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4
  • Item
    郭秋生在《南音》雜誌中的台灣話文實踐與困境對現代台語教育的啟示郭秋生tī《南音》內底ê台灣話文實踐佮困境對現代台語教育ê啟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邱偉欣; Khu, Uí-him
    1930年代的台灣話文論戰是最近一百年內,台灣知識分子之間首次為了台語寫作進行爭辯。《南音》雜誌是這場論戰的戰場之一,雖然壽命很短,不過郭秋生在其中創設了〈臺灣話文嘗試欄〉,並發表他對如何用漢字來書寫台灣話文的完整理論,更進一步地,他用實際創作來證明如此的主張是可以實踐的。〈大耳的入港〉便是他於《南音》中的第一篇漢字台語小說創作。目前台語教科書編寫都是採用漢字為主,也以台語漢字教學做為台語讀寫的目標;但當前台語漢字的選用與郭秋生主張的台語漢字用字原則並無明顯差異。使用漢字做媒介是否為台語教育的好方法便是這篇論文的提問以及回應。這篇論文除了簡單介紹《南音》雜誌,也採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郭秋生的台語漢字使用原則,以及小說〈大耳的入港〉的內容與郭氏漢字用字原則的實踐。透過以上分析,了解郭氏在台語漢字書寫所遇到的困難。接著本文將郭秋生的用字原則和現代台語漢字選用標準做了比較。經由比較,指出用台語漢字做媒介不是台語基礎教育的好方法。結論指出,目前的台語教育應該用羅馬字做教材主體,使學生有台語音韻覺識的良好基礎之後,再來引導學生認識台語漢字書寫。1930年代ê台灣話文論戰是最近一百冬內底,台灣讀冊人之間頭擺為著台語寫作來鬥爭。《南音》雜誌是這場論戰ê戰場之一,雖然伊ê壽命真短,毋過郭秋生tī hit-tah有創〈臺灣話文嘗試欄〉,mā發表伊對án-tsuánn用漢字來寫台灣話文ê完整理論,伊koh進一步用實際ê 創作來證明tsit 款主張有路使。〈大耳的入港〉就是伊tī《南音》ê 第一篇漢字台語小說ê 創作。Tann,台語教科冊ê 編寫to 是用漢字為主,mā 以台語漢字ê教學做台語讀寫ê 目標;現時ê 台語漢字選用佮郭秋生主張ê 台語漢字用字原則phīng無差大碼。用漢字做媒介物是m是台語教育ê 好法度就是tsit 篇論文beh 問佮回應ê 問題。Tsit篇論文除了簡單介紹《南音》雜誌,koh beh用文本分析ê方式分拆郭秋生ê台語漢字使用原則,以及小說〈大耳的入港〉ê內容佮伊án-tsuánn實踐伊ê漢字用字原則。透過án-ne ê分拆,lán thang了解伊tī台語漢字ê書寫所tú著ê困難。後紲koh來kā郭秋生ê用字原則佮現代台語漢字選用ê法度做pí-phīng。透過án-ne ê pí-phīng,指出用台語漢字做媒介物袂是台語基礎教育ê 好法。結論指出,現此時ê 台語教育應該用羅馬字做教材ê主體,hōo學生有台語音韻智覺ê好底蒂,了後才來引tshuā in認bat台語漢字ê書寫。
  • Item
    Tâi-oân-ōe án-tsuánn寫-現今台灣話書寫系統ê整合過程kah各派立場ê比較分析
    (2019) 陳德修; Tan, Tik-Siu
    80年代,民主運動帶動台灣話母語意識,出現各種書寫系統。各派競爭了後,出現白話字、TLPA、通用拼音三大派。90年代,通用kah白話字合作,毋過以推sak通用為主。2000年後,教育部出面整合,通用佇國語會人濟,喝水會堅凍,白話字tō kah TLPA聯合對抗通用,推出「台灣羅馬字」,簡稱「台羅」。兩派聯合ê台羅派kah通用派針對拼音辯論後,通用派失勢,沓沓仔轉換立場,iáh是退出整合會議,教育部tō以台羅修改,推出「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mā簡稱「台羅」。整合了後,白話字派認為家己歷史久長,無應該hông取代;台羅派認為愛團結使用kâng一套書寫系統,所以台灣話書寫系統ê多文制現象iá是繼續。 本研究透過文獻kah訪問,整理出台羅整合背景khām經過,kah各派台語文書寫系統ê主張,以kâng款是多文制ê Sé-bī-ah(Serbia)kah Khoo-é-siah(Croatia) 做比較。