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2
  • Item
    台語因為和所以的言談功能
    (2008) 蘇欣儀; Anne Hsin-Yi Su
    本研究以言談分析的方法研究台灣閩南語因為和所以在口語中的言談功能。研究語料長達7.5小時,內容包括電視連續劇、電話聊天、電視訪談以及親戚朋友間的日常對話。雖然因為和所以的根本功能是標示因果關係中的因和果,兩者在言談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對稱。為了互動上不同的需求,因為和所以各自發展出各式功能。 因為的言談功能具有高度互動性(interactional),而且大部分是以聽話者為考量(other-attentive)。因為的功能分為兩大類:標示因果關係(causal marking)和非標示因果關係(non-causal marking)。標示因果關係的因為有四種功能:(1) 標示單純原因(pure-cause marking)、(2) 標示解釋 (explanation marking)、(3) 標示正當性 (justification marking)、(4)表達理解(understanding display)。標示正當性的因為又可分為三種:(1)標示衝突性言論的正當性(justifying conflicting statement)、(2)標示面子威脅行為的正當性(justifying FTA)、(3)減輕尷尬(mitigating embarrassment)。非標示因果關係的因為,其功能為標示資訊插入(information-insertion marking)。研究發現,在一般敘事時要表達原因的時候,絕大部分的情況不會使用因為。雖然大多數的因為仍標示某種因果關係,因為只在特定的對話情境中使用,亦即只有當說話者認為需要特別地強化提供對話者更好更友善的對話情境時,才會使用因為。整體而言,嚴肅的談話主題、對話者間疏遠的社會關係、說話者對於要用因為導入的資訊所抱持的態度,這些和因為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 相對的,所以的言談功能比較不以聽話者為考量,而比較偏向以內容為考量(content-based)。所以的功能分為兩大類:標示因果關係(consequential marking)和非標示因果關係(non-consequential marking)。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又分為基層言談層次(local level)和高層言談層次(global level)二種。在高層言談層次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有兩種功能:(1)標示結論(conclusion marking)和(2)標示評論(comment marking)。非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又有兩種功能:(1) 標示談話主題切換(topic transition marking)、(2) 形塑(framing)。雖然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所以都帶有其最根本的意思—標示因果關係,但所以不是為了語法上的理由而使用,而是為了修辭及言談結構上的需求而使用。說話者使用所以以增加談話的嚴肅性,並且用所以來建構言談結構以達成其表達上的各種需求。只有在說話者對於談話有特定的目的,而且渴望能夠以此談話達到目的時,說話者才會使用所以。 本研究也探討因為和所以在言談功能上的差異。並且,研究他們有標記(markedness)及無標記 (unmarkedness)的情況以釐清此二者不同的言談語用動機。除此之外,研究中也比較了因為所以和其英文及台灣華語同義字在言談功能上的差別。因為的大部分言談功能在其英文及台灣華語同義字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用法,差別在於使用頻率、使用動機和功能比例。而所以的言談功能雖然和其英文同義字相似,卻在互動上應用更廣。所以的使用和嚴肅且有特定目的性的談話關係密切,但其英文同義字卻沒有這樣的關連。經由這樣的比較,更能清楚發現因為和所以不同的使用動機。
  • Item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kap台灣母語復振運動
    (2012) 陳豐惠
    1991年創刊ê《台文通訊》雜誌鼓吹台灣人ài「講台語,寫台文」,tsit个理念uì海外起鼓,1992年設立「台灣總連絡處」,1996年《台文通訊》ê台文寫作會創立《台文BONG報》雜誌;1997年雜誌讀者捐款成立「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掠推動台灣母語復振運動kap推展台灣母語文學做基本,結合有志投入koh-khah濟事工,ǹg望台灣母語復振ē成功。 本論文以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做研究對象,希望探討tuì《台文通訊》到基金會一路ê跤跡hām基金會tī台灣母語復振運動ê角色,呈現90年代以來台灣母語復振運動ê面貌,期待thang補台灣社會運動史ê空隙。
  • Item
    慢性病醫學台語研究
    (2011) 黃豑民; Tiat-bin Ng
