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華語「爆」的語意分析(2023) 陳珈琳; Chen, Chia-Lin本研究探討台灣華語爆一詞的多義性,採用爆在各種語境下的使用進行綜合分析。Huang (2008) 曾探討爆的歷時語義變化,亦討論爆在現代華語中的用法。雖然Huang提及隱喻變化是爆語意變化的一種機制,但並未深入探討隱喻如何影響爆的語義延伸。此外,Huang也未涵蓋所有新興的爆的義項,尤其是近十年來爆出現的新用法。為了彌補先前研究的不足之處,本研究探討台灣華語爆的多種義項,並詳細分析隱喻 (metaphor) 和意象圖式 (image schema) 在解釋爆的語意延伸時的角色。 本研究從台灣流行社群媒體平台蒐集語料,並採用Johnson (1987) 的意象圖式,特別是容器圖式 (The Containment Schema) 和力量圖式 (The Force Schema) 以及相關隱喻,有效地解釋了台灣華語中爆的多種義項。此外,本研究也發現爆的新興含義或創新用法,例如「破壞情節」、「迅速而廣泛」、「不受任何限制或約束地從事活動」,以及「破壞」。 本研究以爆在社群媒體平台的實際用法為基礎,並運用隱喻和意象圖式對爆的義項進行全面的分析,期望透過本研究能更深入地了解台灣華語爆的多種義項和用法。Item 科普字幕隱喻之翻譯與策略: 以「宇宙時空之旅」為例(2022) 裴書逸; Borissenko, Pavel本研究以美國科學紀錄影集《宇宙大探索》(2014-2020) 為研究對象,採用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 框架,針對其中文翻譯字幕所使用之翻譯程序進行分析。此研究尤其專注於探究在語際字幕翻譯情境下翻譯隱喻的手法。本研究所使用之語料庫取自此影集總計二季23集之內容,其播放時間約為960分鐘,並包含共16,024行之中英文字幕。本研究首先以typological class將不同隱喻進行分類,並將各隱喻分類所使用之專屬翻譯程序歸納整理為次數表。其後,研究者透過質性分析,深度探討譯者如何在非常有限的字幕字數中翻譯隱喻,及此限制對於譯者行為及翻譯手法所造成之影響。本研究總共蒐集了930個的隱喻實例。研究結果指出,processual transformation是最缺乏穩定性的隱喻, 而concretization 和humanization 的穩定程度則最高。最後,研究者則參考Shuttleworth (2013)之研究,以論述方式說明此研究與Shuttleworth研究結論相同和相異之處。Item Untitled(英語學系, 2019-03-??) Kim-Su Rasmusse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change between Ricoeur and Derrida concerningmetaphor. I argue that the exchange is not a “missed encounter,” as EftichisPirovolakis has suggested, but exemplifies a hermeneutic situation in whichtheoretical divergence is supplemented by a practical convergence. Rather thana mere exegesis of the exchange between Ricoeur and Derrida, I emphasize the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ic metaphors. To be morespecific, I emphasize the case of Paul Celan’s poem “Blume” and the semanticdensity of the central metaphor. Although Ricoeur and Derrida diverge in strictlytheoretical terms, their theoretical positions—when translated into practicalterms—establish different but convergent paradigm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poetic metaphorsItem 華語「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之第一語言習得(2016) 鄭淑君; Cheng, Shu-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母語的學童如何詮釋華語「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三大操縱變因包含慣用語與成語之差別、熟悉度和語境效應。