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中古中國地獄審判書寫中的女性形象─以《法苑珠林》為中心
    (2021) 陳裕文; Chen, Yu-Wen
    本文以唐初僧人道世著作《法苑珠林》中的地獄審判故事為核心,探討中國中古時期的女性在父權社會的規訓之下,呈現何種形象,以及這些故事反映女性面臨哪些法律上的困境。 地獄審判書寫,不僅代表中國古代對於「惡有惡報」的想像,並且也反映出俗世法律的運作情形。在佛教傳入之後,更將因果報應的觀念融入其中,成為佛教宣揚教化的工具。 在《法苑珠林》與女性有關的地獄審判故事裡,對於女性的規範與要求,可從以下四種類別分析,即墮胎、不孝、嫉妒以及私用家財,這些現象都圍繞著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與被賦予的責任。當女性未能達成這些任務,或者有所反抗,導致父權結構與家內秩序受到挑戰時,便會受到社會強烈的規訓與懲罰,地獄審判故事便發揮規範女性的重要功能。 總結在《法苑珠林》的冥判故事中,道世對女性生活各層面的描寫,都深刻呈現對女性的壓迫與束縛。主要的原因,仍舊是為了維持父系體制下,家內秩序的穩定及對社會的控制,而塑造出各種地獄懲罰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當中,女性便被要求依順父系體制的要求,而能夠完成傳宗接代、孝養舅姑、無妒嫉之性,並且在用財上符合家庭規範等種種任務。
  • Item
    兩晉不鑄幣政策與長期通貨緊縮—兼論魯褒〈錢神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陳彥良; Chen, Yen Liang
    晚近逐漸出現一種觀點,認為晉代雖以布帛等實物為交易媒介,但錢幣的使用依然頻繁,故仍屬於一個貨幣經濟的金融環境;西晉魯褒〈錢神論〉為該說主要論據之一。本文根據考古資料與文獻證據反駁這個論點。史籍中「晉氏不鑄錢,後經寇戎水火,耗散沈鑠,所失歲多」等記載,以及眾多考古資料的證據,證明兩晉面臨錢幣不足、通貨緊縮的困局,因此不可能出現健全的貨幣經濟。另一方面,西晉自武帝開國,由於帝王之顢頇、朝政之頹廢以及士風之貪鄙,「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因此貪墨成風,貨賂公行。正由於貨幣上「錢重物輕」,以及政治上「官以賄成,位以錢獲,囚以貨生,獄以幣解」這兩項因素,遂出現「錢」可以成為「神」的現象。魯褒〈錢神論〉屬典型的諷刺之作,所反映的其實是司馬氏政權底下,朝政士風的腐敗和經濟上的通貨緊縮,而非貨幣經濟的發達。兩晉的不鑄幣政策造成長期通貨緊縮,使得自然經濟模式更為僵固,實物貨幣的時程因之延長,為南北朝社會經濟發展的遲滯埋下了伏筆。
  • Item
    兩晉不鑄幣政策與長期通貨緊縮—兼論魯褒〈錢神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陳彥良; Chen, Yen Liang
    晚近逐漸出現一種觀點,認為晉代雖以布帛等實物為交易媒介,但錢幣的使用依然頻繁,故仍屬於一個貨幣經濟的金融環境;西晉魯褒〈錢神論〉為該說主要論據之一。本文根據考古資料與文獻證據反駁這個論點。史籍中「晉氏不鑄錢,後經寇戎水火,耗散沈鑠,所失歲多」等記載,以及眾多考古資料的證據,證明兩晉面臨錢幣不足、通貨緊縮的困局,因此不可能出現健全的貨幣經濟。另一方面,西晉自武帝開國,由於帝王之顢頇、朝政之頹廢以及士風之貪鄙,「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因此貪墨成風,貨賂公行。正由於貨幣上「錢重物輕」,以及政治上「官以賄成,位以錢獲,囚以貨生,獄以幣解」這兩項因素,遂出現「錢」可以成為「神」的現象。魯褒〈錢神論〉屬典型的諷刺之作,所反映的其實是司馬氏政權底下,朝政士風的腐敗和經濟上的通貨緊縮,而非貨幣經濟的發達。兩晉的不鑄幣政策造成長期通貨緊縮,使得自然經濟模式更為僵固,實物貨幣的時程因之延長,為南北朝社會經濟發展的遲滯埋下了伏筆。
  • Item
    兩晉不鑄幣政策與長期通貨緊縮—兼論魯褒〈錢神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陳彥良; Chen, Yen Liang
    晚近逐漸出現一種觀點,認為晉代雖以布帛等實物為交易媒介,但錢幣的使用依然頻繁,故仍屬於一個貨幣經濟的金融環境;西晉魯褒〈錢神論〉為該說主要論據之一。本文根據考古資料與文獻證據反駁這個論點。史籍中「晉氏不鑄錢,後經寇戎水火,耗散沈鑠,所失歲多」等記載,以及眾多考古資料的證據,證明兩晉面臨錢幣不足、通貨緊縮的困局,因此不可能出現健全的貨幣經濟。另一方面,西晉自武帝開國,由於帝王之顢頇、朝政之頹廢以及士風之貪鄙,「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遲」,因此貪墨成風,貨賂公行。正由於貨幣上「錢重物輕」,以及政治上「官以賄成,位以錢獲,囚以貨生,獄以幣解」這兩項因素,遂出現「錢」可以成為「神」的現象。魯褒〈錢神論〉屬典型的諷刺之作,所反映的其實是司馬氏政權底下,朝政士風的腐敗和經濟上的通貨緊縮,而非貨幣經濟的發達。兩晉的不鑄幣政策造成長期通貨緊縮,使得自然經濟模式更為僵固,實物貨幣的時程因之延長,為南北朝社會經濟發展的遲滯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