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王育德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2020) 陳鈺琪; Chen, Yu-ci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人原日本兵的補償問題懸而未決。直到1974年底,因殘留日本兵,臺灣原住民中村輝夫(李光輝)在印尼摩羅泰島被發現,才掀起了臺日社會對此問題的關心。其中又以明治大學的王育德教授特別關注此問題。王育德是臺灣獨立運動的先驅者,更是臺語研究的權威。他受到中村輝夫事件的啟發,於1975年促成「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的成立,開始為臺灣人原日本兵向日本政府爭取補償。 自1975年起,思考會先是採取街頭宣傳、媒體投書等方式向日本政府施壓。之後又在臺灣組成原告團,並得到自由人權協會的幫助,成立辯護律師團,於1977年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訴訟。雖從地方裁判所到最高裁判所的法庭纏鬥均為敗訴,但思考會的行動成功引發了日本社會的輿論,再加上議員懇談會的積極運作,使日本參眾兩院議員於1987年全數通過弔慰金法案,為臺灣人原日本兵爭取到一人兩百萬日圓的弔慰金。思考會也在1992年功成身退,宣告解散。 因此,本論文以王育德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為中心展開研究,藉由追溯1975年到1993年間,在日本的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運動進行狀況,以了解王育德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在補償運動中所採用的策略與所發揮的功效,並還給王育德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應有的歷史地位。Item 全球流動性與全球(非)正義:人權的再現(2007) 張依瑾; Yi-Chin Chang中文摘要 全球人口流動是全球化最劇烈的現象之一;它對各類移民所往的國家及社會造成嚴重影響。本論文從人權/移動權的角度切入,談全球人口流動與全球流動性的議題;其目的不止在於為了解移動權如何在理論和法律尺度上被理解及再現,同時也企圖分析人是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理解、實行他們的這個權利。 日常行使移動權的方式眾多,本文特別針對兩種移民的文本再現:非法移民與觀光業。第一章先援引一些包括巴利巴爾(Etienne Balibar)、薩森(Saskia Sassen)和哈維(David Harvey)的地理學者的研究,試圖理論化現今人權的困境,尤其是全球人口流動所造成的困難。第二章將分析《在此世界》(In This World)與《美麗壞東西》(Dirty Pretty Things)中,對非法移民的再現;討論因經濟全球化而起的疆界重整,會導致除國家外,還有更多的利益團體有機會操弄多孔的彊界,並藉此從非法移民身上獲利。第三章討論《小地方》(A Small Place)和《債與命》(Life and Debt)如何再現加勒比海小國的觀光業;這章主要透過分析文本中,觀光客的消費能力與高能動性,和幾乎無能動性的當地人之間的強烈對比,研究移動權因受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的影響,所產生的轉變。 全球人口流動穿越各國疆界,嚴重導致實行人權的困難。沒有穩定的疆界,人權很難繼續以公民權的形式被行使。同時,本來是為了達成人類社會平等而產生的人權觀念,因資本主義和經濟全球化邏輯的影響,而經歷轉變與阻礙。藉由處理這些人權困境,地理學者的研究和文本再現期待能開闢一個空間,使弱者可為自己發聲,並且,他們也期望他們的讀書和觀眾透過理解這些研究與再現,能有所成長,揭穿這個全球化應許經濟平等的謊言假象。Item 日治時期臺灣犯罪搜查之研究(1895-1945)(2013) 蕭宗瀚1895年的臺灣,從清代中國傳統法理下的社會,迎來了日本移植的近代西方國家體制。嶄新的國家刑法制度與犯罪處理方式,開啟了臺灣犯罪搜查的新一頁。由檢察官與司法警察在臺灣總督府賦予的法律權力下,主動證明、判斷犯罪的新方式,使臺灣人民必須在刑事訴訟法的規則下,接受犯罪搜查所帶來的審問、拘捕、搜索、勘驗等從未體驗過的新經驗。本研究嘗試以近代國家體制的觀點,探究日治時期的殖民統治者,如何在臺灣建構國家公權力下的證明犯罪體制,從刑事法源、搜查組織、及搜查技術三方面的變遷,交織出日本統治50年來犯罪搜查的歷史發展面貌。 