本研究方法採用兩個口頭詮釋測驗,分別讓受試者在有無語境提示下詮釋「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研究對象共分為六組,每組十五人,分別由平均年齡六歲、七歲、九歲、十二歲和十五歲學童與成人共九十位受試者所組成。 研究結果如下:首先,關於慣用語與成語兩類表現,可視為華語口語及書面語的掌握差異。五組學童組皆在慣用語之譬喻詮釋較佳,而成人組則為成語。然而,熟悉度被證實對大班、小二學童造成顯著影響。五組受試者皆在熟悉之慣用語與成語表現最佳,而成人組則在不熟悉類別仍表現優異。各組皆在提供語境測驗中展現較好的表現,所以語境效應的確能幫助六組受試者理解隱喻。最後,根據各組學童受試者與成人組之「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詮釋表現來看,可發現掌握隱喻之能力隨著年齡增加而進步。大班學童尚未具備詮釋隱喻之能力,其詮釋偏向字面意義為主。小二學童比大班表現佳,但仍較依賴字面意義。小四學童開始能詮釋隱喻。此三組兒童皆需要語境之提示達到正確詮釋隱喻。小六學童和九年級學生能在字詞獨立狀況下,成功詮釋隱喻,但此兩組表現仍未達成人組之表現。Item 認知語義教學法對台灣高中生學習英文介詞in, on 和 at 的效益研究(2006) 許雅惠; Hsu Yahui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認知語義教學法運用於英語介詞教學之情形,並以傳統教學法為對照,比較兩者在此項教學之成效。同時,學生在學習介詞時所遭遇的困難,也是探討的重點。 本研究以兩班竹北高中二年級英文文法選修班的學生為對象,隨機指定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認知語義教學法,而控制組接受傳統教學法,兩組分別以不同的教學法進行介詞教學,並接受前測及後測以比較其教學效果。同時,本研究也實施問卷調查,藉此了解學生對此項教學之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傳統教學法和認知語義教學法皆有助於介詞的學習,但兩種教學法所產生之效果並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也顯示,不同意指的介詞用法呈現不同難易度,學生對於意義較抽象的介詞題目得分普遍低於意義較具體的用法。而問卷結果則反映,比起控制組學生對於傳統教學法的認同度,實驗組對認知語義教學法的接受度顯得略低。Item 中文報紙之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中後設隱喻之語意研究(2005) 黃欣然; Hsin-jan Huang本研究依據Flip G. Droste所提出之後設隱喻理論,旨在探討其在中文報紙中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語意與語用功能。研究所採用語料來源為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其網站。 研究結果顯示﹐後設隱喻在中文語料中為自然語言的必要之一部分,而非僅是修辭潤飾上的功能。語言是因為需要而產生,以達到某種效果;後設隱喻的功能正符合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目的:吸引讀者注意,並在有限的時空內,表達雙重的涵義。在依據內容、結構及觸發之語料分類中,社會新聞、雙字詞及語意歧義分別為各類中出現頻率最高者。中文的語言特性使後設隱喻在相較英文下,有良好的發揮空間且有更多的表現型態。它可以是由下列所觸發:(1)句法歧義;(2)語意歧義;(3)專有名詞之嵌入;(4)音譯。需要強調的是,語料蒐集過程中發現,中文後設隱喻的先決條件為先有隱喻的涵義,再從字面上獲得另一符合語境和指涉架構之用法,尤其字音、字型需一致,才不至於與隱喻、雙關語、假後設隱喻混淆。Item 痲瘋病與明清社會(2006) 許敏玲痳瘋病在中國史上是相當古老的傳染病,早在先秦時代的《秦律》中對痲瘋病患的症狀及病患的處置方式已有相當完整的記載。由先秦至宋元時期,雖然社會對病患已出現排斥的行為,但並未產生過度激烈的集體恐懼。然而,至明代中葉以後的文獻記載則反映社會上對所謂「麻風」(癘)」患者產生相當激烈的集體性恐懼,並出現對患者極端的排斥行為。然則社會的恐懼從何而來?