發現白話字kah Sé-bī-ah khām Khoo-é-siah文使用者lóng對家己ê歷史感á光榮,有高度認同,排他性mā較強。兩ê所在mā出現一度結盟、整合,尾仔分離。南斯拉夫解體了後,lóng回歸傳統書寫系統。台灣mā類似,整合了後白話字派無認同、排斥中華民國教育部推出ê台羅,堅持使用白話字。個人電腦佇 90年代興起,衝擊兩ê所在ê使用者。Hit當時,電腦系統普遍無支援Sí-lī字(Cyrillic Alphabet),配合電腦,Sé-bī-ah人tsua̋nn改用羅馬字,綴電腦大漢ê少年世代普遍lóng接受使用羅馬字書寫。Kâng時陣ê台灣,白話字ê區別符號佇電腦mā無普遍,TLPA順勢修改出一套免區別符號ê書寫系統,部分mā沿用佇整合了後ê台羅。無kâng ê是Sé-bī-ah少年世代改變書寫系統,白話字派認為目前已經解決電腦ê顯示問題,愛倒來使用白話字,可見台灣話書寫系統ê整合iá當咧進行。
  • Item
    臺語KA字句之第一語言習得
    (2009) 趙憶菁; Yi-jing Jessica Zhao
    摘要 本研究探討閩南語ka字句的第一語言習得。目的是要了解閩南語ka字句的四大屬性,ka名詞組的指涉性、ka名詞的省略性、ka動詞的動作性,以及現在進行標誌的使用在學齡前兒童母語習得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的研究議題包含屬性效應、副屬性效應、題型效應、非典型作答模式,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文法判斷測驗與看圖回答測驗。研究參與者為64位以閩南語為母語的人士,包含48位平均年齡為4至6歲的兒童及16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屬性、副屬性、題型及年齡,皆影響閩南語ka字句的習得。ka字句的四大屬性對實驗對象而言難易程度有所不同:ka動詞的動作性最簡單,ka名詞組的指涉性次之,現在進行標誌的使用再次之,ka名詞的省略性難度最高。此次序可用Pinker (1989)的保守理論來解釋。在副屬性效應方面,本研究結果支持ka字句的理論性研究,實驗參與者在一般指涉和定指名詞表現優於非定指名詞、非狀態動詞優於狀態動詞、無目的性動詞優於有目的性動詞。根據這些結果,我們更進一步發展Pinker (1989)的保守理論,提出在習得區別出可出現和不可出現在某特定句型的元素的過程中,本研究之學齡前兒童似乎歷經三個發展階段:階段1: 無區別階段2: 部分區別階段3: 完全區別。在題型效應方面,基本上受試者在文法判斷測驗表現優於看圖回答測驗,支持理解先於口語能力的看法 (Oviatt 1980, Brown 1987, Gerken and Shady 1996)。最後,觀察各個年齡層的表現,我們發現5歲是閩南語ka字句的轉變階段,然而直到6歲時,ka字句發展才達到完全成熟。
  • Item
    從台灣話及匈牙利語看可視性理論
    (2009) 沈大鈞; David Ta-Chun Shen
    我們反對不徵(underpsecification),取而代之的是可視性理論(the Visibility Theory)。在該理論中,基底的音徵是全部標出的,同時,規則∕限制可以標誌成是和對比(contrastive)、有標(marked)或全部的音徵作用。利用這樣的分別解釋(不)透明性且不會導致連接線交叉的情形。 我們將可視性理論套用到台灣話的鼻化及匈牙利語的元音和諧。 我們提出兩條鼻音擴散規則以解釋台灣話的鼻化。其中一條是以音節為範疇、與有標音徵作用;另一條則是以音步為範疇、與全部音徵作用。鼻母音和音節鼻音的[+鼻]可以擴散但鼻音的卻不可以,藉由不同類型的音徵得到了解釋。為了照顧音節縮略和祕密語,我們認為這兩條規則是循環性(cyclic)的。音節縮略後有一個循環,然而祕密語其後則有兩個循環。 我們視匈牙利語的元音和諧為與對比音徵作用、從詞根擴散有標[+後]至後綴的結果。關於[epsilon]作為中性(neutral)母音還是和諧母音此一爭論已久的問題,可視性理論認為是後者—此一觀點有部分的實證支持。再者,e[length]-a[length]轉換不視為是元音和諧的一部份,因為e[length]的不對比性致使其無法被和諧現象所見。就可視性理論來說,排除該轉換於和諧現象之外,實提升了匈牙利語音韻的經濟性。
