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國小台語教學與課程設計
    (2016) 王秀容; Wang, Hsiu-jung
    國小台語教學與課程設計 摘要 本論文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是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台語課程的規畫與實踐美感分析,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探討國小台語教學與課程設計,先進行92所國小台語教學現況、教學人員不願擔任台語課之原因探討,並整理台語教學所面臨的疑難與困境是「拼音、台語專業知識不足、不習慣台語漢字」。先以「熱汽球比喻」探討美感經驗與語言政策、學校活動、社區支持、學生興趣、教師成就及家長需求的關係,進而採用課程美學探究取向之教育批評方法,分析偏鄉小型學校低年級狄米(化名)老師、都會大型學校中年級鍾珊(化名)老師、郊區中型學校高年級高晴(化名)老師和國小附設幼兒園游詩(化名)老師等四位經教育主管單位評鑑公告之台語績優教師的台語課教學歷程之美感經驗與實踐,以了解台語教學如何在有限的授課時數和不被重視的社會氛圍下,進行具藝術美感的有效教學,並教出台語的美。也分析四位績優教師如何透過台語課之動態生成的師生互動和教學技巧,陪伴學生調和理性與感性,以達覺察、和諧與統一。最後以量化兼質化的學生問卷,了解課程實效及學生感知。 本研究彙整長達半年的課程觀察及訪談,包含不同區域規模、各學習階段、銜接幼兒園台語教學之美感分析與策略,可提供實務教學參考。也獲致結論,在無法增加台語授課時數的情況下,台語教學應以師資為主導,重視師生互動的美感體驗,課程計畫應以教出台語的美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結合生活之轉化融入的課程。專業而有美感的師生互動才是台語教學成敗的關鍵。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對全面課程教學、教育主管部局處單位、學校社區家長、現職教師與支援工作人員、學生、教材出版社、台文系所及未來台語教學與課程設計研究的建議。 關鍵字: 台語課程美學、美感經驗、國小及幼兒園台語教學、語言教育、閩南語教學
  • Item
    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謹、陳澄遠、陳慧坤、李永沱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
    (地理學系, 2011-05-??) 蔡怡玟; Vi-Wen Tsai
    自17 世紀以降,不少詩人﹒畫家、文學家皆以淡水為題材來進行創作,而根據肅瓊瑞(2004 ) 掏出臺灣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淡水這樣,曾被這樣多的畫家,以如此豐美而多量的畫作存在著。而至目前為止,據初步估計這些畫作應不下五百多件。所以,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美學和審美經驗來談淡水空間意象和其背後所隱含的精神意象應有其值得深究及探掘之處。然,因以淡水為題/為名者畫作甚多,本文配合自日治時期以降,美術在畫發展的歷程和其流派的演變,按照時間順序先後選出石川欽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及李永沱五位畫家的淡水系列,來試著以美學上的精神為基礎,然後究其人文主義地理學和審美經驗來形構也個淡水的空間及精神意象,以補足或開拓以美術作品來詮釋空間意象的可能,並希冀藉由這樣的嘗試可為地方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
  • Item
    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謹、陳澄遠、陳慧坤、李永沱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
    (地理學系, 2011-05-??) 蔡怡玟; Vi-Wen Tsai
    自17 世紀以降,不少詩人﹒畫家、文學家皆以淡水為題材來進行創作,而根據肅瓊瑞(2004 ) 掏出臺灣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淡水這樣,曾被這樣多的畫家,以如此豐美而多量的畫作存在著。而至目前為止,據初步估計這些畫作應不下五百多件。所以,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美學和審美經驗來談淡水空間意象和其背後所隱含的精神意象應有其值得深究及探掘之處。然,因以淡水為題/為名者畫作甚多,本文配合自日治時期以降,美術在畫發展的歷程和其流派的演變,按照時間順序先後選出石川欽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及李永沱五位畫家的淡水系列,來試著以美學上的精神為基礎,然後究其人文主義地理學和審美經驗來形構也個淡水的空間及精神意象,以補足或開拓以美術作品來詮釋空間意象的可能,並希冀藉由這樣的嘗試可為地方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
  • Item
    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謹、陳澄遠、陳慧坤、李永沱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
    (地理學系, 40483) 蔡怡玟; Vi-Wen Tsai
    自17 世紀以降,不少詩人﹒畫家、文學家皆以淡水為題材來進行創作,而根據肅瓊瑞(2004 ) 掏出臺灣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淡水這樣,曾被這樣多的畫家,以如此豐美而多量的畫作存在著。而至目前為止,據初步估計這些畫作應不下五百多件。所以,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美學和審美經驗來談淡水空間意象和其背後所隱含的精神意象應有其值得深究及探掘之處。然,因以淡水為題/為名者畫作甚多,本文配合自日治時期以降,美術在畫發展的歷程和其流派的演變,按照時間順序先後選出石川欽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及李永沱五位畫家的淡水系列,來試著以美學上的精神為基礎,然後究其人文主義地理學和審美經驗來形構也個淡水的空間及精神意象,以補足或開拓以美術作品來詮釋空間意象的可能,並希冀藉由這樣的嘗試可為地方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