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星河流轉:《天河撩亂》與《北極星灑落之夜》的酷異翻譯(2024) 張祐瑜; Chang, Yu-Yu本文討論吳繼文《天河撩亂》及李琴峰《北極星灑落之夜》兩本酷兒小說的翻譯議題,嘗試結合酷兒理論與翻譯研究,以「酷異翻譯」為分析視角,解構大眾對「翻譯」的認知。吳繼文和李琴峰從事翻譯、旅居異國的經驗,讓《天河撩亂》與《北極星灑落之夜》兩部作品本身即蘊含多語言、跨文化元素。《天河撩亂》與吉本芭娜娜小說展現互文性,「漂泊的湖」水循環意象更能說明「創作與翻譯」的關係:文學元素如水分子穿梭於作品之間,並透過翻譯改變型態。《北極星灑落之夜》融入日本、臺灣、中國歷史事件,東亞酷兒角色亦對身分認同政治有所反思;援用多種文化符碼,與各立場保持距離,正是小說特色,也指向看待「雷同」的輕鬆態度。此外,兩部作品皆刻劃從臺灣移居日本的跨性別角色,若以「翻譯」形容她們的過渡期,會發現「跨」標誌出的並非僵固的兩端,而是一趟持續的旅程。透過「酷異翻譯」的討論,本文希望挑戰「原作 → 翻譯」預設的線性時間想像,指認事物之間相互重疊、滲透、流動、難以定義的層面,打破二元對立框架。Item Rhyme and Reason: Rethinking Gu Zhengkun's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Shakespeare's Sonnets(英語學系, 2021-09-??) Min-Hua WuAmbitious literary translators have endeavored to render Shakespeare's sonnets into Chinese in a way that recreates the variety of their poetic virtues and values: abundant lexica, polished wording and phrasing, novel simile and metaphor, well-wrought structure, musical cadence and sonority, marvelous smoothness, and even a slight sugariness in the diction where appropriate. Among these translators, Gu Zhengkun stands out due to his original and indeed experimental rhyming scheme, which employs one single rhyme throughout the entire sonne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uccess of Gu's domesticated rhyme scheme is related to the extent to which its musical rhyming effect appeals to the ears of Chinese readers well-versed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However,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aesthetics or the poetics of the original couplet, which serves to bring the preceding stanzas toward a decisive finale, one that bears philosophical as well as aesthetical weight. Drawing on a comparative poetics deriving from English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aiwanese folk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veal the problematic issues involved in Gu's creative domestication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It argues that Gu's Chinese sonnets, despite their having been rendered with superb bilingual mastery, sing with a single changeless rhyme. As such, they lack the sudden deviation, musical variation, metaphysical twists and turns, and, above all, the aesthetic suspense and ensuing concluding power that collectively characterize the finales of Shakespeare's immortal sonnets.Item 三種西方《道德經》學術詮釋中「道」的「厚實翻譯」──文本、副文本、脈絡(2020) 陳致宏; Chen, Chih-hong Rudy《道德經》(Tao Te Ching)是翻譯數量僅次於《聖經》的文本。