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中文結果式句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4) 蔡娗汸; Chai, Ting-Fang
    中文結果式句構擁有不少值得探討的特性,如句法—語義衝突(Huang, 1997)及 解釋上的歧義性,這些特性使結果式句構在形式句法有許多的研究(e.g., Huang, 1988; Zhang, 2001),而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習 得,以彌補此研究缺口,研究考慮到三個影響兒童理解結果式句構的因素:句構類型 (賓語控制、主語控制和使役結果式句構)、語境和有生命性。6 至 8 歲的兒童共 60 名及中文母語者 20 名參與了本研究,受試者進行了兩個真值判斷任務(有語境及無語 境)和一個圖片選擇任務,以評估其對結果式句構的理解。研究發現,賓語控制結果句構最容易,其次是主語控制,而使役結果式句構則最 具挑戰性,其次,語境有助於兒童理解每一類型的結果式句構,有生命性也在句子歧 異理解扮演重要角色。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兒童在中文結果式句構的第一語言 習得中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與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1964)相符。6 歲在有語 境支持下,對結果式句構已達成人程度的理解,7 歲兒童則可在無語境支持下達到成 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藉由有生命性的線索,理解結果式句構。
  • Item
    華語為二語學習者對博物館展覽文本中文複合詞之理解
    (2023) 陳勁澔; Chen, Trent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對於博物館展覽文本中之複合詞的理解過程及方式。本研究方向內容包含三項與中文複合詞處理進程相關之議題:構詞識覺、語義透明度,以及語境。六十位受試者參與本次語言實驗,依據其第一語言背景分類為三組:漢字圈中文學習者、非漢字圈中文學習者,以及母語者。語言實驗依據研究議題,囊括下列三項測驗:字詞判斷測驗、字義推論(無語境情況),以及字義推論(有語境情況),受試者依據指示說明,依序完成三項測驗。受試者於字詞判斷測驗中,圈選出假詞;並於兩項字義推論測驗中,根據題中資訊選出符合字詞之敘述,兩項測驗之區別為有無句子及圖片之語境輔助。研究結果顯示,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處理語義不透明之詞彙時,語言處理進程中的「構詞-語義處理階段」提早涉入之現象,此結果證實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知構詞識覺能力與母語者相似。語義透明度的影響亦顯示出,華語為第二外語學習者面對中文專業用語詞彙時,呈現二元分類之語義難度;有別於母語者,對於華語詞彙透明度呈現細膩的難度分類。語境於本實驗中,基於詞彙語義不透明度之故,非第二外語學習者於詞彙判斷上的首要因素。此結果同時顯示,具有不同第一語言背景的第二外語學習者,於本次實驗中呈現不同表現。漢字圈學習者之表現普遍優於非漢字圈學習者,然而兩組第二外語學習者皆未達到趨近母語者之語言程度。
  • Item
    三種西方《道德經》學術詮釋中「道」的「厚實翻譯」──文本、副文本、脈絡
    (2020) 陳致宏; Chen, Chih-hong Rudy
