地方」對於環境認知與環境治理方式有著明顯落差。目前,關於環境治理的議題有越來越多的論述指出民眾參與、在地化、尊重傳統地方知識,以及強調共同管理的重要性與符合實際社會狀態。 2002年起,農委會所推動的「台灣地質公園」計畫,作為回應國際地景保育與環境治理的最新潮流,不但強調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參與與環境旅遊等核心價值,亦著重在多尺度的網絡交流與學習。本文以「政治生態學」的觀點透過焦點人物的深度訪談以及參與式的田野調查,來探究社區對於新環境治理模式的回應,其中包含社區參與的動機、考量因子以及社區如何進行公眾決策的行為;本文並以「類型學」的方式將社區治理的行為模式予以劃分,作為往後其他社區參與環境治理的參考。
  • Item
    原住民族參與集水區治理之制度分析:以宜蘭縣崙埤社區為例
    (地理學系, 2018-05-??) 姚佳瑩; 廖學誠; Chia-Ying Yao, Shyue-Cherng Liaw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宜蘭縣崙埤社區原住民族參與當地九寮溪河川保育的環境治理,期能瞭解政府政策對原住民社區保育及生態旅遊發展之影響,並分析民眾對集水區經營管理之看法。宜蘭縣大同鄉崙埤社區居民以泰雅族為主,本研究經由對27位受訪民眾進行深度訪談,並應用制度分析發展(IAD)架構,探討九寮溪集水區的治理歷程,並評估溪流保育成效。崙埤社區於2002年開始進行封溪護漁,在地居民以義務性的集體行動落實溪流保育,集水區環境狀況恢復良好,成效相當顯著。社區發展協會積極向外申請計畫,大同鄉公所也努力配合,因此,許多政府部門資源陸續挹注社區,增強當地居民的集體行動。由於政府補助計畫屬於階段性,而非常態性、持續性,因此,當計畫終止結束後,崙埤社區漸感經費短缺、人力不足,社區的集體行動也漸漸消退,以致於集水區的治理工作最終又轉由政府部門主導。
  • Item
    PPGIS與傳統民眾參與方式在社區議題討論與居民參與程度上之比較研究:以宜蘭縣龜山島社區為例
    (地理學系, 2011-11-??) 莊永忠 廖學誠; Yung-Chung Chuang; Shyue-Cherng Liaw
    隨著近年民主觀念高漲,民眾參與社區規劃與發展之比例逐年提升,而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PPGIS)因可結合民眾參與精神與地理資訊技術,且能做為權益關係人與公共事務參與者之溝通論述平台,故在國內外被廣泛使用。然而PPGIS 由於技術門檻與電腦硬體建置資本頗高,故相對於其他傳統民眾參與方式之實質效用並不清楚。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宜蘭縣頭城鎮龜山島社區為例,以社區規劃為主要議題,比較傳統民眾參與方式與PPGIS 之議題生成與居民參與效果。研究中利用:(1)口頭參與;(2)參與式紙本製圖(抽象繪製);(3)參與式紙本製圖(參考地圖與相關文獻繪製)等三種不需使用網路與電腦技術之傳統民眾參與方式;以及(4)配合照片展示之網際網路PPGIS 平台進行參與等操作方法進行逐戶個別訪談與群體討論。結果顯示個別訪談與群體討論在居民參與程度上,因社區型態與人為因素影響而各有優劣。而以PPGIS 平台搭配地圖、向量圖層與照片進行討論之方式,相對於口頭討論或搭配地圖進行討論等傳統參與方式更能引發參與者之聯想力,並能增加討論之深度與廣度。然而由於不同參與者對四種討論方式之適應性不同,故本研究建議在操作方式選用上應保持彈性,除同時交叉使用多種操作方式進行訪談,並將結果整合於PPGIS 平台上,以增加受訪者對環境之感受與對回答問題之敏銳度以外,亦可檢核不同方式所產生之效果差異,此均有助於居民意識之完整呈現。而此研究結果,將可提供政府機關與社區發展相關單位,在未來欲採用PPGIS 與其他不同類型方式為意見溝通平台時作為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