據本文的探討,主要來自下列的不良觀感,如:此疾具有高度傳染性、病人的道德形象惡劣、此疾被視為蠻荒地區閩粵等地的特殊疾病,且當地人會以「過癩」等邪惡的方式將病傳給他人。以上明清時代的痲瘋認知的形成與以下歷史發展有密切關聯:城鄉經濟發展、梅毒傳入、禮教失序的焦慮、社會治安不良等。明清時代,在痲瘋恐慌地區,由於許多貧窮家庭無法對抗痲瘋病的衝擊,導致家庭倫理的崩潰,不少家庭因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面對閩粵等地痲瘋病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明清政府的回應能力相當有限。明清時代,政府的痲瘋治療措施的制度化規定完全付之闕如。由於明清時代地方政府的統治力是相當有限的,因而地方官在其轄區避免群眾過度激烈行動,以維持穩定的秩序的消極作法,似乎是鞏固其權力及地位的最安全作法。因而在盛清時期地方政府也無法給予病患一個合理的安頓,然而政府的消極作為使得社會大眾與病患間的緊張關係依然存在,且隨時可能引爆衝突。而且盛清時期地方政府在處理痲瘋引發的治安問題的態度上,反映地方政府在痲瘋社會問題上已無法堅持以道德統治的原則,這使得病患在社會上的處境更形惡劣而遭遇更不理性的對待。痲瘋病與明清社會的互動的大致輪廓可知,社會對疾病的認知其實並不完全來自客觀存在的現象,而有相當多的成份來自社會在與疾病互動過程中的集體想像所賦予的意義,而這種聯想所呈現的則是人們在特定社會文化條件下對事物的感受及認知。換言之,人對疾病的恐懼,除了來自疾病會侵害生命的客觀因素外,有相當大的成份來自社會加諸疾病的隱喻,而這些是人們在面對疾病威脅時更難以承受的部份。另一方面,從痲瘋病與明清社會的互動也反映人對疾病的反應並不完全是疾病所造成的,「人的作為」其實也發揮相當重要的影響。Item 北海岸褒歌採集與分析(2012) 王忠義本論文旨在採集北海岸四鄉鎮──萬里、金山、石門、三芝之褒歌,進而瞭解歌謠誕生的社會土壤,並分析其歌詞如何將具體的生活器物、動植物等庶民辭彙轉換為表達情感的修辭隱喻。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為主,歌仔冊不列入討論;研究對象,以採錄到三十位北海岸褒歌吟唱者作分析。第二章討論褒歌與茶文化的關係,由製茶產業興起,到褒歌與採茶活動:茶寮、茶籗、沓米、茶園、茶山地形、採茶時機、奉茶習俗等。第三章以褒歌吟唱者為主題,分析吟唱者的特質、知識來源與社會地位。第四章描寫褒歌美醜的隱喻結構,探討歌詞中借用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器物做「來源域」,影射男、女的美、醜或抽象情感的「目標域」。第五章敘述褒歌與情慾,由約會號頭、性暗示、欺騙感情、到移情別戀;末項的「反梟報應:落油鼎」,是吟唱者借陰間地府的各種刑罰,導引庶民道德觀與恪守感情忠誠的罰則。 北海岸褒歌可唸,可唱,題材廣泛,是動人的歌謠組曲,也是耆老的智慧結晶。本論文配合歌詞實物,計有100餘張圖。總結提到期供北海岸推展城鄉風貌,營造新北市發展一區一特色,以提昇民間文學藝文特色。Item 常民文化與隱喻: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之研究(2012) 范姜淑雲植物意象是臺灣客家山歌的重要素材,它呈現了客家常民文化的內容,更塑造了臺灣客家山歌「藉彼喻此」的隱喻性語言,反映了客家人從個人生活到整個族群的理想、感情和願望。 以語言表達的觀點來看臺灣客家山歌中的植物意象,其實是以隱喻的結構性語言來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植物意象的隱喻性語言之運作,是以人們日常生活為基礎,來陳述對於抽象的概念之部分瞭解。植物意象作為來源域的隱喻素材,多半是以植物的生長週期作為攝取角度,尤其是開花、結果等意象,因其外在特徵明顯,並與人們的生活經驗密合,因而與歌詞的喻意產生極為密切的連結。 從語言的認知層面來看植物意象所形成的隱喻性語言,可以發現山歌的歌詞反映出一個文化裡的價值觀中,所強調與所忽略的各個層面。亦即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其隱喻性語言的攝取角度與部分映射的特性,反映出臺灣的客家族群之思維模式,也顯現出客家族群日常的行動和決定。 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所反映有關客家人在物質、精神、社會等常民文化的內容,是人對環境適應及利用的具體呈現,而客家人選擇特定的植物意象以隱喻的方式詮釋抽象的概念,其認知的基礎同時也是深受到物質、精神、社會等常民文化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