然而,《道德經》的眾多重製(reproductions)、改編(adaptations)和「偽譯」('pseudo-translations')作品,也已納入西方流行的智慧文學(wisdom literature)或「新時代」('New Age')文學,其中不少由中文能力有限或全無的「偽譯者」製作。若干權威漢學家(如 Girardot、Goldin、Kirkland、Mair、Moeller)已提出此現象中的翻譯真實性問題,尤其考慮《道德經》複雜的形成歷史、作者身份、文本傳統、詮釋史與翻譯史,以及譯本類型。 相對於「偽譯」,謹慎的學術型譯者們荷擔著盡其所能地透過詮釋,以復原《道德經》本義的責任:對某些看似簡單的概念提出最真實的詮釋,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此經典中原始的(primal)、具文化特異性的(culture-specific)宗教哲學概念──「道」。本研究選擇了三種西方《道德經》譯本中「道」的學術詮釋,並在「厚實翻譯」('thick translation')的概念下,觀察其原始意義在各自特定學術領域中的復原。文化理論家阿派爾(Kwame Anthony Appiah)的「厚實翻譯」強調將文本(text)置於其豐富的文化和語言脈絡(context)當中,並稱之為一種附有註釋和注解的「學術翻譯」('academic translation'),而這些註釋和注解可視為文學理論家簡奈特(Gérard Genette)所稱之為副文本(paratexts)的內容。翻譯理論家赫曼斯(Theo Hermans)的「厚實翻譯」進而強調對原始文本的意義和脈絡的跨文化深度探索,他認為這種深度無法單獨在譯文中傳達,需要額外的文本機制,如附註(notes)和其他評論性注釋(critical apparatuses),而這些在本研究中也視為副文本。此外,翻譯理論家張佩瑤(Martha P.-Y. Cheung)進而認為,「厚實翻譯」是一種文化再現形式(cultural representation),它是通過「意義層次」('layers of meaning')展現具中國文化特異性概念的異己性(Otherness)。 有鑒於此,本研究將(1)文字學家梅維恆(Victor H. Mair,1990年)、(2)歷史詮釋學家邁可.拉法格(Michael LaFargue,1992年),以及(3)比較哲學家安樂哲(Roger T. Ames)和大衛.霍爾(David L. Hall,2003年)所譯之《道德經》第一章經文起始句,通過三個意義層次觀察,即「詮釋層次」(interpretive strata):(1)文本(text):包括譯者在原文不同版本中的首選原文文本、用於支持其詮釋的其他古代或現代文本,以及這兩者如何幫助形成各自的譯文文本;(2)副文本(paratext):譯者使用於譯文之外的文本篇章,即以前言、序言、後記、附錄、詞彙表等形式傳達對「道」更加全面的詮釋性文本;(3)脈絡(context):以大量副文本形式傳達的、特定學術領域的詮釋脈絡(interpretive contexts)和手法,是由以上三種譯本的學者型譯者們,根據自身研究為基礎的翻譯中表現出來的,展現其來自不同學科在《道德經》研究中的卓越和高學術標準。結果發現,《道德經》的文本意義被各種因素所影響,例如原文版本的選擇和副文本中傳遞之各種不同的詮釋脈絡──即文本在詮釋過程中並非無改變,而是帶有譯者意圖,因而譯文結果亦受影響。由此進而發現,三種譯本在三個詮釋層次中對「道」的理解均有異處:原文文本其不同意義之產生,決定於其起源於不同的語言、歷史、社會、文化或哲學脈絡,透過附加到其相應之不同譯文的、帶有譯者意圖的副文本進行傳達──換句話說,副文本即為一種文本和脈絡之間的交互作用物(interactant)。整體來說,本研究認為《道德經》中「道」的「厚實翻譯」,可理解為其詮釋性表徵,其呈現不同之脈絡化的意義,在不同詮釋層次之間,以及透過不同譯者之間對話的二維相互作用中產生,從而塑造其產生之各種相異的本體論(ontology),並顯示出「道」的翻譯之必然性(necessity)、層次性(layerity)、多重性(plurality)和共同創造性(co-creativity)。然而,雖然詮釋各有不同,在這三種譯本中也發現了一個意義的匯合點,即本研究中認為是「道」的非教條性(non-doctrinality)。從此發現所延伸出來的觀點是,由於「道」的意義是共同創造的,故無普世的制高點來談論「正確的」或「最好的」翻譯,並合理化了對「道」的多元共同創造的詮釋,以譯者和文化之間對不同世界觀的建設性對話為其形式。上述發現提供了以下啟示,來重新思考翻譯研究中的若干概念:(1)「道」的一對一、字對字的「對等」('equivalences');(2)有關「神話」與「真實」的「巴別塔」('Tower of Babel')問題;(3)從《道德經》遠古的口傳文化(oral culture)演變成至今未曾間斷傳遞其脈絡化的注釋、解經和翻譯,來重思《道德經》的「文本」('text')性質;(4)翻譯研究應進一步向跨文化人文學科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開放;以及(5)從《道德經》的透明並易於閱讀的「虛薄翻譯」('thin translations')中看到的語言和文化之間的不兼容性(incompatibilities)。