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分歧的象徵鬥爭現場——以當代台漫場域為例(2024) 韓恩妮; HAN EN-NI本研究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為核心視角出發,旨在研究並分析,當代台灣漫畫被納入國家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一環、地位受到提升的同時,在台灣漫畫市場中卻又是處於相對弱勢的小眾;此種矛盾性如何反映在台漫場域的內外,形成一種「分歧的象徵鬥爭現場」。在台灣漫畫的場域中,台漫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其生產者也是場域中的重要實踐者。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台漫的生產者面臨了數種漸進式的矛盾。這些矛盾主要圍繞著外部的文創產業之文化場域、國家文化政策之權力場域,和台漫場域內行動者的自我認同而發生。本研究希望透過考察台漫發展的歷史脈絡,並藉由與現今文創產業政策密切相關的台灣漫畫家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分析合乎本研究所欲聚焦主題的台漫文本,並親自到政府建置的台漫想像空間進行參與觀察,藉此釐清當代台漫場域中的行動者,如何透過實踐完成自身定位的協商與展示,以及實踐在場域不同層次間產生的差異。本研究認為台漫創作者面臨的處境,乃至整個台漫場域中發生的鬥爭與實踐,即是行動者與社會場域交互作用的最佳體現。同時,釐清與正視台漫場域的問題,亦有助於使台灣漫畫的發展不再重蹈中途斷裂的覆轍。最終,筆者亦期許能透過本研究梳理台灣漫畫創作者在場域內外凝聚的力量,以及面臨的挑戰,並為台漫的發展呈現嶄新的可能性。Item 蕭颯小說中的「外遇現象」研究(2022) 徐鈴茹; Hsu, Ling-Ju蕭颯是臺灣八○年代蜚聲文壇的女作家,她擅以冷靜寫實的筆觸描繪當時代人們在五光十色的臺北都會生活下,所面臨的內在掙扎與精神寂寞。八○年代的臺灣受到工業化的影響,逐漸成為高度消費的工商掛帥社會,而在此一社會轉型期中,價值觀的遽變使家庭型態與人際關係受到了直接的衝擊,「外遇」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社會問題。古繼堂以「擅寫外遇的蕭颯」為標題、陳碧月以「外遇殺手」稱呼蕭颯,均點出了蕭颯對於「外遇」題材的高度關注;劉紹銘則以「時代的抽樣」評論了蕭颯小說的內在意涵與價值。本研究遂聚焦於蕭颯小說中涉及「外遇現象」的文本,分別從「場域設定」、「人物形象」、「內在桎梏」及「現實意義」等面向來探析其側重於「外遇現象」題材創作所展現的深刻內涵。蕭颯在外遇事件的場域設定上以「職場」高居首位,正反映了當時受到了社會的經濟重心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化的影響,「職場」上劃分了權力階層後的人際互動模式背後所潛藏的問題,而蕭颯再藉由「外遇者」、「受傷伴侶」者、「第三者」及「旁觀者」的人物外在形象及內在心靈桎梏的刻畫,進一步揭露了潛伏在外遇事件下所深藏的社會共相--人們在高度慾望主宰的精神荒原中迷失茫然,無法找到自我的價值與心靈安適的歸鄉。而後,本研究將蕭颯個人遭遇婚變的生命經驗與其在小說中對外遇現象的創作表現相互觀照,以此探析婚變事故是否對作家的創作造成影響,發現確實對她的創作意識造成了鮮明的改變,此時,蕭颯對於外遇題材的敘寫已從反映現實生活中社會問題的流行題材昇化成對內在生命經驗的體現,以此,更全面地探究蕭颯小說中高度關注外遇現象所存有的社會關懷與時代意義。Item 「君子動口也動手」:《哈姆雷特》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武器與打鬥(2010) 楊博涵; Po-han Yang本論文旨在探討《哈姆雷特》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武器與打鬥的功能與意義。武器與打鬥在兩劇中占有重要地位。劇中的君子,諸如哈姆雷特與羅密歐,不僅能言善道,更運用武器與打鬥做為解決爭端的手段。本論文分為五章:「緒論」首先說明武器與語言在兩劇中的交互遊戲。劇本中關於武器與打鬥的舞台指示雖然有限,學者與導演們對於打鬥場景的詮釋解讀卻因而呈現諸多風貌;另一方面,語言亦可視為一種虛擬武器。角色間一來一往的對話宛如鬥劍,其殺傷力訴諸於耳,直指人心。本章亦解釋將「版本學」做為研究立足點的必要性及「文本不穩定性」可能拓展的討論空間。論文第一章探索不同版本《哈姆雷特》中的打鬥如何影響並決定角色型塑。