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2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厚實翻譯(2024) 樓克己; Laslo, Gregory台灣文化背景的獨特性幾乎無法言喻;在世界系統理論中,現代台灣的邊陲社會裡來各種不同文化的影響。晚近的後殖民思潮所帶來的衝擊,加上民主化的浪潮,台灣開始正視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然而後殖民思想有時可能走上文化復古中心的偏鋒,否定了受殖民影響的歷史的合法性。諷刺的是,這反過來有時會引致一種文化決定論,主張最古老的文化元素才是合法純粹的。但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我們應該試圖去理解個體如何建構自我認同,而不是用他們的集體文化的過去來強加定義。下山一(林光明)是日本警察和泰雅族公主所生下的孩子。他與台灣人民的經歷相呼應,長期以來他的身份是由他無法控制的理療所定義的,然而年老時,下山一將自己視為台灣人。《流轉家族》作為下山一的自傳與家族史,描述遭殖民的經驗,同時否定殖民與反殖民主義的定義。本論文受安東尼·阿皮亞之深度翻譯、單德興之厚實翻譯和西奥·赫曼斯之雙重脈絡化等概念啟發,旨在將小眾的後殖民文學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並讓下山一的經驗和聲音進入世界文學的範疇,以探討自我身份是否應取決於過往的殖民歷史。Item Pachinko《柏青哥》文本中關於身分認同的分析(2021) 方黛姿; Fang, Dai-Zi近幾十年來,隨著後殖民研究的蓬勃發展,文學作品中的離散書寫也隨之相得益彰,故事內容更顯豐富。本篇論文從文化認同理論的角度探討《柏青哥》中四代在日韓國人的離散經歷。本研究結果顯示個體以及族群的身分認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移轉以及人際間的交流互動而產生不同的變化。而藉由《柏青哥》的出版,Min-Jin Lee不但將二戰期間在日韓國人的血淚史呈現給讀者,更帶領讀者反思後殖民論述中身分認同的多樣性以及長久以來父權制度對女性的身心壓抑及禁錮。Item 光與影之間:麥奇莉普的小說《幽城迷影》中對於身份認同的追尋(2022) 劉燕華; Liu, Yan-Hua本論文旨在藉由分析麥奇莉普的小說《幽城迷影》中的光與影來探討主角們(Ducon和Mag)的身份認同與其環境的關聯。我將運用電影拍攝中燈光照明的技巧,來分析小說中光與影如何揭露主角們內心的情感與獨白,並輔以格萊妮絲·布里克維爾(Glynis Breakwell)身份認同理論中的歸屬感(belongingness)以及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進一步解釋主角們的身份認同如何與所居城市幽別亞(Ombria)息息相關。其中,我將援引史黛西·阿萊莫(Stacy Alaimo)的跨肉身性(Trans-corporeality)來闡釋幽別亞如何影響主角們的身份認同的經驗,並以此延伸出作者對於現今生態環境秉持的理念。第一章為導論,我簡介《幽城迷影》的故事背景與人物衝突,並帶出小說中身份認同的核心問題。第二章我將闡述主角身份認同遭遇的挫折,以及其觀看幽別亞的視角。第三章以奇幻小說的期待開頭,深入解讀作者如何援用幽別亞對主角們的影響來暗喻當今環境議題。第四章結論將會總括前兩章的內容,並列出本論文未討論的範圍以及期待。Item Ungendered Narrative: A New Genre in the Making(英語學系, 2018-09-??) Khuman Bhagirath Jetubhai, Madhumita GhosalThis paper focuses on ungendered narrative with reference to select fictional works, to shed light on the elements that define the genre. One or more characters with an undisclosed gender are the focal point of the narrative. The paper discusses techniques that authors employ to keep gender hidden, such as employing inventive