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反義複合語氣副詞的用法及成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06-??) 張麗麗; Chang, Li-li
    漢語史上有許多由反義詞複合而成的語氣副詞,如「橫豎」、「反正」、「死活」、「好歹」、「左右」、「高低」、「長短」、「多少」、「早晚」等。此類副詞可表確認與將就語氣,主要分布於知域與言域,並常用於複句語境。本文將先從歷史角度統整這兩種語氣的用法,繼而論其成因。反義複合詞的語義間隙大,諸詞和所在句可構成多種複句關係,以致帶有不同語氣。然各詞能表語氣不盡相同,主要是受到詞內反義關係的牽動,呈現由詞構到詞義、詞義再到句法的連鎖推動關係。
  • Item
    台灣兒童複雜句的理解與表達之研究
    (2013) 楊立勤; Li-chin Jennifer Yang
    本論文研究主旨為探討台灣不同年齡之兒童對於含有名詞子句、關係子句 與副詞子句等中文複雜句的理解與表達。研究議題共有四項:(ㄧ)是否分枝方向是個會影響複雜句習得的因素;(二)三種複雜句的結構如何影響複雜句 的習得順序;(三)在複雜句習得方面,理解與表達的差異為何;(四)優選理論如何能解釋複雜句的習得。 為了尋求以上議題之答案,本研究進行了三個包含左分枝與右分枝結構的名詞子句、關係子句與副詞子句的實驗。每項實驗更細分成兩個測驗,亦即理解測驗與表達測驗。在各項測驗中,受試者針對電腦播放的圖片與語句或提問以口說回應。受試者人數為108 人,平均分佈於六個年齡組別,各組年齡分別為 3、4、5、6、7 歲之兒童組及大學生所組成之成人組。 結果顯示在各年齡層中,右分枝結構的名詞子句比左分枝結構的名詞子句容易,但此偏好在關係子句與副詞子句上卻是相反。此發現與 Huang (1982) 對於中文之無標記分枝方向的分析一致,也就是,中文裡分枝方向的偏好應依據詞頭之句法類目追溯至 X0 或 X’層。此外,結果也顯示雖然7歲兒童尚未習得三種複雜句,但6歲以前含名詞子句之複雜句的習得明顯比含有關係子句與含有副詞子句之複雜句更好。此發現與兒童語言習得中論元優先於修飾語 (Gasser& Smith, 1998; Mintz Gleitman, 2002; Naigles & Gelman, 1995; Smith & Sera, 1992; Waxman & Booth, 2001)、論元與其詞頭之語意相關(Pollard & Sage, 1987) 以及儉約原則相同。另外,大致說來,理解的表現比表達來得好,但是,當在處理無標記或已習得之結構時,受試者在理解與表達的表現相當,有時表達比理解更好。理解的表現比表達來得好,可能起因於在習得過程中,表達需依賴理解 (Keenan & MacWhinney, 1987),或者表達時需要比理解時更多的工作記憶容量 (Mcdaniel et al., 2010);而理解與表達的表現相當或者表達比理解好,可能是因為對於已經習得該語言的語言使用者而言,表達時能夠控制自己要說什麼,但理解時無法得知即將要聽到的是什麼 (Mcdaniel et al., 2010; Zeevat, 2001)。而各別從理解測驗與表達測驗所得到的結果來看,本研究證實在理解上 NVN-schema hypothesis (Bever, 1970) 與 Early Immediate Constituent hypothesis (Hawkins, 1994) 的有效性,以及在表達方面 Syntactic Prediction Locality Theory (Gibson, 1998) 的有效性。最後,綜合三個實驗所得之結果,本研究採用優選理論在句法上現有的限制與其他相關理論,建議以優選理論解釋複雜句習得可能是可行的,然而,仍有部份不足仍待未來相關研究或理論補足或改善。 綜合以上所論,本研究結果與分枝方向理論預期不同,而是支持 Huang (1982) 對中文 X’句法的分析。我們的發現也證明關係子句與副詞子句的屬性較為類似,因兩者之習得過程相同。此外,優選理論允許語言中有超過一個以上結構的可能性,可能是個較為實用的理論架構。
  • Item
    賽夏語的子句間關係: 角色與指稱語法的分析
    (2018) 王建邦; Wang, Chien-pang
    本研究調查賽夏語裡面的並存動詞(juxtaposed verbs)。賽夏是台灣南島語裡面的一個分支,此語言有著大量的此種結構。其中,兩個(或以上)動詞共同出現在一個句子裡面,但無子句或詞組分界的標記,因此其句法地位不甚明確。此議題值得詳究。該模糊的語法現象可從兩個研究方向切入。第一,這些並存動詞的句法地位為何?第二,這些動詞應該被分析為何種構式(constructions)?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本研究訂立了兩個研究目標。在首要研究目標中,本研究使用角色指稱語法 (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 in Van Valin& LaPolla 1997, Van Valin 2005 and Van Valin 2007) 中的一個分析架構:並存動詞的子句間關係(interclausal relations),來分析並存動詞的結構。這個架構的分析面相包含了三個層次:語意關係(semantic relations),接合單位-聯繫關係組合 (juncture-nexus combinations),以及語意和句法之間的介面。在第二研究目標中,本研究要根據子句間關係和語法特徵,來對這些並存動詞的構式(constructions)做出分類。 這兩個面向的研究,亦即(一)接合單位-聯繫關係組合和(二)構式的分類,發現賽夏語兩處語法上的特殊點。首先,並存動詞主要出現在子句 (clausal)和大核心接合(core junctures),但較少出現在小核心結合(nuclear juncture)。而且,大多數的並存動詞為附屬關係(subordination)與並附關係(cosubordination)。相較之下並列關係(coordination)則尚未被證實。第二,本研究更發現在賽夏語裡面,大核心接合層級的並存動詞,比其他兩個接合層級,擁有較多種類的語法構式。 嚴格來講,賽夏語並不能被視為連續動詞語言(serializing languges)。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的並存動詞並不能被判定為連續動詞構式(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而只有少數並存動詞被判定為該類構式。因此連續動詞構式在本文所探討的眾多賽夏複雜句構式裡面,並不是一個主要的語法特徵,而是僅只其中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