日本自明治維新不到半世紀所建立的新國家體制,仍處於不斷變動與改革的狀態,使身處殖民地的臺灣理所當然的受到牽動。本論文以時間為軸,針對犯罪搜查的演進分為:「臺灣犯罪搜查的創設」、「日治前期犯罪搜查的實行」、「1924年代以降犯罪搜查的專業化與科學化」、「日治末期犯罪預防政策的轉向」四個部分。分述臺灣總督府以日本近代國家體制的基準,在殖民統治的現實考量下,建構出臺灣獨自的犯罪搜查系統的過程。 臺灣的犯罪搜查在不斷模仿日本與隨之改進的過程,儘管始終有著殖民地特有的法律特令,以及持續擴張的司法警察搜查權力,先後經歷軍事管制、臺日不同法,最後終於1924年臺日共同施行,以尊重人權所改良的新刑事訴訟法。在這過程中司法警察的組織,與犯罪搜查的措施不斷變動,面對社會犯罪型態的轉變,以及新刑事訴訟法的人權追求下,引發了以科學化為基準的合理犯罪搜查的追求、刑事警察的獨立與強化。同時因警察行政管理的擴張,使臺灣的犯罪搜查從一刑事訴訟中的個人案件程序,開始朝以整體社會為對象的犯罪預防政策,形成的犯罪偵防體制,最終在日治末期成為日本對臺灣進行戰時控制,與確保戰線後方經濟、人力資源的一環。Item 日治時期臺灣的犯罪搜查體系及其科學化的出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蕭宗瀚; Zong-Han Xiao1895年日本治臺之後,開始移植明治維新所建立的近代西方國家體制,包括國家刑法制度與犯罪處理方式,開啟殖民地犯罪搜查的新頁。日治時期臺灣的殖民地犯罪搜查體制,雖是移植、模仿日本的相關制度,但始終受限於殖民地特有的法律特令,造成司法警察搜查權力的擴張。日治初期,經歷軍事管制、臺日兩地法令不同的階段,至1924年臺日同時施行重視人權的新刑事訴訟法。在此過程,司法警察組織與犯罪搜查措施都歷經變動,但面對社會犯罪型態的轉變,以及新刑事訴訟法的人權要求,促成以科學為基準的合理犯罪搜查,以及刑事警察的獨立與強化。本文探究日本殖民當局如何運用國家公權力建立證明犯罪的體制,並就刑事法源、搜查組織、及搜查技術三方面的變遷,分析科學化的犯罪搜查如何出現。Item 日治時期臺灣的犯罪搜查體系及其科學化的出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蕭宗瀚; Zong-Han Xiao1895年日本治臺之後,開始移植明治維新所建立的近代西方國家體制,包括國家刑法制度與犯罪處理方式,開啟殖民地犯罪搜查的新頁。日治時期臺灣的殖民地犯罪搜查體制,雖是移植、模仿日本的相關制度,但始終受限於殖民地特有的法律特令,造成司法警察搜查權力的擴張。日治初期,經歷軍事管制、臺日兩地法令不同的階段,至1924年臺日同時施行重視人權的新刑事訴訟法。在此過程,司法警察組織與犯罪搜查措施都歷經變動,但面對社會犯罪型態的轉變,以及新刑事訴訟法的人權要求,促成以科學為基準的合理犯罪搜查,以及刑事警察的獨立與強化。本文探究日本殖民當局如何運用國家公權力建立證明犯罪的體制,並就刑事法源、搜查組織、及搜查技術三方面的變遷,分析科學化的犯罪搜查如何出現。Item 歐洲議會對「西藏問題」立場的轉折與爭議(1975∼199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2-06-01) 劉文彬西藏問題為當今國際間最受爭議也是最複雜難解的問題之一,因其不僅事關宗教自由及人權保障,更涉及主權爭執及民族自決等課題。除美國外,西歐國家所組成之歐洲共同體亦是達賴的主要支持者,其中尤以歐洲議會支持西藏自決最力。歐洲議會於一九八七年通過第一個決議案,支持藏人爭人權、爭自由的呼聲,然而一九八七年以前該議會面對中共政經利益的誘惑,不敢撻伐它的治藏政策,更不敢公開抜持達賴喇嘛的西藏自治的主張。一九八七年的西藏暴動雖使得歐體與北京當局自建交以來所刻意避免的意識型態衝突浮上檯面,惟當時雙方的友好關係並未因此事受損。歐洲議會仍對雙邊關係有若干期望。因此採取了一些具體而有利的措施。惟歐洲議會內部對西藏通的意見呈兩極化,意見上的分裂使其無法面對外界的質疑。一九八九年三月西藏又爆發新的暴動,歐洲議會決定給予北京更大的壓力,乃提出「沙克拉里歐報告」,全面支持藏人的自決權。然而,該報告因取材偏頗,以致大多數觀點就國際法及國際實踐經驗而言,均不無可議之處。復次,歐洲議會似有意支持藏獨,然而藏獨此一理念不但沒有穩固的國際法基礎,在當前的國際情勢中也無政治的可能性。Item 靜觀其變--論儒家思想與人權的展望(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1-03-01) 余國藩著; 李奭學譯Item 人性尊嚴的規範與台灣原住民族的進路(國文學系, 2001-05-??) 莊萬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