    在工商繁忙的現代,生活步調的快速及人口老化加劇,使慢性病成為台灣社會的文明病。對於醫療照護體系的需求與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台灣長期忽略本土母語--台語的重要,致使中高齡的母語患者,與慣用歐美語、華語進行醫學研究及臨床訓練的醫者,面臨醫療溝通時,形成相當程度的落差。彼此出現用語誤解,抑或病況說明 / 瞭解困難等問題。其癥結點在於兩者均未能熟悉醫學台語之使用。醫界長期忽視台語文的結果,影響病患的基本權益,造成病人的主體性失落,是長期研究醫病關係之相關研究者,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主要從台語在醫學上的臨床使用為出發點,以探討慢性病常用的醫學台語語彙作為研究主題,運用文獻搜集、分析、歸納、訪談等研究方法,將近千條與慢性病相關之醫學台語詞條,進行彙整與建檔。希望透過此研究,幫助醫、病雙方,更能理解所使用的語言。並藉此研究成果,讓醫師與病人體認醫學台語在醫療行為的重要性,並增加醫、病者對醫學台語的知識。以期改善醫、病關係,降低兩者因語言使用所產生不必要的歧異與誤會,減少醫療糾紛,促進有效溝通,及對醫療情境的理解。 透過慢性病醫學台語的研究,發現經由本土母語的醫病溝通,對於患者的就醫協助,可以比生硬的專業醫學術語更具說服力。醫學台語能以具精密性的語義字詞,處理更細微的病情、身心感官等描述;因為華、台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某種特殊的身體語言有不同的解讀。如能善用醫學台語的之溝通技巧,在解釋病情或病人情緒失控時,讓本土的慢性病年長病人紓解身心、調節情緒,進而與醫師合作,共同達成疾病治療目標。鑑於台灣高齡化社會逐漸形成,「台語」又為國人生活主要語言之一,期盼能透過對於慢性病相關醫學台語語料的彙整、建檔。帶給醫病雙方實質的幫助。
  • Item
    台灣外籍看護的語言、文化現象-以台語家庭印尼看護為例
    (2012) 陳寶玲; CHEN POLING
    台灣逐漸面臨老年化社會,社區照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引進外籍看護人力,協助照顧社區老人、失能及身心障礙者。這些外籍看護人員,學習到簡單的看護技巧和簡單的華語,到台灣被「台語家庭」所雇用,長期擔任看護工作。首當其衝所面臨的困境,就是語言溝通的問題,她們聽不懂病人的訴求,與病人、被看護者家屬共處,面臨跨文化的衝擊,無法以台語表達,與雇主家庭衝突不斷。 本篇論文深度訪談醫護人員、人力仲介公司、病人與外籍看護等,透過其親身描述做質性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壹、台語教材缺乏,不足以協助外籍看護工,面對職場環境的調適。 貳、外籍看護主動學習台語的態度,有助於其縮短跨文化適應。 參、被看護家屬的語言現象,影響外籍看護學習語言。 肆、族群語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伍、「護理台語」的照顧語料資源,需要建檔與彙整。
  • Item
    對外台語教學自編教材設計──以台大日籍交換學生為對象
    (2011) 賴毓珊
    筆者在台大的語言中心教授台語多年,按照目前的選用教材與教學模式,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卻無法完全滿足學生所需。筆者深感有必要做一番全面的檢討,重新檢視教材、教法,學生特質和學習動機等因素,以求改進。 日本人學習台語的歷史迄今已有超過一百一十五年之久,且歷來學習台語的外籍學生中有一半以上是日籍學生。因此,筆者想藉由這個研究的機會,重新編寫針對母語為日語的學生所專用的短期台語學習教材以及設計輔助的教案,期許未來能有助於對母語為日語的學生的對外台語教學。本研究試圖解答下列的問題: 一、以日語為母語的短期在台的日籍學生,他們學習台語的動機、優勢、困難為何? 二、目前使用的教材對他們的適用性如何? 三、如何編寫以日語為母語的短期在台的日籍學生為讀者群的專用台語教材? 本研究採用個案訪談法、文獻回顧分析和對比分析法,藉以檢視目前的教材、教法的優缺點,並瞭解母語為日語的學生在台灣學習台語時的特殊背景、學習目的、使用情境、先天優勢、實際困難後,設計編寫適合他們專用的教材,以及搭配的教案和教學活動。
  • Item
    新北市現職國小台語教師教學效能調查─以參加過台語進階研習課程之教師為例
    (2011) 賴文星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對教學效能的影響,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供教育局進行規劃台語進階研習和提升台語教學效能之參考。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為主,並以追踨訪談做質性研究。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曾經參與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之公立國民小學現職教師650人為樣本。以「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對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影響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5%。將所得資料經統計方法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新北市台語進階研習對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達中上程度。 二、參與教師之背景變項對教學效能的影響有顯著差異。 三、參與教師之部份背景變項對教學效能的影響具有預測力。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台語進階研習課程,提升教學效能。 二、加強規劃台羅拼音的研習課程,增進台語拼音的教學技術。 三、鼓勵不同背景教師參與台語師資的相關研習,提升整體教學效能。 四、建立生活化的台語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成效。 五、規劃多元的台語研習課程,滿足教師專業成長需求。