gender-neutral pronouns or not using them at all. First- and second-person points of view are also common modes of narration, as “I” and “you” are gender-neutral. In depicting characters, authors consciously merg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stereotypes to create gender-secretive characters. The heterosexual love interest that has hitherto ruled the creative world is thus replaced by endless gender possibilities with which a couple may identify. Love, rather than the characters’ gender,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se works. These narratives confront readers with the importance they assign to gender and heir habit of pigeonholing certain behaviors,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ies into a binary gender system. They force readers to question gender segreg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hoosing to defy the gender one is assigned at birth. Ultimately, these narratives ask whether gender matters in life.Item 台灣叩應節目中認同的語言策略探討(2011) 黃于修; Huang yu-hsiu本研究探討叩應節目中語言與政治立場、族群認同之關係。以目前最受歡迎的大話新聞為例,我們採用了2008年總統大選的前兩個禮拜叩應內容,總共22個段落,叩應題目與政黨、族群相關。並將這些語料,驗證於巴寇和霍爾(Bucholtz and Hall)於2004和2005提出之認同分析的架構(framework of analyzing identity)與泰伏和透納於1986年提出之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主要採用巴寇和霍爾提出的其中三個策略做為本研究的主要分類依據,分別為同化(adequation)、異化(distinction),以及證實(authentication)。分析結果顯示原本存在之泛綠泛藍的族群衝突,透過語言策略的應用而越發強烈。 證實的策略可透過引用、反問句,打油詩,和隱喻達成。同化和異化的策略則可透過代詞、認同標記、否定動詞、被字句和言談策略達成。其中,言談策略又可進一步分為反義詞、否定標記、對比標記、反問句和語碼轉換。 簡而言之,本研究證實了對同族群的成員,在語言策略上,大多以正面且肯定的面向呈現。相對的,對不同族群的成員,則是以負面且否定的面向呈現。亦即驗證了泰伏和透納的社會認同理論。Item 牙齒之為根源: 柴娣‧史密斯《白牙》中的歷史延續性問題(2008) 曾詠善本論文探討柴娣.史密斯如何藉由其在《白牙》中的倫敦人物歷史意識之描繪而質疑歷史的延續性—即過去, 現在, 與未來間的線性與邏輯關係。 我主張史密斯從三個層面觸及了歷史延續性的問題: (1) 歷史--其筆下人物對於歷史掌控的掙扎 (2)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的關聯性--其筆下人物之執著於傳統的渴望 (3) 生命政治學--其筆下人物對於掌控人類未來發展的決心。 有趣的是, 她以牙齒之意象來觸及以上三個層面並得以強調她對歷史延續性看法的不安。 從歷史延續性與偶然性的觀點來看, 牙齒與此三個層面息息相關: (1) 歷史(歷史傳承) (2)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身分認同的本質) (3) 生命政治學(身體的, 科學的, 以及道德上的陳述)。 