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與青少年子女共同參與社團之父職經驗研究
    (2023) 林愷玉; Lin, Kai-Yu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親如何透過社團參與青少年子女的生活和互動經驗歷程,透過半結構式訪談4位父親,且他們與青少年子女在社團同一單位有2年以上的參與經驗,採質性研究的敘說方式,資料蒐集及分析,並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探究此父職經驗,促進其理解父職任務之新取向。研究結果如下:一、親職任務平台的延伸 父親是為了支持子女發展、配偶支持和社團氛圍加入社團;這增加了他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交通接送和與子女溝通的機會;在社團中,父親能夠展現自己的專長並增加個人能力。 二、豐富了親職資源 父親學習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和正向溝通技巧,擴展親子間共同的人際圈和社交能力,利用社團的人際、教育資源,培養子女興趣,幫助他們階段性發展。透過社團活動傳遞父親的教養,結合外部資源豐富生活。 三、對父親、家庭和社團的增益 對父親身心健康、專業能力和親職能力等提升有助益。配偶支持社團活動成為家庭生活一部分,家人話題溝通多,進而感情增溫。社團成員分工合作,凝聚力高;培養子女反哺和回饋社團之心態與能力。 四、青春期動盪的發展階段潤滑平台 父母可利用社團共同話題、子女的團長和同儕協助,陪伴子女給予引導和關愛。青少年個體發展差異極大,青春期風暴也不一定會發生。研究參與者的子女皆在兒童期與父親就參加社團,並持續到青少年時期。 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而言,父親透過參與社團積極使用和部署資源:時間投資、情感表達、實質和精神上支持提供、互動參與和角色的塑造,提升父子關係品質,父親承擔社團責任的能力,以培養能力,獲得個人發展和生活環境的益處。因此,建議親子可以興趣為基礎,利用父職資源理論視角審視親子社團和親職生活經驗,透過共同長期參與正向社團或親子共學,搭建屬於適合自己的親職鷹架,童軍團亦是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