      《道德經》(Tao Te Ching)是翻譯數量僅次於《聖經》的文本。然而,《道德經》的眾多重製(reproductions)、改編(adaptations)和「偽譯」('pseudo-translations')作品,也已納入西方流行的智慧文學(wisdom literature)或「新時代」('New Age')文學,其中不少由中文能力有限或全無的「偽譯者」製作。若干權威漢學家(如 Girardot、Goldin、Kirkland、Mair、Moeller)已提出此現象中的翻譯真實性問題,尤其考慮《道德經》複雜的形成歷史、作者身份、文本傳統、詮釋史與翻譯史,以及譯本類型。   相對於「偽譯」,謹慎的學術型譯者們荷擔著盡其所能地透過詮釋,以復原《道德經》本義的責任:對某些看似簡單的概念提出最真實的詮釋,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此經典中原始的(primal)、具文化特異性的(culture-specific)宗教哲學概念──「道」。本研究選擇了三種西方《道德經》譯本中「道」的學術詮釋,並在「厚實翻譯」('thick translation')的概念下,觀察其原始意義在各自特定學術領域中的復原。文化理論家阿派爾(Kwame Anthony Appiah)的「厚實翻譯」強調將文本(text)置於其豐富的文化和語言脈絡(context)當中,並稱之為一種附有註釋和注解的「學術翻譯」('academic translation'),而這些註釋和注解可視為文學理論家簡奈特(Gérard Genette)所稱之為副文本(paratexts)的內容。翻譯理論家赫曼斯(Theo Hermans)的「厚實翻譯」進而強調對原始文本的意義和脈絡的跨文化深度探索,他認為這種深度無法單獨在譯文中傳達,需要額外的文本機制,如附註(notes)和其他評論性注釋(critical apparatuses),而這些在本研究中也視為副文本。此外,翻譯理論家張佩瑤(Martha P.-Y. Cheung)進而認為,「厚實翻譯」是一種文化再現形式(cultural representation),它是通過「意義層次」('layers of meaning')展現具中國文化特異性概念的異己性(Otherness)。   有鑒於此,本研究將(1)文字學家梅維恆(Victor H. Mair,1990年)、(2)歷史詮釋學家邁可.拉法格(Michael LaFargue,1992年),以及(3)比較哲學家安樂哲(Roger T. Ames)和大衛.霍爾(David L. Hall,2003年)所譯之《道德經》第一章經文起始句,通過三個意義層次觀察,即「詮釋層次」(interpretive strata):(1)文本(text):包括譯者在原文不同版本中的首選原文文本、用於支持其詮釋的其他古代或現代文本,以及這兩者如何幫助形成各自的譯文文本;(2)副文本(paratext):譯者使用於譯文之外的文本篇章,即以前言、序言、後記、附錄、詞彙表等形式傳達對「道」更加全面的詮釋性文本;(3)脈絡(context):以大量副文本形式傳達的、特定學術領域的詮釋脈絡(interpretive contexts)和手法,是由以上三種譯本的學者型譯者們,根據自身研究為基礎的翻譯中表現出來的,展現其來自不同學科在《道德經》研究中的卓越和高學術標準。結果發現,《道德經》的文本意義被各種因素所影響,例如原文版本的選擇和副文本中傳遞之各種不同的詮釋脈絡──即文本在詮釋過程中並非無改變,而是帶有譯者意圖,因而譯文結果亦受影響。由此進而發現,三種譯本在三個詮釋層次中對「道」的理解均有異處:原文文本其不同意義之產生,決定於其起源於不同的語言、歷史、社會、文化或哲學脈絡,透過附加到其相應之不同譯文的、帶有譯者意圖的副文本進行傳達──換句話說,副文本即為一種文本和脈絡之間的交互作用物(interactant)。整體來說,本研究認為《道德經》中「道」的「厚實翻譯」,可理解為其詮釋性表徵,其呈現不同之脈絡化的意義,在不同詮釋層次之間,以及透過不同譯者之間對話的二維相互作用中產生,從而塑造其產生之各種相異的本體論(ontology),並顯示出「道」的翻譯之必然性(necessity)、層次性(layerity)、多重性(plurality)和共同創造性(co-creativity)。然而,雖然詮釋各有不同,在這三種譯本中也發現了一個意義的匯合點,即本研究中認為是「道」的非教條性(non-doctrinality)。從此發現所延伸出來的觀點是,由於「道」的意義是共同創造的,故無普世的制高點來談論「正確的」或「最好的」翻譯,並合理化了對「道」的多元共同創造的詮釋,以譯者和文化之間對不同世界觀的建設性對話為其形式。