藉由對牙齒意象與此三個層面的關聯性, 我主張史密斯以《白牙》一書中的人物塑造做為呈現偶然性以及多元文化遺產及根源之間的關係。 本論文分成四個章節。第一章引介史密斯在文學及商業上的評價, 如其多元族裔的生長背景,對歷史的看法, 以及其作品。 此外, 我簡略描繪《白牙》之情節以期本論文讀者能很快速瞭解本書情節。 最後, 我回顧了對史密斯《白牙》的評論, 其分別從歷史, 身分認同, 以及生物科技的觀點來討論, 來闡明我在第二章中對歷史延續性主題的理論性探討。 第二章從三個層面建立此論文文本分析的理論性基礎: 歷史(傳承的傳統),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身分認同的本質), 以及生命政治學(身體的, 科學的, 和道德性陳述)。 首先,我以弗里德里希.尼采對於歷史的觀點來闡述同時接受並修正歷史傳承之可能性。第二, 藉由閱讀理論家們對於離散食物文化的看法, 我試圖讀出身分認同的異質性。 第三, 從米歇爾.傅柯, 費赫爾與阿格尼斯.海勒以及麥可.哈德與安東尼.奧納格利等的理論架構中, 我探討同時接受與挑戰生命政治學(以身體的, 科學的, 和道德性的陳述)的可能性。 第三章分析史密斯如何使用牙齒的比喻以質疑在歷史,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 和生命政治學層面中所顯現出的歷史延續性看法。 首先, 史密斯技巧性的使用牙齒的意象來建議同時接受與修正歷史傳承之可能性。 第二, 她也藉由強調牙齒的意象--離散食物文化--來注意到身分認同的異質性, 並進而讀出在身分認同異質性中所發現的眾多歷史要素的運作。 第三,史密斯以諸如臼齒, 犬齒, 以及齧齒類動物的牙齒比喻來凸顯經由身體, 科學, 以及道德性的推論而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掌控之問題所在。 在第四章, 我總結本篇論文對於史密斯的文本呈現之看法: 史密斯以牙齒的隱喻暗示文化遺產與根源的多元性可以突破對於歷史偶然性與延續性的成見與操控。Item 英雄實踐聯盟:從語言學角度探討大型多人線上遊戲玩家的社會認同(2017) 張哲瑋; Chang, Che-Wei本研究以社會語言學的觀點探討大型多人線上遊戲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Game) 中參與者們是如何透過言談以創建一虛擬的實踐社群 (Community of Practice),又團體中是如何協調彼此的角色定位或身份認同 (Identity)。科技變遷,網際網路早已成為許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侶,而大型多人線上遊戲尤其是當今文化中主流的社交場域。儘管如此,該互動平台卻甚少於學術界探討;在網路論壇和即時通訊應用程式漸漸為社會語言學者關切的同時,令人好奇的是,通常被視為休閒活動的線上遊戲是否亦乘載著豐富的社會訊息。 本論文採人種誌研究法 (Ethnography),研究者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線上遊戲世界,共同參與該虛擬社會中的活動,並觀察紀錄玩家之間的互動模式。語料來源為英雄聯盟 (League of Legends) 此款於全球風靡已久的多人在線競技遊戲 (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共蒐集了一百場遊戲間玩家在對話窗口的互動情形。從玩家們的言語行為 (Speech Act),和其所透露的立場表達 (Stancetaking),我們得以推衍出該實踐社群的成員是藉何種互為主體性的策略 (Tactics of Intersubjectivity) 以認同自我及他人的社會角色。 身份認同的概念在以往被看作是個體生理或心理素質的體現,直到後現代主義時期成為能夠透過言談建構的社會意涵,進而發展為二十一世紀的學者們口中,社會互動及意識型態編織下的結晶 (Bucholtz& Hall, 2004, 2005)。本研究以此對社會認同之現代觀點為跳板,視線上遊戲中玩家們之間的言談為相互定義及塑造個體社會形象的重要媒介,以進一步探究該社群網路中的人際與社會動態。 研究結果指出,英雄聯盟玩家為一實踐社群的假設不僅可從該團體中對彼此的行為規範 (Norms of Conduct) 見端倪,成員們之間所使用的語言亦是有力的證據。不管是就語言形式或功能來看,英雄聯盟的玩家似乎有著一套共通且獨特的用語,外界的人不易理解。