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臺灣中部地方菁英田中陳紹年之研究
    (2018) 謝泊諭; Hsieh, Po-Yu
    本論文以陳紹年為研究對象,探討地方社會箐英在清領後期到日治時期的角色意義。陳紹年(1852-1915)為田中陳家發展之壯大者,秀才出身,曾協助官方進行清賦,擔任儒學訓導,募勇團練,維持地方治安等,扮演官方與民間的中介者,是彰化田中地區重要的地方社會菁英。 日治初期,參與雲林事件招撫簡義一事,是陳紹年能將其在清領後期的影響力延續與擴大的關鍵,此後進入地方基層行政體系,擔任參事、街庄區長等職,並帶領居民進行遷街;經濟方面,參與甘蔗製糖,販賣鴉片,樟樹造林,參與彰化銀行設立;教育文化方面,不僅擔任公學校學務委員,並參與捐款興建臺中中學校,更創建詩社蘭社,透過蘭社,參與全臺各地詩社活動,與全臺士紳進行交流。臺灣總督府透過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利權攏絡陳紹年,以透過陳紹年掌控地方社會;而陳紹年則利用總督府給予的利權,擴大其身家勢力,其影響力漸漸從彰化田中擴張到臺中、南投等地,雖非全國性菁英,但至少已是臺灣中部地方菁英。然而,陳紹年的經歷在田中地區是獨特的,但將其放置於日治時期的脈絡下,其經歷在全臺士紳中,並非特例,可知陳紹年在地方社會下的特殊性與全臺社會下之普遍性。
  • Item
    文學鑑賞與歷史詮釋:陳寅恪批評觀念探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12-??) 李貴生; Lee, Kwai-sang
    陳寅恪別樹一幟的文史互證法,在中國文學研究的領域內一直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然而自錢鍾書對他的著作提出尖銳的批評後,不少學者開始強調陳寅恪所做的只是歷史研究,與文學無關,鮮有認真正視陳氏對文學和文學批評的看法。割裂陳寅恪與文學的關係,不但不符合陳氏對一己著述的理解,還模糊了他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史上的實際位置。針對這種偏頗的意見,本文首先回顧錢鍾書的評論,繼而考察文學與歷史在陳氏研究中所佔的位置,並逐一探討歷史與文本解讀、文學鑑賞之間的關係,以期全面和客觀地評估陳寅恪在文學領域內的意義和貢獻。
  • Item
    從〈信芳閣自題八圖〉題辭和《信芳閣詩草》 看清代女詩人陳蘊蓮的自我定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6-12-??) 卓清芬; Cho, Ching-fen
    清代女詩人陳蘊蓮(1799-1869)於其詩集《信芳閣詩草》卷五後附刻〈信芳閣自題八圖〉的跋語,從婚姻生活中揀選了八個片段作畫並寫下圖跋,展現了女詩人自我抉擇/自我再現其生命歷程的重大意義。本文從〈信芳閣自題八圖〉的題辭,結合其《信芳閣詩草》、《信芳閣詩餘》等詩詞作品、夫家宗譜、親族墓誌銘等相關資料考訂陳蘊蓮的生卒年、家庭背景和生平行誼,並逐首剖析陳蘊蓮帶有強烈的自覺/自傳性質的〈信芳閣自題八圖〉題辭內容,透過八跋和相關的詩詞作品,探討陳蘊蓮自我型塑的角色定位及個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 Item
    文學作為「搵學」:陳黎詩中的文字灘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6-12-??) 楊小濱; Yang, Xiao-bin
    本文通過拉岡對於「搵學」及其相關概念的闡述,探討陳黎詩如何通過文字意義上的塗抹、廢棄等策略來建立新的詩學範式。陳黎的許多詩作經由對漢字的創造性或破壞性處理,瓦解了原有的符號構築。可以說,陳黎精妙地體現了拉岡理論中對文字的絕爽意味的揭示,並通過對於創傷性絕爽的鋪展,挑戰了神聖符號的壓迫。
  • Item
    陳祚明之情辭觀及其蕭綱詩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鄭婷尹; Cheng, Ting-yin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乃清初被忽略卻獨具隻眼的詩評專著,其評蕭綱詩便極富特色。該書透過作意、致、雅、雋、情景等主題彰顯蕭詩價值:作意論可見陳對構思痕跡並不排斥;尚細膩闡釋蕭詩生動、意韻與「致」之間的關連;復由安莊、善言等角度談蕭詩之雅,以流動、新巧而不尖銳論蕭詩之雋,俱與前此對蕭詩淫靡浮豔的刻板印象不同。情景議題因受巧細摹物之尋常印象左右,加以其情又多受宮體汙名連累,故蕭詩詩評於情景的論述甚少,陳祚明卻指出蕭詩於此之細膩表現,使我們對蕭詩的理解更顯豐厚。蕭詩向來被認為辭過綺靡而情不脫宮體之狹隘範圍,然透過上述探討可以發現,陳氏尚藉由適切的字句分析揭露蕭詩的各式情意,蕭詩之情思內涵因此得到拓廣;而陳氏之情辭觀亦能由此具體而清晰地展現。
  • Item
    陳祚明之情辭觀及其蕭綱詩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鄭婷尹; Cheng, Ting-yin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乃清初被忽略卻獨具隻眼的詩評專著,其評蕭綱詩便極富特色。該書透過作意、致、雅、雋、情景等主題彰顯蕭詩價值:作意論可見陳對構思痕跡並不排斥;尚細膩闡釋蕭詩生動、意韻與「致」之間的關連;復由安莊、善言等角度談蕭詩之雅,以流動、新巧而不尖銳論蕭詩之雋,俱與前此對蕭詩淫靡浮豔的刻板印象不同。情景議題因受巧細摹物之尋常印象左右,加以其情又多受宮體汙名連累,故蕭詩詩評於情景的論述甚少,陳祚明卻指出蕭詩於此之細膩表現,使我們對蕭詩的理解更顯豐厚。蕭詩向來被認為辭過綺靡而情不脫宮體之狹隘範圍,然透過上述探討可以發現,陳氏尚藉由適切的字句分析揭露蕭詩的各式情意,蕭詩之情思內涵因此得到拓廣;而陳氏之情辭觀亦能由此具體而清晰地展現。
  • Item
    晚清詞論中的「詞品與人品」說
    (國文學系, 1997-03-??) 金鮮
    「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傳統觀點,隨著詞由言情愈來愈朝著抒發個人情志的方向發展,詞學家開始注意作家道德品格對詞作的影響。晚清之前雖已有關於詞品與人品的討論,但其所論較過於簡略,且偏於個別詞家的零量評論。直至晚清,始有詞學家深入討論詞品與人品之間的相關問題,故本文擬以晚清詞學家劉熙載、江順詒、謝章鋌、馮煦、陳廷焯、沈祥龍、況周頤、王國維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對詞品與人品的不同解釋,冀以得詞論「詞品與人品」說之發展脈絡與實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