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客家乩童的區域特色:以橫屏山的華人認同與空間記憶為中心
    (2021) 林鍵璋; Lin, Chien-Chang
    本文以印尼西加里曼丹孟加影縣(Bengkayang County)橫屏山〔Pasar Gunung (Bang Phin San)〕的神壇調查,及山口洋(Singkawang)一些特殊神壇藉以參照,增加本研究的田野調查資料,在地理研究上屬於區域地理研究,以存在空間為基礎論述,透過前人研究了解印尼西加里曼丹乩童的特殊性,並且以社會關係來了解當地客家乩童的區域特色,解釋客家乩童儀式所產生的華人空間記憶。以地理學三大傳為統的研究觀點,及空間所產生的宗教現象究竟為何?那為何是這樣的變異,而這樣的區域又有什麼特色,在研究過程中,印尼西加里曼丹橫屏山的乩童,除了保有原鄉傳統的傳承,也已經和當地信仰文化結合,產生在地化、土著化的過程,以當地山為主要調查區域,印尼客家乩童信仰研究為中心,透過紮根理論,呈現印尼西加里曼丹客家民間信仰中乩童和族際的互動,釐清印尼西加客家乩童信仰,再加入其他族群的信仰過程之後,呈現多元族群在祭祀組織、儀式、廟會等面向中的互動情景,最後在結語部分闡釋,印尼西加里曼丹客家乩童構築的多元互動網路,以及形成的交錯互動關係。論文的主體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橫屏山當地神壇及其神聖空間,第二部分,印尼國家政策影響下華人和華人信仰的形成,第三部分,印尼客家民間信仰儀式的空間性與區域轉變的展開。而印尼西加里曼丹客家乩童信仰的形成,如此政策影響下的互動,主要在祭祀、儀式以及廟會三個層面展開。其中互動主體,主要有印尼國家政策影響下,印尼西加里曼丹華人和客家民間信仰,包括華人與民間信仰的空間和記憶,這部分內容主要分佈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印尼客家乩童信仰構築的特徵互動,最終形成了華人文化上,多元融合與地域上的空間記憶與認同。
  • Item
    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詮解的義理向度
    (國文系, 2021-09-??) 劉怡君; Liu, Yi-Chun
    張嗣成,元朝著名的龍虎山正一道天師,元成宗四年(西元1316 年)受封「正一教主」,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元朝時期,一方面因為新儒家心性學說的成熟與漫衍,另一方面復因道教內丹學性命理論開展的要求之故,遂使道教人物在疏解《老子》時,熱衷於將「性命(心性)」這一重大命題與老子思想綰合,並進一步將「性命(心性)」理論與「精」、「氣」、「神」的修煉加以繫連。然而,《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命」僅有數處,言「精」、「氣」、「神」也僅數處,張嗣成如何透過詮解《老子》建構「性」、「命」、「心」的思想內涵,並闡發「精」、「氣」、「神」的養煉工夫,是值得深入釐析的議題。此文的研究成果對於道教老子學與理學發展史等方面的研究者,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Item
    閩中瑜珈法教功曹神譜研究 ――以嵩公道德與吳公太宰為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06-??) 謝聰輝; Hsieh, Tsung-hui
    本文利用這三年來,在福建中部尤溪、大田與永孜三縣等地區道法壇靖中,所見到的清初以來瑜珈抄本資料,以及現今田野實際儀式實踐調查記錄,希望能考證出瑜珈法教的功曹神明譜系的實際來源,並分析其表現的內涵特質。除前言與結語外,第一節,指出「瑜珈五院」的名稱組合,應轉化自道教體系內涵而得;而此套瑜珈法教五院傳度道法系統,至少在明嘉靖年間已在尤溪地區實際運用傳授。第二節,考察嵩公道德和吳公太宰二祖師,主要與傳法和繳法職能有關,應是實際的歷史人物北宋明教大師契嵩曾伕明嘉靖太宰的吳默泉;他們除各具條伔而較晚被收編外入瑜珈法教神譜外,更在明中晚期逐漸衰落的佛學或另股復興運動中展現其號召力。第三節,分析其嵩、吳兩位祖師被連請的道法和時代背景,以及到天台山奉請的地緣關係。
  • Item
    吳澄《道德真經註》「心性論」探微──以理學詮解《老子》的義理向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劉怡君; Liu, Yi-chun
    吳澄為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在元代學術史上與許衡並稱為元代二大儒宗,素有「南吳北許」的美譽,其《道德真經註》在時代思潮的籠罩之下,帶有濃厚的理學色彩,具體地反映出理學對老學發展的影響。《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僅有數處,理學卻極重視「心性」,吳澄如何以「心性之學」詮釋《老子》的義理思想,促使理學與老學在思想史的長河中相摩相盪,自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此文首論吳澄「以心性之學詮解《老子》的視域」,再論其「去外妄」與「取內真」的主張,最後論其「工夫修養」的入路。研究所得成果對於建構中國學術思想史「儒道會通」的完整面貌,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Item
    吳澄《道德真經註》「心性論」探微──以理學詮解《老子》的義理向度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劉怡君; Liu, Yi-chun
    吳澄為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在元代學術史上與許衡並稱為元代二大儒宗,素有「南吳北許」的美譽,其《道德真經註》在時代思潮的籠罩之下,帶有濃厚的理學色彩,具體地反映出理學對老學發展的影響。《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僅有數處,理學卻極重視「心性」,吳澄如何以「心性之學」詮釋《老子》的義理思想,促使理學與老學在思想史的長河中相摩相盪,自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此文首論吳澄「以心性之學詮解《老子》的視域」,再論其「去外妄」與「取內真」的主張,最後論其「工夫修養」的入路。研究所得成果對於建構中國學術思想史「儒道會通」的完整面貌,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