在此社群中最常見的語言溝通模式包含戰略消息通報、情緒反應、情勢分析、遊戲表現評論,以及行動策劃;大部份的成員尤其會用命令的口吻要求隊友配合執行任務,或因為遊戲中的挫折而責難他人,說明著他們習慣用較具攻擊性 (Aggression) 的態度來展現自己相對專業的玩家身份。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討論具攻擊性的行為表現不應標籤於全體的英雄聯盟玩家,而需被視為區辨該社群內一次團體的重要因素,此類型的玩家視遊戲內建的聊天系統為遊玩時行使社會權力 (Social Power) 的最佳途徑。 本研究試圖藉著對言談詳細的描述來帶出線上遊戲玩家遊玩的過程中社會意義的協調(Negotiation of Meaning),包括該實踐社群理念與目標的共建,以及成員間社會地位的相互認同。我們從調查中得知線上遊戲對某些人來說並非如想像般「休閒」,反而牽涉嚴肅的人際議題,也就是說,線上遊戲這個社交平台可以被看作是玩家與他人、更是與自我對話的學習基地。Item 當代臺灣文學英譯研究:一個文化政治的考察(2015) 張淑彩; Shuitsai Chang臺灣文學自1970年始,在世界各國(以北美地區為主)陸續出現英譯作品,此前的臺灣文學英譯收錄在選集名稱為「中國文學」之下,直到1976年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 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書名才正式出現「臺灣」,然而早在該名稱出現前已可見臺灣詩人及小說家作品英譯,英譯活動受到選集主編、譯者及公私機構共同合作的推動,譯介上百位作家及作品,「臺灣文學」英譯是延續性的活動,自第一本英譯小說選集出版之後,英譯選集及作家作品集陸續出版,1970年代始臺灣在國際社會雖進入孤立時期,但在英語世界郤有愈來愈多英譯作品出版供外國讀者閱讀,特別是標示著「臺灣」的作家及作品。 英譯選集的推介是經過多位重要的行動者(包括選集、叢刊編者及譯者)的努力,臺灣文學英譯是一個近代英譯史的事件,隨著英譯選集的譯介與展延,目前在美國地區或臺灣本土,可見臺灣作家作品英譯收錄在文學選集的讀本裡,也可見以「臺灣」為題的英譯作品或叢刊,行動者共同建構了臺灣文學英譯的歷史及現況。不僅讓臺灣文學在世界文學的舞台現身,更突顯臺灣文化在世界歷史上所佔有的一席之地。翻譯使不同語言文化統合於一語境之下,再現譯入語文化,選譯作品及翻譯策略遵循已有美學價值,在選與不選譯之間,英譯臺灣文學選集塑造臺灣經典文學,英譯史的發展及成果均值得研究。 本論文援引操縱學派意識形態翻譯理論及布赫迪厄的文學場域理論,試結合翻譯理論及社會學觀點,檢視臺灣文學英譯場域裡行動者的作為,從其位置及習性等面向切入,同時觀察臺灣文學英譯場域裡不同行動者的意識形態。並以臺灣文學英譯場域的參與行動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有關於翻譯以及臺灣文學翻譯的敘事或譯述,重心放在翻譯的功能及成果,除研究「臺灣文學」敘事話語意涵外,也深入分析探討「臺灣文學」英譯中譯者的翻譯策略及其於文學場域裡的位置、習性及態度。 臺灣作家所寫作的內容多是其自身關心的內容,藉由詩、小說或其他文體表達對社會、地域或自身身份認同等問題的看法或質疑,形塑「想像的共同體」,臺灣作家依據其對族群的想像創造出臺灣文學,譯者及選集編者則透過翻譯促成此一共同體的建構。王德威等人推動在美國出版的臺灣文學選集作品中,不乏有所謂「後遺民寫作」的觀點,或「華文文學」的走向。另一方面,由杜國清主導出版至今的《臺灣文學英譯叢刊》,除了譯介臺灣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外,更納入臺灣文學評論及研究,推崇臺灣本土書寫,並英譯殖民時期日語書寫的作家作品,試圖改變以中文為唯一的寫作語言的作法。本研究發現英譯臺灣文學在主體性的呈現隨時間而有所變化,而英譯的文學選集內容上也呈現多重的認同。參與臺灣文學英譯的重要譯者如葛浩文及陶忘機兩人具有學者及譯者雙重身份,在翻譯策略上則以讀者為中心,採取顯性的作為,譯介推崇臺灣作家進入世界文學場域。本研究視英譯臺灣文學為象徵資本,使臺灣文學在英語世界,甚至在世界文學場域中得以立足,應歸功於行動者的努力。Item 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傳道報國」認同之研究(1937-1945)(2011) 盧啟明; LU, CHI-MING日治末期,日本政府推展一系列集結國力的政策,臺灣宗教政策轉趨嚴格統制。