上述發現提供了以下啟示,來重新思考翻譯研究中的若干概念:(1)「道」的一對一、字對字的「對等」('equivalences');(2)有關「神話」與「真實」的「巴別塔」('Tower of Babel')問題;(3)從《道德經》遠古的口傳文化(oral culture)演變成至今未曾間斷傳遞其脈絡化的注釋、解經和翻譯,來重思《道德經》的「文本」('text')性質;(4)翻譯研究應進一步向跨文化人文學科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開放;以及(5)從《道德經》的透明並易於閱讀的「虛薄翻譯」('thin translations')中看到的語言和文化之間的不兼容性(incompatibilities)。正是《道德經》翻譯的「厚實」('thickness')促進了對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反思理解,這在當今加速的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和文化同質化(cultural homogenization)中具有重要價值。
  • Item
    中文報紙之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中後設隱喻之語意研究
    (2005) 黃欣然; Hsin-jan Huang
    本研究依據Flip G. Droste所提出之後設隱喻理論,旨在探討其在中文報紙中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語意與語用功能。研究所採用語料來源為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其網站。 研究結果顯示﹐後設隱喻在中文語料中為自然語言的必要之一部分,而非僅是修辭潤飾上的功能。語言是因為需要而產生,以達到某種效果;後設隱喻的功能正符合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目的:吸引讀者注意,並在有限的時空內,表達雙重的涵義。在依據內容、結構及觸發之語料分類中,社會新聞、雙字詞及語意歧義分別為各類中出現頻率最高者。中文的語言特性使後設隱喻在相較英文下,有良好的發揮空間且有更多的表現型態。它可以是由下列所觸發:(1)句法歧義;(2)語意歧義;(3)專有名詞之嵌入;(4)音譯。需要強調的是,語料蒐集過程中發現,中文後設隱喻的先決條件為先有隱喻的涵義,再從字面上獲得另一符合語境和指涉架構之用法,尤其字音、字型需一致,才不至於與隱喻、雙關語、假後設隱喻混淆。
  • Item
    臺灣中學生英文名詞可數性質學習成效之研究
    (2005) 汪宜璇; Yi-xuan Wang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臺灣中學生英文名詞可數性質的學習成效。主要議題是傳統文法書中名詞可數性質的說明對於學習者的影響。四十位國三學生和四十位高三學生參加本實驗。他們依指示完成判斷可數性質的測驗。 整體而言,由於傳統文法中強調制式名詞分類教學的影響,受試者依此分類在普通名詞、普通可數名詞、特指用法的專有名詞的表現較佳,然而受試者亦因此種名詞分類,而在一些有明顯可數性質線索,但違反該分類的試題中,正確率偏低。其他因素像是集合名詞的特殊型式、該用語常用與否、在真實世界中的外觀、母語的影響、以及名詞前的量詞等,都是可能影響可數性判斷結果的因素。 比較高中生和國中生,高中程度者對於可數性質的判斷優於國中程度者。可能是因為他們閱讀的內容較廣,而有更多機會做可數性質判斷的練習。然而進一步探究則發現,高中生傾向於過度把普通名詞當作可數名詞使用,而過度把專有名詞和物質名詞當不可數名詞使用。高中生在這些名詞次類的表現不佳很可能是受到傳統文法書中制式名詞分類法的影響。 此外,國中和高中生在不同名詞類別中可數和不可數名詞的使用亦顯示高中生受到制式分類法的影響較國中生深。國中生傾向於把普通名詞當作可數,專有名詞當不可數,但在意料之外的是他們過度把物質名詞當可數名詞使用, 但亦較能接受物質名詞當可數名詞的正確用法。相較之下,高中生傾向於過度把普通名詞當作可數,而專有、物質和抽象名詞則都當不可數用,而常常導致用法的錯誤。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高中生學習文法規則較久,所以受到的影響較深;國中學生,相反地,受到傳統可數類別劃分規定的影響就沒有那麼深,因而制式用法還並未建立得那麼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