  • Item
    閩南語翻譯問題初探—以《刣死一隻鳥仔》為例
    (2010) 徐立妍; Li-yen Hsu
    閩南語語文字化雖然進行多年,但一直沒有統一解決的方式,目前的主流是漢羅合用,也就是已考究出本字的詞彙就用漢字,本字尚未確定的就用羅馬拼音。漢羅合用或許適合閩南語的一般書寫,但若要普及推廣到普羅大眾,未學過閩南語讀寫的讀者恐怕無法讀懂。因此筆者認為文學小說應該用全漢字書寫比較恰當,讀者剛開始或許獨步習慣,但讀過一、兩個章節之後,就能抓到閩南語閱讀的要領,進而領略閩南語文字之美。 本論文以全漢字的閩南語書寫,翻譯美國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的小說To Kill A Mockingbird(華譯書名為《梅岡城故事》),因為閩南語和英文之間的差異性頗大,所以採用紐馬克的溝通翻譯概念來進行翻譯,以譯文讀者的語用及閱讀習慣為主要考量,並分析閩南語翻譯時會遇到的問題,必要時和華語譯文做對照,比較兩種語言翻譯時有何差異,希望能為閩南語書寫及閩南語文學發展指引新方向,讓臺語成為更容易親近的語言媒介。
  • Item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kap台灣母語復振運動
    (2012) 陳豐惠
    1991年創刊ê《台文通訊》雜誌鼓吹台灣人ài「講台語,寫台文」,tsit个理念uì海外起鼓,1992年設立「台灣總連絡處」,1996年《台文通訊》ê台文寫作會創立《台文BONG報》雜誌;1997年雜誌讀者捐款成立「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掠推動台灣母語復振運動kap推展台灣母語文學做基本,結合有志投入koh-khah濟事工,ǹg望台灣母語復振ē成功。 本論文以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做研究對象,希望探討tuì《台文通訊》到基金會一路ê跤跡hām基金會tī台灣母語復振運動ê角色,呈現90年代以來台灣母語復振運動ê面貌,期待thang補台灣社會運動史ê空隙。
  • Item
    慢性病醫學台語研究
    (2011) 黃豑民; Tiat-bin Ng
    在工商繁忙的現代,生活步調的快速及人口老化加劇,使慢性病成為台灣社會的文明病。對於醫療照護體系的需求與依賴程度,與日俱增。台灣長期忽略本土母語--台語的重要,致使中高齡的母語患者,與慣用歐美語、華語進行醫學研究及臨床訓練的醫者,面臨醫療溝通時,形成相當程度的落差。彼此出現用語誤解,抑或病況說明 / 瞭解困難等問題。其癥結點在於兩者均未能熟悉醫學台語之使用。醫界長期忽視台語文的結果,影響病患的基本權益,造成病人的主體性失落,是長期研究醫病關係之相關研究者,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主要從台語在醫學上的臨床使用為出發點,以探討慢性病常用的醫學台語語彙作為研究主題,運用文獻搜集、分析、歸納、訪談等研究方法,將近千條與慢性病相關之醫學台語詞條,進行彙整與建檔。希望透過此研究,幫助醫、病雙方,更能理解所使用的語言。並藉此研究成果,讓醫師與病人體認醫學台語在醫療行為的重要性,並增加醫、病者對醫學台語的知識。以期改善醫、病關係,降低兩者因語言使用所產生不必要的歧異與誤會,減少醫療糾紛,促進有效溝通,及對醫療情境的理解。 透過慢性病醫學台語的研究,發現經由本土母語的醫病溝通,對於患者的就醫協助,可以比生硬的專業醫學術語更具說服力。醫學台語能以具精密性的語義字詞,處理更細微的病情、身心感官等描述;因為華、台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某種特殊的身體語言有不同的解讀。如能善用醫學台語的之溝通技巧,在解釋病情或病人情緒失控時,讓本土的慢性病年長病人紓解身心、調節情緒,進而與醫師合作,共同達成疾病治療目標。鑑於台灣高齡化社會逐漸形成,「台語」又為國人生活主要語言之一,期盼能透過對於慢性病相關醫學台語語料的彙整、建檔。帶給醫病雙方實質的幫助。