是時,「傳道報國」係教會常用語彙,且包含「天國」和「皇國」二層意義。基督徒為實踐信仰,從靜態禮拜儀式轉趨動態服務心志,顯示其信仰內涵、國家意識、民族概念與政教關係均產生結構性變化。用是,本論文旨在究明戰爭時期臺灣基督徒「傳道報國」的認同課題,分析其宗教信仰與國家民族的雙重身分,關注基督徒的歷史、文化、宗教及政治等經驗,探討戰時體制下臺灣基督徒的角色與變動,以深究其跨越教會與社會處境的因應之道。 據本論文研究結果,1930年代中期,教會展開奮興運動,事務拓展迅速,會友信心昂揚。基督徒在慶典中藉歷史、政治及聖經確立榮譽感,並透過佈道家強調悔悟改過,發起自立自主的革新運動。基督徒在奮興運動中深入討論教義,經驗生命改變,秉持積極進取的觀念,認為自身對教會與社會負有責任,務須謀求兩者之進步,奠定傳道報國的心志,堅固「天國子民」的信仰認同。 1937年,「皇民化運動」以振作國民精神、普及國語政策、變革宗教風俗為主軸登場。基督徒認為應忍耐時勢、奉仕教會,漸於報刊和公共場合使用日文,並協助失去宗教依靠的民眾。1940年,日本驅逐外國人,又利用「皇紀二千六百年」慶典遂行精神教化及國家動員。臺灣基督徒肯定國家的強盛、日本基督教的進步,「傳道報國」一時形成重要召命,「皇國臣民」的國民認同達到高峰。 1941年戰爭擴大,總督府大肆推動國家神道。臺人起初順應體制,日人卻以「臺灣基督教奉公團」驅策協力戰爭。繼之,臺人未能加入「日本基督教團」,反遭官方授意的「日本基督教臺灣教團」掌控教會機構。基督徒面臨生活和信仰的困境,遽被懷疑、監禁。即使順服政教張力,仍未獲平等地位,深受歧視和差別待遇。此一受苦處境喚起民族認同,「傳道報國」轉為關愛鄉土之情懷。 「主日學」為兒童信仰教育課程,日治前期頗有影響力。戰爭時期教會併入教團,基督徒對主日學共識不足,成效不佳,且因日本國內教材輸入,日語教學漸成主流,部分課目教導「忠君愛國」,在聖經、羅馬字與日語教學之間擺盪而招致批評。戰爭末期官方干預、資源匱乏,主日學漸被社會教化項目取代。此一過程提供臺灣基督徒檢討課程適切性的空間,並反思「傳道報國」的意義。 要之,日治末期可謂一段「傳道報國」的時代,戰爭前後基督徒的信仰認同並未改變,始終自勉傳道以報天國,未曾被國家神道動搖。然而,政治認同卻因應時局游移流動,且常有在臺、日、中、外之間猶豫掙扎的經驗。基督徒認為傳道報效國家是其社會責任,與日本政府、日本基督教合作,係出於護衛臺灣利益、關懷鄉土安危的初衷。基督徒在殖民地的苦難中,從信仰進行反省,從國族發現矛盾,使其信仰良心甦醒,找到對斯土斯民的認同,拾起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基督徒「傳道報國」的身分認同,誠然是各個時代都必須回顧思考的重要課題。Item 中壢龍岡穆斯林的離散認同與文化地景(2012) 陳書偉伊斯蘭信仰中,清真寺與穆斯林社群間的關係相當密切,連結穆斯林的信仰、思想、教育、生活與行為,是社群發展的核心。目前臺灣的清真寺,分佈於臺北、桃園、臺中、臺南與高雄等地,各個清真寺的發展多是透過中國回教協會(簡稱回協)的主導與支助,而桃園中壢龍岡清真寺在其建立過程卻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力量、透過教親的集資集力建造而成。當初成立清真寺的教親多是1953、1954年自大陸滇、緬地區的撤退部隊,為了宗教的需要而選擇在龍岡忠貞新村建立清真寺。 時日推移,龍岡地區也陸陸續續有許多的泰國緬甸華僑穆斯林在此聚居,溯其淵源,這些華僑絕大部分是雲南籍華人的後裔,經過更為周折的歷程,聚居泰緬,再輾轉到臺灣。他們或為求學、或為工作、或為依親,逐漸形成今日龍岡穆斯林聚落的主體。此外,東南亞外籍勞工、國外留學生或商人等群體的逗留,也成為龍岡地區穆斯林文化另一股注入的新力量。來自各地的離散群體(diaspora groups)承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離散經驗與認同,這些離散群體在龍岡這個地方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空間,對此文化空間有著不同的詮釋與認知。 本研究從龍岡穆斯林離散的歷程,描繪出討論穆斯林文化在龍岡地區的空間化與地方化,透過宗教這個媒介(medium)進而塑造出來的文化空間或文化地景的書寫,並說明穆斯林離散空間的形塑是一種關係空間的建立,同時也是克服空間障礙的過程,穆斯林必須採用各種變通方式與策略性認同的建立來維繫社群的穩定,妥協與調適的作法得以使社群網絡穩定與擴大,地理距離不再是決定關係串聯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