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對《戀愛中的女人》原始主義之再思
    (2011) 王莉菁; Wang, Li-Jing
    本論文主張,在「原始主義」的外表下,也就是西方與非西方之二元理論基礎,勞倫斯在《戀愛中的女人》,運用此種比喻以及其他相關的二元對立觀念,於實質上強調了均衡的議題(精神、心理、身體、文化等層面)。第一章廣泛地討論了二十世紀的藝術中,對原始意象的再現;並歸納出對於原始他者的再現方式有二:其一是延續了對原始他者所產生的兩種極端投射,其二則藉由此他者提供了混雜性,為抵抗文化階級帶來更多的可能。我從這些不同的再現意義出發,深入探討《戀愛中的女人》何以被解讀成是一部帶有原始主義意識型態的小說(第二章與第三章),以及為何必須正面看待這小說的「原始主義」(第四章)。第二章聚焦在女性的「文化形象」,呈現女性角色與非洲意象的象徵性連結。第三章分析男性角色的文化形象,以及男性角色與小說中所稱的「北方原則」,也就是陽剛的西方意象,之間的象徵性連結。第四章交叉地解讀這些角色的文化形象,同時試圖闡明角色與意象間複雜的交錯相關性(比如:女性角色與北方原則的共通性,以及男性角色與非洲意象的相似處)。我認為這些隱含在小說中的交錯性面向,一方面顛覆了一般認為原始主義只會傳遞性別層面的意識型態之看法;另一方面也推翻了北方與非洲意象的對立衝突性。最後我希望透過此論文呈現出,《戀愛中的女人》在某種程度上是二分法的結構,但這正是勞倫斯藉以提倡「平衡的」生活觀與世界觀之途徑。
  • Item
    康拉德小說中的空間與現代性
    (2009) 張鈞婷; Chun-Ting Chang
    中文摘要 本論文試圖藉由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生產理論探討康拉德作品中的現代性議題。不少論者認為現代主義是關注時間的文學而後現代主義則為關注空間的文學,但本論文將論證空間在現代主義中已成為一重要思考概念,據此主張以康拉德兩部現代主義小說—《水仙花號上的黑水手》及《黑暗之心》為例,從空間的角度探討作者如何思考現代性中資本主義此一重要面向。本論文共分成四個章節。論文第一章首先回顧前人對康拉德這兩部現代主義小說中關於現代性議題的研究,發現少有評者從空間的角度探討此議題,認為此一方向值得進一步探究。接著我將論證現代主義實為一關注空間的文學,認為援引空間理論分析康拉德如何在其現代主義作品中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有其合理性,同時也在此章介紹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第二章專論《水仙花號上的黑水手》。本章認為康拉德筆下的海洋空間並非社會真空,而是為一被資本主義社會關係所穿透的權力空間,而作者對於海洋空間的不同的再現方式則透露出他於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意識。本章將小說置於海洋政治經濟史的脈絡下,比較十八世紀與十九世紀兩種不同生產關係下的海洋空間實踐論證十九世紀海洋空間為一資本主義空間。接著援引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分析作者如何從統治者及被統治者兩種角度再現海洋空間,以期揭示康拉德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第三章則以《黑暗之心》為例,主張康拉德在這本小說中的關懷核心為歐洲而不是非洲,非洲主要是被用來和歐洲做一對照,以突顯資本主義現代性中的壓迫及意識型態的本質。論文末章總結全文論點,認為康拉德在他的現代主義作品中充分展現他對資本主義空間的批判性,同時也驗證了現代主義為一關注空間的文學。
  • Item
    吳爾芙的來世:論《達洛威夫人》的各種翻譯
    (2011) 李延輝