  • Item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人文現象之研究
    (2011) 陳思宇
    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致使臺灣的語言系統、社會制度和文化層面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臺灣社會受到現代化觀點的召喚,努力突破傳統窠臼,如解纏足運動改變了臺灣女性的身體觀與生活模式。然而,在新事物、新文化、新觀點快速入侵臺灣之際,傳統漢學教育卻因臺灣總督府所實施的語言同化政策而逐漸沒落,甚至被新式教育所取代。知識份子深怕傳統漢學教育一旦被遺棄、被消滅,臺灣的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也隨之崩潰、瓦解。 於是,1930年臺南地區傳統知識份子創立漢文報刊《三六九小報》,並賦予維護、散播漢文學與傳統文化價值的厚望。其中,專欄〈新聲律啟蒙〉更是基於傳統詩學革命意識所創作的集體作品,具有四項特點:詩學訓練的教材、全文臺語創作、臺灣話文理念的實踐以及保留臺灣庶民文化特質。本篇論文以《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為研究對象,選出生命禮俗、處世教化與詈罵用語等三大庶民文化相關詞彙,藉由剖析詞彙意義與觀看文本脈絡,並參照當時代其他的文學作品與工具書,期望更進一步了解日治時期臺灣的各種文化現象、臺灣人的價值觀系統。
  • Item
    傳薪與薈萃: 陳和平的台語歌謠創作
    (2014) 田麗媗; LI-shhan Tien
    陳和平是台語歌壇跨時代的關鍵人物;用音樂表達對台灣本土人物的感恩,傳承台灣人誠樸、堅貞兼具信仰與守的精神。 陳和平從小跟著母親站在廟埕看傳統戲曲或歌唱,深受母親愛看戲的影響。從此台語歌獨特典雅的藝術滲入心中,從投稿報社關心台語藝人、台語歌發展,又受到葉俊麟、周添旺、林禮涵、楊三郎、黃俊雄等台語歌創作人啟發,擔任唱片宣傳、創作歌曲,萌發台灣藝術的音樂故事。197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重新受到注意,1980年代以後,隨著台灣社會力的多元層次,本土文化重新歌樂生命。他的音樂除了豐富多元,總是堅持初衷的喜愛與熱情。 本文試從傳薪文化看陳和平的台語歌詞創作,透過比喻或象徵性修辭之書寫作為探討台灣老唱片的風情故事。 1970年台語歌謠創作精神為何?本文旨在從傳薪到創新探討陳和平台語歌謠創作,從陳和平發展的脈絡,戰後到現在的時代意義作為研究目的;經由採集、整理、深入訪談、文本分析,藉此表達陳和平不忘母親語言的摯愛,用平和的力量融合復古與創新,在台灣傳統藝術的經典與雋永,展現本土藝曲上的重要性。
  • Item
    台灣外籍看護的語言、文化現象-以台語家庭印尼看護為例
    (2012) 陳寶玲; CHEN POLING
    台灣逐漸面臨老年化社會,社區照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引進外籍看護人力,協助照顧社區老人、失能及身心障礙者。這些外籍看護人員,學習到簡單的看護技巧和簡單的華語,到台灣被「台語家庭」所雇用,長期擔任看護工作。首當其衝所面臨的困境,就是語言溝通的問題,她們聽不懂病人的訴求,與病人、被看護者家屬共處,面臨跨文化的衝擊,無法以台語表達,與雇主家庭衝突不斷。 本篇論文深度訪談醫護人員、人力仲介公司、病人與外籍看護等,透過其親身描述做質性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壹、台語教材缺乏,不足以協助外籍看護工,面對職場環境的調適。 貳、外籍看護主動學習台語的態度,有助於其縮短跨文化適應。 參、被看護家屬的語言現象,影響外籍看護學習語言。 肆、族群語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伍、「護理台語」的照顧語料資源,需要建檔與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