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中文分類詞對名物分類知覺之調節: 神經語言學研究
    (2021) 張宜琪; Chang, I-Chi
    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又稱為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張語言可以影響人們如何感知世界。雖然相關行為研究支持語言能夠影響思維的說法,但仍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如Pinker,2007 [1994]),認為儘管實驗中使用非語言的刺激,實驗中仍可能有潛在的語言干擾。因此,Thierry(2016)建議,語言相對論的議題可透過認知神經領域的研究方式,去探測基於無意識感知處理的自發大腦活動。本研究旨在藉由兩個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實驗檢視中文分類詞在前語言層面(pre-linguistic level)及語言層面(linguistic level)對於中文母語者的名物知覺的影響。在實驗一中,我們參考胡世強(2019)的實驗設計,並做些微調整,共計招募三十位中文母語者及七位英文母語者。我們採用特異刺激典範(oddball paradigm),而受試者的任務則是在看到目標刺激時按鍵。實驗刺激分為標準刺激(使用相同分類詞的圖片,出現機率80%)、特異刺激(使用和標準刺激不同分類詞的圖片,包含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within-dimension deviant)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between-dimension deviant),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圖片為一隻貓,出現機率5%)。中文母語者的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在175-250毫秒間誘發顯著的P2效應,而英文母語者只有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誘發P2效應。我們推測在英語母語者中發現的P2效應,可能是由刺激材料中的物體外觀所誘發,而非語言的影響。在實驗二中,中文母語者同實驗一中的受試者,實驗二亦採用特異刺激典範,但是刺激材料為中文字詞。字詞刺激分為標準刺激(出現機率80%)、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為字詞「老鼠」,出現機率5%)。雖然在標準刺激和特異刺激並無觀察到顯著P2效應,但我們發現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在250-350毫秒間,於大腦前方的位置誘發較早的N400。綜合兩個實驗的結果,在中文母語者中所發現的P2及N400效應,顯示出無論在前語言層面或語言層面,中文分類詞皆可能影響中文母語者對於名物的知覺。本研究也支持語言相對論的論點—語言中的某些因素可以影響人們對於世界的感知,且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可能有不同的認知處理方式。
  • Item
    語言相對論:中文分類詞之事件相關腦電位研究
    (2019) 胡世強; Hu, Shih-Chiang
      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又稱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張語言結構會影響語言使用者的世界觀,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因此擁有不同的思考模式。語言相對論的相關文獻並未呈現一致的研究結果,而這樣的不一致可歸因於行為實驗研究方法的侷限性。即便是支持語言相對論的實證研究也常因使用行為實驗而備受詬病,因為那些“無趣老套”的實驗發現通常都是在有語言干擾─可能是語言的實驗刺激或是受試者的內在獨白(internal monologue)─的情況下產生(如Pinker 2007 [1994])。Thierry (2016) 則建議,若要檢驗此假說,研究語言相對論的學者應該測量構基於無意識感知處理的自發大腦活動。   本研究旨在利用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探討在不使用語言的情形下,中文母語者的視覺感知是否仍會受中文分類詞影響。受試者為中文母語者與英文母語者各十四名。實驗採用特異刺激典範(oddball paradigm),而受試者的作業則是在察覺目標刺激時按鍵。實驗刺激分成標準刺激(四種使用相同分類詞的物體照片,出現概率80%)、特異刺激(一種使用不同於標準刺激分類詞的物品照片,出現概率15%)與目標刺激(一張貓的照片,出現概率5%)。根據分類詞的分類,特異刺激與標準刺激的差異可能造成維度內違反(within-dimension deviant),或維度間違反(between-dimension deviant)。   實驗結果發現,與標準刺激相比,只有中文母語者的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誘發了顯著的P2效應(150-250 ms),顯示出分類詞影響了中文母語者的物體概念分類與感知。本研究結果異於前人的相關研究,因前人多以語言作為實驗刺激,且發現分類詞的影響只存在於非快速的(unspeeded)實驗作業中(Huang& Chen 2014; Imai & Saalbach 2010; Saalbach & Imai 2007)。   雖然分類詞的效果非常精細,但這樣的效果揭示了在沒有語言信息與語言處理的情況下,語言仍影響著其他非語言的認知功能。
  • Item
    台灣閩南語類詞使用研究
    (2008) 陳雅雯; Ya-wen Chen
    功能語法學者相信類詞(classifier)的選用可以反應人類的認知與分類,因此類詞的選用是近年來所關心的議題。本研究納入文化及社會背景的考量,觀察城鄉的生活環境對類詞使用的影響,以及不同世代類詞的使用與變異的因素。採社會語言學之實證調查法,從語言及社會因素的互動,分析台閩語類詞使用的動態變化。 類詞的使用常反映人類認知分類系統,且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實驗顯示台閩語的類詞使用的確受到社會及語用環境的影響,且存在城鄉差異,城市地區因為母語的使用頻率及語言環境的影響,造成傳統特殊的類詞逐漸流失,而鄉村地區仍保留傳統特殊的類詞使用,不過,隨著年齡層下降,特殊類詞的使用比例也逐漸降低。類詞的使用可以反映社會及語言的使用變遷,當環境發生改變,類詞的使用即隨之變異。 另外,e5(个)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類詞,許多學者認為其是中性化類詞,但有些學者已經提出華語類詞「個」的語意。我們提出台閩語類詞e5(个)的劃類與取代與華語有所出入。
  • Item
    說「V+個+XP」結構的歷史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12-??) 王錦慧; Wang, Jin-hui
    本文從歷時角度探討「V+個+XP」結構的發展,發現量詞「個」可作為表指稱、名物化的名詞組標記,此名詞組標記功能分有界事件化與無界活動化兩類。「V 個」後的成分由體詞擴展到謂詞,是類推作用使然,誘發動因肇端於「個」字本身具有「填空子的單位詞」的語義屬性。比較「V+個+XP(程度賓語)」與「V+得+XP(狀態補語)」,「得」與V 的結合比「個」緊密,「得」後XP 可受程度詞或補語修飾、可形成正反問、可出現於比較句,可以是比況短語、狀態形容詞「AA 的」「ABB 的」;「個」後XP 沒有這樣的用法。歸因於「個」後XP 是體詞性,「得」後XP 是謂詞性。「個」字句以表述未然事象的提議句為主,「得」字句則是表述已然事象的描述句,「個」字句如要表述「已然事象」,通常在動詞後加上體標記「了」。「個」字句與「得」字句表現不同的時間意義,分別與「無定」以及「獲得」的意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