第二章討論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語言如何再現或扭曲打鬥,並指出爭鬥僅能以武力解決,希冀以武力維持和平的宣稱本身即是暴力。第三章則將劇本與舞台視為戰場,不只劇中角色彼此競爭,莎劇亦成為學者們爭論的場域。「結論」概述全文重點所在,並以「交叉法」美學閱讀供讀者酌參。Item 活現的廚房--現代廚房空間實踐與社會意涵的詮釋(2006) 陳弘岦活現的廚房—現代廚房空間實踐與社會意涵的詮釋 陳弘岦 摘要 本文的研究上,回到現代廚房空間的本身。第一、空間的表徵上,由於家電科技的運用,加上工業技術造成廚房空間擁有可變動的能力,促使商品化的概念介入廚房空間本身;第二、表面上,廚房的實踐者,是注重家人健康跟空間整潔的原則運作,但是說穿了這些行為依據的準則,卻是廚房實踐過渡為消費意識型態的架接,不知不覺中,廚房的實踐者儼然成為消費者的行為,用以因應消費社會的調節;最後,再現的廚房,成為最後再生產的結果,是一個資本社會的機制,善用社會資源的力量,以及新社會資本的權力關係,融合實踐者找到一個再生產的日常生活的節奏,同時也創造更龐大的資本累積的可能性。活現的廚房,最後討論現代廚房空間性的意涵,及扮演家庭與社會所存在的關鍵。是家庭與社會變動最具意義及時代關係的場域。 關鍵詞:廚房、空間、空間性、空間的表徵、實踐、消費、活現的廚房、資本積累、再生產、場域Item 在地與跨界的行旅記憶: 臺灣日治期刊所載漢文遊記的風景意象(2012/08-2013/07) 林淑慧人離開家園後易察覺周遭的差異性,並發展自身的應對方式。日治時期的旅 行書寫牽涉文化觀察、認同議題或風景心境,這些作品藉報紙期刊等公共領域的 登載而傳播至識字階層。其中,《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文藝叢誌》、《詩報》、 《風月報》為發刊較長久的期刊,且登載多篇漢文遊記,於臺灣旅遊文學場域頗 具代表性。故以發表於此四種期刊的遊記為研究範疇,探討在地與跨界的行旅記 憶及文化的比較批判。主要採文獻研究、文本詮釋並結合田野訪談等質性研究 法,研究進程分為兩層次:(一)廣泛蒐集旅遊文本及史料:研究素材包括臺灣 北、中、南與東部的在地書寫,及跨界至日本、中國或東南亞等地的遊記,並比 較詩文如何表現同一主題。另依旅人參與的活動類型,歸納遊記題材,如修學、 考察、登山、共進會、博覽會、休閒、觀光等。又配合台北高校九十週年紀念活 動訪談校友,或日治時期曾修學旅行的長輩,以他們旅遊經驗的口述歷史,作為 另類史料的參考。(二)詮釋遊記的意象與敘事:論析臺灣文人的敘事位置、異 文化參照的反思以及地景記憶;又探討作家對於自然風景的感知,或古蹟、風俗 等人文意象。這些作品流露旅人從出發、行遊過程到回歸的體驗,應用場域、空 間、敘事、再現、論述等概念,以助於文本的詮釋;再藉由探究遊記之間的共性 與殊性,以論析旅遊敘事的特色,並呈現旅遊文學發展的脈絡。Item 中晚明狂士記憶的歷時積澱(國文學系, 2003-06-??) 林宜蓉面對諸多有關中晚明狂士的記憶載錄,本文擬由接受者角度切入,探討這些被稱為狂士的個案,如何在世論觀點的移轉以及認同取向的嬗變氛圍牽引之下,朝向狂士形象的歷時遞變現象。在這個問題主幹之下,本文開展出兩個面向的考察,首先,是由這些狂士論述當中,考掘出中明到晚明因世風遽變而呈現的輿論斷層,並進一步分析此斷層中諸多被大敘述歷史所遺忘的形構成份。其次,則追蹤文藝場域上集體勾勒的狂士圖像,是如何在諸多說話者的移形換位中日益鮮明?全文最重要的企圖,就是具體描繪出中明到晚明狂士圖像生成過程中的嬗變軌跡--由官權中心所彰顯的「崇典麗」、「貶俚俗」、「批不羈」、「期仕進」,朝向個性中心所崇許的「不避瑕疵」、「率性任真」過繼。這樣的研究成果,將可供作論者研析中晚明狂士現象時的參照架構。Item 山光/粉黛共消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06-??) 林宜蓉明代中葉以降,文人遊歷之風大熾。透過文人的靈心慧筆,將所經歷的在地景觀,再現為遊記書寫,箇中飽含了自身對於『人文俗尚』與『山水自然』的內在對話。遲至今日,研究者對於晚明遊記小品的接受,依舊停留在『清新輕俊』的模糊概觀。筆者披閱明人遊記,嘗試於舊說成見之外,梳理出另類人文地景——一幅幅洋溢了紅塵粉黛、繁華喧囂的城郊名勝風景圖,而這顯然已非『清新輕俊』一語得以概括。本論文即以「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這類江南歷遊書寫,作為核心文獻,並鎖定李流芳、袁宏道二人為主要觀察對象,歸納分析「山水/粉黛」之再現模式與敘述策略。藉此研究,我們將重叩時代風華的大門,通過文字想像再次領略一場晚明江南城市的欲望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