正是《道德經》翻譯的「厚實」('thickness')促進了對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反思理解,這在當今加速的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和文化同質化(cultural homogenization)中具有重要價值。Item 《西遊記》五種英譯本韻文翻譯評析(2017) 簡政章; Chien, Peter《西遊記》位列中國四大奇書之一,自十六世紀首度出版以來,一直都是中文圈最受歡迎的章回小說之一。歷經將近五世紀,書中的人物和故事眾所周知,也長久深受中文讀者喜愛,可以說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經典不敗的作品。最早的《西遊記》譯本是十八世紀出版的日文譯本,但第一本英文譯本卻到了西元1913年才出現。《西遊記》目前有五個主要的英文譯本,其中兩本為節譯本,首先是英籍宣教士李提摩太的1913年譯本,然後是英籍漢學家亞瑟偉利的1942年譯本。《西遊記》還有兩個英文全譯本,一是余國藩教授1977年的譯本,另一則是英籍漢學家詹納爾1982年的全譯本。此外,美籍作家兼詩人大衛克狄恩重新編寫了《西遊記》的故事,並於1992年出版。 雖然有學者針對個別譯本做過研究與評析,但各譯本之間異同的比較研究卻寥寥無幾。此研究將從《西遊記》中的韻文翻譯作為出發點,比較分析各譯者所採用的翻譯策略,解決翻譯問題的手法,以及各譯者之間翻譯風格的異同之處,期待經由這項研究,能夠初步了解經典中文章回小說《西遊記》翻譯成英文時,其中韻文翻譯牽涉到的文化轉化過程,以及譯者觀點差異的影響。Item 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2008/08-2009/07) 彭小妍; 李奭學; 馬耀民; 劉紀蕙; 李根芳多年來彭小妍研究員在中研院主題研究先導計畫項下,組織跨國研究團隊,致力於推動國內外翻譯研究並尋訪合作對象。自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先導計畫所探討研究主題為「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已分別在台北、愛知、巴黎舉行過研討會。為了鼓勵國內外博士生這方面的研究,2007年12月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國際青年學者會議,主題為「翻譯:東亞與西方」。下一次研討會訂於2008年6月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舉行。 為接續先導計畫,彭與李奭學副研究員協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James St. André組織新的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委員會及英國人文研究委員會合作項下,擬正式展開研究計畫,主題為「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本研究計畫旨在探討,中國與西方如何翻譯彼此的文本與概念,進而建立自我形象。例如,近代中國往往按照自己的眼光及需求,挪用、改造他者,進而重塑自我。西方亦然。如眾所周知,西方前衛藝術家藉由模仿東方來創新自身藝事者,所在多有。本研究團隊擬闡明:翻譯行為是我們解讀他者時,重新打造自我的過程;翻譯的最終目標或許是創造自我。Item 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2008/08-2009/07) 彭小妍; 李奭學; 馬耀民; 劉紀蕙; 李根芳多年來彭小妍研究員在中研院主題研究先導計畫項下,組織跨國研究團隊,致力於推動國內外翻譯研究並尋訪合作對象。自2004年7月至2008年6月,先導計畫所探討研究主題為「文本翻譯與文化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已分別在台北、愛知、巴黎舉行過研討會。為了鼓勵國內外博士生這方面的研究,2007年12月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國際青年學者會議,主題為「翻譯:東亞與西方」。下一次研討會訂於2008年6月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舉行。 為接續先導計畫,彭與李奭學副研究員協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James St. André組織新的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委員會及英國人文研究委員會合作項下,擬正式展開研究計畫,主題為「自我與他者:翻譯文本中的中國與西方」。本研究計畫旨在探討,中國與西方如何翻譯彼此的文本與概念,進而建立自我形象。例如,近代中國往往按照自己的眼光及需求,挪用、改造他者,進而重塑自我。西方亦然。如眾所周知,西方前衛藝術家藉由模仿東方來創新自身藝事者,所在多有。本研究團隊擬闡明:翻譯行為是我們解讀他者時,重新打造自我的過程;翻譯的最終目標或許是創造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