    文學家的肉身會衰老,但他們作品裡的精髓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淘洗,以各種方式「翻譯」,藉由另一種語言或表現形式流存下來,而這些「譯作」則成了班雅民(Walter Benjamin)所云原作的「來世」(afterlife)。吳爾芙(Virginia Woolf)為二十世紀女性主義作家的先驅,以意識流的技巧獨樹一幟,其纖細、敏感的寫作方式則反映出英國現代主義的精神。在中文世界中,白先勇於二十世紀六0年代發表了短篇小說〈遊園驚夢〉,該小說無論就結構、技巧、主題而言,均師法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九0年代開始,吳爾芙小說《歐蘭朵》(Orlando)及《戴洛維夫人》陸續改拍成電影。1999年,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出版了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時時刻刻》(The Hours)。這部小說以《戴洛維夫人》為中心,串連三位女性生命中的一天,並於2002年搬上銀幕。本研究計畫延續筆者以與吳爾芙相關的著作、電影與中文翻譯為本,藉由解構翻譯理論,探討翻譯的「模仿」與「越界」問題。本計畫中所討論的翻譯不只是文字的轉換,更擴大至文學表現形式,以及將人物化為文字、影像的轉換,而這些議題也和吳爾芙作品中的現代性有關。
  • Item
    我畫我自己,故我存在:以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10-??) 李時雍; Lee, Su-yon
    自畫像具有現代主義藝術家轉向自我審視的旨趣,同時也呈顯出這一美學思想的核心關注:主體性;施叔青曾經在〈那些不毛的日子〉(1970)提及畫下敘事者「童年夢魘的一頁頁風景」的孟克(Edvard Munch)如此,在《兩個芙烈達‧卡蘿》(2001)中尋蹤、追問「終其一生努力不懈地描繪自己的容顏」的墨西哥女畫家亦如此。施叔青小說中呈現對於內在精神的審視和刻畫,透過論者如王德威所指出的怪誕、鬼魅主題,連結上現代主義者對於異端的傾向,亦往往流露著主體性分裂的危機,就像畫家隔著畫布自畫。本文嘗試從跨藝術的角度,藉由自我的再現,及觀看的主、客體關係等,以《兩個芙烈達‧卡蘿》為討論的中心,兼論另一部同樣以藝術為主軸、介於虛構與真實的「旅行小說」《驅魔》(2005)。對於曾著有藝術論著的施叔青,這些雕刻與畫作如何進入文學的視野?而跨藝術如何可能提供一個重新觀看小說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現代主義所關注的主體性問題,又如何在小說家複雜的觀看和書寫形式中展開?
  • Item
    我畫我自己,故我存在:以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10-??) 李時雍; Lee, Su-yon
    自畫像具有現代主義藝術家轉向自我審視的旨趣,同時也呈顯出這一美學思想的核心關注:主體性;施叔青曾經在〈那些不毛的日子〉(1970)提及畫下敘事者「童年夢魘的一頁頁風景」的孟克(Edvard Munch)如此,在《兩個芙烈達‧卡蘿》(2001)中尋蹤、追問「終其一生努力不懈地描繪自己的容顏」的墨西哥女畫家亦如此。施叔青小說中呈現對於內在精神的審視和刻畫,透過論者如王德威所指出的怪誕、鬼魅主題,連結上現代主義者對於異端的傾向,亦往往流露著主體性分裂的危機,就像畫家隔著畫布自畫。本文嘗試從跨藝術的角度,藉由自我的再現,及觀看的主、客體關係等,以《兩個芙烈達‧卡蘿》為討論的中心,兼論另一部同樣以藝術為主軸、介於虛構與真實的「旅行小說」《驅魔》(2005)。對於曾著有藝術論著的施叔青,這些雕刻與畫作如何進入文學的視野?而跨藝術如何可能提供一個重新觀看小說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現代主義所關注的主體性問題,又如何在小說家複雜的觀看和書寫形式中展開?
