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後世紀末——論台灣女性小說的城市空間書寫
    (2023) 謝采臻; HSIEH, Tsai-Chen
    本文以二○○○年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為研究範疇,論述「後世紀末」女性小說城市空間書寫的「世紀末」變化。台灣世紀末文學崛起於眾聲喧嘩的九○年代,此文學類型反映出解嚴後——特殊歷史脈絡下的台灣,其中以都會為背景的女性小說,更能映照世紀末浮華社會的種種亂象,然而,學界對世紀末文學的討論卻止於九○年代末期,並認為是曇花一現的文學現象。世紀末是出自對歷史及時間邊緣的想像,世紀初亦存在著歷史與時間邊緣的幻想,為了闡述兩者之關聯,本文以「後世紀末」的概念,解釋世紀初台灣女性小說呈現的世紀末樣貌,在第二章中,探討朱少麟《地底三萬呎》、陳雪《摩天大樓》、紀昭君《無臉之城》等小說,敘述個體在城市空間面臨精神與肉體的實質傷害,第三章從成英姝《哀歌》和胡晴舫《群島》解析網路科技為台灣社會及個人帶來虛實變化的轉變,第四章則以李昂《睡美男》、朱國珍《中央社區》、柯裕棻《冰箱》三部小說,從現實空間及虛構異空間的視角,觀察女作家筆下城市的時空樣貌。本文觀察「後世紀末」女性小說繁複多變的城市樣貌,察覺九○年代世紀末文學頹靡躁動的末日想像,在後世紀末的女性小說中,轉為檢視城市內部具體實質的危機,此外,小說揚棄對城市文明的一味歌頌,空洞的城市想像帶給居住者宛若監獄的苦痛,負面的城市書寫依稀可見台灣世紀末文學的身影,與災厄恐懼共存。
  • Item
    身體與身份的競逐:全球化時代跨國女性菁英與勞工的再現
    (2008) 廖彥喬; Yen-chiao Liao
    跨國女性菁英和勞工是全球化時代下新興的主體,然而不論在政經法各領域鮮少受到任何關注。身為兩大支撐全球化城市經濟運作的族群,她們分別擁有最優勢及最劣勢的全球移動權。藉由一本小說和三部影片關於女性菁英、非法移工、和外籍勞工的再現,本文試圖從不同的身體面向切入,來探討其主體性在此場域上如何一再地被競逐建構。 第一章討論身體經驗如何重建翁達吉小說(Anil’s Ghost)中女性菁英的離散身份,讓她逐漸意識到自身對於親密感、人際關係、和同理心的需求,最後認同自己為斯里蘭卡的一份子;第二章分析<美麗壞東西>中城市空間的(不)可見政治,以片中女性非法移工被性化的影像來檢視其身體與令人排斥的倫敦空間之間的轉喻關連;第三章則聚焦於兩部關於台灣女性外籍勞工的紀錄片,<八東病房>和<印尼女傭尤尼希>,討論身體實踐在家務勞動商品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四個文本呈現出全球經濟對跨國女性及相關議題所造成的深遠影響,藉由這些文本的再現,筆者試圖提出以身體作為主體形成的競逐場域的可能性,也期望吸引更多研究者一起來重新想像/建構全球化時代下跨國女性的主體性。
  • Item
    痛苦的存在: 全球化時代下內戰的再現
    (2007) 賴筱嵐; Hsiao-lan Lai
    二十世紀是戰爭的世紀。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戰爭經歷各式變遷。不論是在戰事規模上與戰爭策略上,戰爭的變化都不曾停歇或消弭,這使得二十世紀被多數軍事學者與專家稱之為戰爭的世紀。本論文著眼於二十世紀末新式內戰的再現,透過閱讀當代描寫內戰的四部作品—包括一部小說與三部電影—來探討今日新式戰爭的崛起以及今日文本對於新內戰的再現。本論文主要以二十世紀末全球化發展為切入點,討論新內戰與全球化之間的政經關係,且得以窺見國家角色的轉變與跨國組織的困境跟挑戰,此外更透過討論全球化來理解新內戰的崛起,以及其戰爭經濟與政治鬥爭如何連結到全球化的發展。透過文本分析,筆者除了探究二十世紀末戰爭與全球化的關係之外,更以此為背景而進一步討論新式內戰中平民的苦難,以及平民如何取代士兵來形塑新的戰爭論述與看法。本論文所分析的四部作品皆以平民的角度為出發點,再現複雜而駭人的戰爭景象。這些文本除了展現平民如何取代士兵成為新式戰爭的主要受害者之外,更展現出戰爭如何在全球化的時空下搖身成為平民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份。透過探討戰爭與平民之間的關係,筆者除了試圖建構出新的戰爭論述與詮釋以外,更期望透過這樣的分析能吸引更多研究者一同討論新式戰爭的本質,以及一同思考戰爭在當代的意涵為何,能夠透過怎樣的再現而建構出更多且更豐富的研究議題與方向。
  • Item
    同志身分與翻譯以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為例
    (2018) 白一葦; Alexander Wayne Benninger
    2014年王德威(Ari Heinrich) 出版 了《蒙⾺特遺書》的英譯本,向英文讀者介紹邱妙津,並將她定位為台灣⼥同志書寫的代表作家。如此的策略把台灣「同志⽂學」與美國「LGBT⽂學」納入 「全球酷兒⽂學」的範疇。本論⽂以《蒙⾺特遺書》英譯來分析台灣同志⾝分與翻譯的關係。⾸先,筆者將管窺LGBT與同志族群的歷史、⽂化、國族等等元素如何形成各種性別⾝分。同時,剖析美台不同性別理論以及⾝分認同如何影響同志⽂學的英譯。最後,探討在全球化脈絡之下,英⽂讀者如何看待這位台灣代表作家。
  • Item
    「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初探
    (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2004-09-01) 吳鄭重
  • Item
    全球化下的翻譯研究所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4-01-01) 陳立書; 廖柏森
  • Item
    Under the Sign of Empire
    (英語學系, 2005-07-??) Hsieh, Lili
  • Item
    Nomadic Flows
    (英語學系, 2005-01-??) Bogue, Ronald
  • Item
    “World Gone Wrong”
    (英語學系, 2007-09-??) Wilson, Rob
  • Item
    Transgressive Flows
    (英語學系, 2005-01-??) Lai, Chung-hsi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