  • Item
    國小教師拼音教學ê適應度調查研究——以台羅拼音為例
    (2010) 廖輝煌; LIAO,HUI-HUANG
    本研究是教育部tī 2006年10月14日以台語字第0950151609號公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ê 30個月以後,tī 歇熱期間ê研習會上,對國小教師做母體抽樣問卷調查ê結果,了後並追蹤訪談做質性研究,為欲瞭解國小教師對伊ê舊經驗裡,面對全新ê台語拼音系統ê教學適應度是按怎?適應癥結是tī佗位?結論以供做為日後政策參考。 研究結果顯示: 1. 佔72.8%ê問卷填寫人知影教育部這項公告。 2. 家己認為已經完全適應新系統ê人kan-ta佔16.8%。 3. 同意全國共同採用台羅拼音為標準系統ê人佔63.2%。 4. 台語能力較差ê人感覺口語變調上歹適應;台語能力較好ê人感覺聲調上歹適應。 5. 拼音教學適應中ê受訪人,希望有類似讀冊會ê學習機會,或者是有一系列規套ê拼音教材,以增近拼音教學能力。
  • Item
    歌謠、歌仔冊、歌仔戲:<安童哥買菜>研究
    (2011) 王明美; WANG, MING-MEI
    本論文從早期歌謠、歌仔冊及歌仔戲唱片中蒐集、整理、比較與分析。〈安童哥買菜〉有歌仔先演唱、灌錄唱片並出版歌仔冊,是當時銷售冠軍。印刷、唱片等工業的普及,大量歌仔戲唱片及台灣民謠的出版,使它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首歌謠,且吸引部分民間人士改編與創新。在歌仔戲內台時期,它豐富了戲劇情節並有效紓緩觀眾的情緒。它使用簡單的語言,貼近庶民生活﹐很容易引起共鳴,在不同時期受到各階層閱聽大眾的喜愛。就民間文學角度,它展現不同演唱藝人的特色與專長,各自以食材、宴客菜色、戲劇或是劇目以及賭博等不同面向來呈現。 唱片等娛樂媒體的產製,將早期街頭藝人的聲音保留下來,提供後人對於早期民間藝術探究的資源,它的文本具有文學、語言學、民族音樂學、及戲劇文本史料等價值,站在文化保存的立場,它是珍貴的民間文學,可惜後期定型化單一唱詞的版本卻限縮了民間文學的多元化特色。 〈安童哥買菜〉藉由不同傳播媒體不斷傳唱,簡單的生活用語,是鄉土語言與藝文統整教學頗適合的教材,學生很快能習得實用的日常用語並能認識傳統戲曲之美的。
  • Item
    台語融入國語文教學模式探究~以小一為例
    (2010) 陳素年; CHEN,SU-NIAN
    語言會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呈現其差異性與變動性,故而其學習也應該橫跨、統整在所有的學習領域中。然而,目前的台語教學,卻停留在以教材為核心的「定時教學」方式,更因每週只有一節而無法精熟學習(mastery learning),因而學習成效不佳。 就母語教學理論建構和語言規劃而言,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有利的學習環境。因此,學校在推展本土語言教學時,若能配合一般課程的教學進度,採「融入教學」方式,應相當具有可行性。 在一個教學語言是華語的教育體制之下,本研究以小一級任老師的立場 ,提供學童華、台語雙語並行的教學系統,除善加利用學童原已知、已有的知識經驗外,並將以此為起點,再從中一點一滴將台語文的課程予以轉化、對照後融入教學,以逐步建構小一學童台語文的知識和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利用台北縣小一學童國語文教學的相關課程實施台 語教學,以拓展台語的學習範疇。研究者在設計國語文課程時,將有規劃、有系統地提供完整、真實、功能性與多元的台語文材料,並給予學習者充分的時間、機會,實際去聽、說、讀、寫,以協助小一學童發展、建構台語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功能知覺與學習。
  • Item
    台語歌仔冊《台南運河奇案歌》、《乞食開藝旦歌》之語言研究─以押韻與用字為例
    (2010) 徐志成
    本文是以《台南運河奇案歌》、《乞食開藝旦歌》這兩首歌仔為文本做為研究的對象,其內容以1987年5月第8版《台南運河奇案歌》全四本、1989年6月第9版《乞食開藝旦歌》全二本,共計有近一萬一千字,故事的背景為日治時期的社會事件與軼聞奇案,因此本文展開對於歌仔冊的研究與探討,這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擬以竹林版為藍本,並參考期刊與各種碩博士論文、社會新聞史料與學 者耆老訪談資料,做為本文所要探討與研究的對象,藉由探討這兩首歌仔,在韻式與用字方面以及詞彙、語言風格上的特色與取向,藉由其語言現象的解析,使進一步引人趣味而深入研究。 本文採用文獻調查法、語音分析法、詞彚解析法、用字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台南運河奇案歌》、《乞食開藝旦歌》所呈現的語言現象。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文獻回顧及歌仔冊概說及《台南運河奇案歌》、《乞食開藝旦歌》的背景資料。 第二章「用韻分析」分析其用韻特色,可以推論其為漳泉混合腔。 第三章「用字取向」研究歌仔冊當中的漢字現象,可以區分為本字、訓讀字、借音字等三種。 第四章「詞彙與語言風格探討」研究歌仔冊的詞彙和音韻的關係,本研究列舉特殊詞彙分析語言風格,同時解析台語的美。 第五章「結語」則就本文研究之歌仔冊在其用韻、音讀、用字、詞彙、特殊詞彙、構詞分析、語言風格等層面,做一簡單回顧,最後談到本文研究之歌仔冊在語文教育上的功能,本研究企圖累積閩南語文獻的分析資料,希望能對本土語言教育有所助益,能讓我們從中多瞭解人民如何看待這些歌仔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