  • Item
    我畫我自己,故我存在:以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10-??) 李時雍; Lee, Su-yon
    自畫像具有現代主義藝術家轉向自我審視的旨趣,同時也呈顯出這一美學思想的核心關注:主體性;施叔青曾經在〈那些不毛的日子〉(1970)提及畫下敘事者「童年夢魘的一頁頁風景」的孟克(Edvard Munch)如此,在《兩個芙烈達‧卡蘿》(2001)中尋蹤、追問「終其一生努力不懈地描繪自己的容顏」的墨西哥女畫家亦如此。施叔青小說中呈現對於內在精神的審視和刻畫,透過論者如王德威所指出的怪誕、鬼魅主題,連結上現代主義者對於異端的傾向,亦往往流露著主體性分裂的危機,就像畫家隔著畫布自畫。本文嘗試從跨藝術的角度,藉由自我的再現,及觀看的主、客體關係等,以《兩個芙烈達‧卡蘿》為討論的中心,兼論另一部同樣以藝術為主軸、介於虛構與真實的「旅行小說」《驅魔》(2005)。對於曾著有藝術論著的施叔青,這些雕刻與畫作如何進入文學的視野?而跨藝術如何可能提供一個重新觀看小說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現代主義所關注的主體性問題,又如何在小說家複雜的觀看和書寫形式中展開?
  • Item
    新批評在台灣:以現代詩場域為中心
    (2013/08-2014/07) 林巾力
    現代主義在上個世紀的五、六〇年代構成了台灣文壇最令人矚目的風景,而現代詩 更是扮演了時代先鋒的角色,它不但是第一個衝破官方話語的文學,並且比小說更快地 站上了「文學現代化」的浪頭。儘管現代詩的創作呈現一片繁景,但關於它的批評卻是 進展緩慢。而第一個具有相對完備的理論且講求方法的文學批評,是始於顏元叔在六〇 年代末期所提倡的「新批評」。新批評的崛起不但與文學教育的建制化息息相關,同時 也使得文學批評最終成為學術殿堂裡的專屬事業。雖然新批評逐漸在七〇年代取得主流 的位置,但隨著社會的日益複雜、現實視野的擴展以及紛繁多樣的理論進入文學場域, 新批評很快地失去了批評的主導地位而盛況不再。儘管如此,新批評的方法卻早已深入 文學的教育之中,其影響至今不衰。就此意義而言,對於參與文學生產的新批評在台灣 的傳播狀況進行探究,有助於了解台灣文學與詩學的發展。因此,本研究以新批評為主 要觀察對象,特別是聚焦於現代詩的場域,而去考察新批評在台灣如何被引介與實踐的 過程,以及這種批評方式與現代主義有著怎樣的互動、而它又為台灣詩學帶來了怎樣的 影響等問題。
  • Item
    「流亡」與現代主義詩學:雙重視角下的商禽與北島
    (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13-12-01) 林巾力
    「流亡」是構成兩岸現代主義詩歌最顯著的風景之一。「流亡」意味被迫離開家園,與它相關的情感不外乎鄉愁、邊緣與疏離。然而,流亡與寫作的關係,卻往往是苦澀與超越的不斷拉鋸。本文援引薩依德關於流亡「實際的」和「隱喻的」的雙重視角,將焦點鎖定戰後分別參與了台灣與中國的現代主義詩歌之崛起的商禽與北島,藉此觀察流亡與創作之間的動態關係。本文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討論「流亡」的定義及相關理論的演繹,其次是觀察同樣經歷被迫遠走他鄉的商禽與北島如何在詩中表達流離的經驗與存在的辨證,最後則是從詩歌語言的角度分析作為隱喻的流亡概念如何結合於現代主義詩歌美學的實踐。透過商禽與北島作品的並置與分析,本文指出,兩位詩人的現代主義詩歌遠遠不是脫離了現實的懸空之物,而是對應了時代與生存經驗的關於人生與藝術的試探。
  • Item
    新批評與現代詩:以顏元叔為聚焦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014-12-01) 林巾力
  • Item
    比較文學與科際整合
    (2001/08-2003/01) 林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