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影視教材融入東亞史教學的實踐 —以電影《鳴梁:怒海交鋒》為中心
    (2024) 曾紫宸; Tseng, Tzu-Chen
    電影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強大的教學工具。它能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方式,將歷史事件以影像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電影《鳴梁》將背景設定在朝鮮王朝時期的壬辰戰爭,講述了朝鮮水軍與日本水軍的對抗,特別是李舜臣將軍在極端劣勢下的驚人勝利。《鳴梁》在韓國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並成為韓國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之一,它不僅擁有強烈的視覺效果,也帶來了深刻的教學價值。本次研究旨在《鳴梁》的教學實踐,以此來評估學生對於影片所呈現的歷史事件的理解程度,並測試它在東亞史課程中的教學成效。預計在觀影後,讓學生完成學習單,通過問答的方式來深入分析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除此之外也要執行辯論課,讓學生針對電影的虛實問題進行辯論。此次的教學方式期盼學生不要只是被動地接受影片所呈現的內容,而是能夠獨立思考所學到的歷史知識,以及觀察製片方、導演等人對影片的影響。在我國「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下,「108新課綱」已經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希冀學生第二冊的學習視角能拓展到整個東亞地區,擁有更宏觀的東亞史視角。然而,教科書因諸多原因,編撰內容有限,或多或少有未盡之處。對於跨足東亞三國的「壬辰戰爭」並沒有太多描述,為了彌補此一缺憾,影視教材將成為此次研究中最主要使用的教學媒介,並且呈現執行的成效以及觀察。
  • Item
    108課綱國中社會領域(地理)臺灣的地名文化探究與實作:以新竹縣竹東鎮為例
    (2024) 林子翔; Lin, Tzu-Hsiang
    108課綱上路,在國中地理課堂中加入了全新的內容:臺灣的地名文化,在教學內容及學習目標有了一大突破。本研究運用本校彈性課程時間進行臺灣的地名文化探究與實作:走讀樹杞林課程,期許能發展出一套國中地理教學在「臺灣的地名文化」探究與實作的學習模組,並分析該教學實施的成效,以及未來在實務教學上之可行性。本研究方法以準實驗設計、三角交叉檢核法來進行,在整個走讀樹杞林探究與實作課程運用「地名資訊服務網」、「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為課程操作標的,並讓學生去探究新竹縣竹東鎮的歷史發展、地理環境,並了解到竹東鎮各里名的命名由來,進而認識竹東鎮昔日的發展脈絡。透過觀課者入班觀看學生的學習效果、檢核新課綱所新增的「學習內容」、「學習表現」是否學生能夠達到,並將觀課的結果記錄在觀課紀錄表上並在第二年進行修正。學生在探究實施的過程中也有強化學生在七年級所學習過的地理內容,並進行量化測驗分析;以及在認識地名的過程學習到檢索地名的工具,並進行五個地名命名由來的類別分析。最後再以量化的問卷調查,去分析學生學習知能的展現、學習態度的展現、學習同儕的互動關係等三大層面在進行完探究與實作課程後的學習成果。研究結果發現:探究與實作課程不僅能讓學生自己的家鄉之外,也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能夠將所學的地理基本技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另外在學生的地理基本能力測驗結果上顯著的進步成效,以及對於地名會有更多的興趣想去認識。顯示本研究透過探究與實作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多數學生實踐108課綱的核心理念: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 Item
    108課綱高中歷史加深加廣選修「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教案設計—— 以戰後臺灣為例
    (2022) 陳怡璇; Chen, Yi-Hsuan
    隨著2019年(民國108年)正式推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泛稱108課綱),其中課綱目標明確揭示「培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世界等多重公民身份的敏察覺知,並涵育具有肯認多元、重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意識。」這部分的內容在108課綱的編排中,特別令人關注的是加深加廣選修第一冊第六章的「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這個議題在臺灣往往被視為「撕裂族群」的「政治鬥爭手段」,然而在呼籲人權的同時,若不能正視過去真實存在的國家暴力,不能帶給受迫害者應有的真相、公道與正義,我們真的能明白何謂人權的真諦以及人權的可貴嗎?因此,這篇論文想要以「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這一章為題,設計教案,希望在課程鬆綁的新課綱下,有更多施展人權教育的機會。本論文將先在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回顧、研究方法、論文架構以及預期成果;接著在第二章將分析各版本的部定必修第一冊,側重於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臺灣威權政治歷史,同時也將分析各版本的加深加廣選修第一冊第六章,如何撰寫「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第三章則為「戰後臺灣的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教案,該主題將安排8堂課,本章將說明每一節課安排的目的以及教學資源、內容,以桃園在地的案例為基礎,搭配閱讀資料、檔案,認識國家暴力的面貌,以及思考轉型正義的發展面向;第四章為分析學生的問卷調查,作為本次教學反思與修正的依歸;第五章為結論,並提供有關本章教學的未來展望。
  • Item
    108課綱國中彈性學習課程的研究──以「探索東亞」的課程發展為例
    (2023) 方玗; Fang, Yu
    自108學年度起,《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正式於全國高級中等與國民中、小學教育機構實施,學校教師的課程及教學應如何規劃、設計與實踐,對於學生的學習表現與成效又有何影響,成為了學校教育現場的重大課題。為能因應課綱之規劃、融入各項跨領域相關議題探討,並符合校訂課程指標精神的規劃與實施,筆者所任職學校的歷史科教師群合作設計「彈性學習課程」──「探索東亞」,以「東亞重要歷史古蹟」為素材的主題式課程,結合「閱讀力」、「創造力」與「移動力」的校訂課程指標,不僅延伸八年級原有的東亞歷史課程內容以加深加廣,更融入108課綱的「閱讀素養教育」議題之學習目標,並結合地理學科、橫跨藝術與人文等學習領域,以強化學生知能的整合與生活運用的能力。本次研究期望在108課綱架構下提供歷史教育工作者更寬廣的課程教學模式,輔助歷史學科與跨領域教學,並透過彈性學習時數的運用以及多元課程的研究發展,落實學校本位及特色課程。
  • Item
    氣候變遷議題融入108課綱國民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實踐
    (2021) 高翊峰; Kao, Yi-Feng
    本研究旨在發展出一套以氣候變遷議題為核心概念,在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可使用的氣候變遷議題融入地理教學的課程,以協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氣候變遷議題與其對自身及環境的影響。研究目的有二:第一是探討比較九年一貫課綱與108課綱間關於氣候變遷議題的敘述與呈現方式。並依照108課綱進行氣候變遷議題融入國民中學的地理教學。第二是探討進行氣候變遷議題融入國民中學地理科教學後,學生是否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文獻回顧、課程設計、學習單批改、課程學習調查表、態度回饋表單等方式,獲得以下結果:一、九年一貫課綱將氣候變遷議題明敘於課本的內容中,108課綱社會領綱中關於氣候變遷的學習內容較少,強調將議題融入教學內容。氣候變遷議題適合與地理學習內容中「探究活動」進行結合,但須注重欲融入議題與原先課程的連結性。二、藉由將氣候變遷議題融入原先的地理課程當中,並透過有效的教學模式,能讓參與課堂的學生,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學習動機提升,並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加學生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意願,可有效以達到教師希望學生習得的學習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