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幼兒的氣質、嬰幼兒期照顧方式與親子依戀之相關研究
    (2005) 涂妙如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1) 探討嬰幼兒期照顧方式與親子依戀之關聯情形,同時考驗幼兒氣質的影響效應;(2) 探討幼兒氣質與親子依戀之關聯情形。 本研究對象為61位二歲至四歲半之幼兒與幼兒的父母親。研究者透過家庭觀察、問卷調查與訪談來收集相關的資料。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嬰幼兒期照顧方式訪談表、全日托育選擇訪談指引、兒童依戀行為測量(依戀Q-set)以及幼兒氣質量表(父母題本)等。以SPSS10.0中文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後,本研究獲致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嬰幼兒期照顧方式與親子依戀間的關聯情形。 (一) 親子依戀安全係數不會因幼兒的開始托育年齡而有顯著差異。 (二) 親子依戀安全係數不會因幼兒的托育時數而有顯著差異。 (三) 母子依戀安全係數會因幼兒全日托育與否而有顯著差異。特別是自出生至十二個月大連續採用全日托育的幼兒,比起其他托育方式者,母子依戀安全係數較低。 (四) 親子依戀安全係數不會因是否變更嬰幼兒期照顧方式而有顯著差異。 二、 幼兒氣質向度中的活動量可以有效地預測母子間的依戀安全係數,而且呈現負向線性關係,即幼兒的活動量愈大,母子依戀安全係數愈低;幼兒氣質向度中的堅持度則可以有效地預測父子間的依戀安全係數,而且呈現正向線性關係,即幼兒堅持度愈高,父子依戀安全係數亦愈高。 三、 嬰幼兒期照顧方式、幼兒氣質以及母子依戀三者間達顯著關聯。在排除幼兒氣質因素之影響力後,依然呈現出在幼兒零至十二個月大連續採用全日托育者,對母子安全依戀具有負向影響力。 研究者針對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據以提出教育應用與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新北市家長對嬰幼兒托育照顧的滿意度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陳若琳; 涂妙如; 李麗圳; Jo-Lin Chen; Miao-Ju Tu; Li-Chun Lee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家長對嬰幼兒相關托育服務使用現況及滿意度情形,主要以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問卷調查0-3歲嬰幼兒家長,針對使用社區保母系統的家長、立案托嬰中心/公共托育中心的家長、與未使用托育服務並自行照顧嬰幼兒的家長,三種不同對象分別進行抽樣調查,得到有效問卷分別為451份、154份以及609份,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使用社區保母系統及托嬰中心/公共托育中心平均照顧比分別為1:2.27及1:4.79。未使用社區保母系統或托嬰中心托育服務且自行照顧的家長,主要原因以「自己或家人照顧能增進親子/家人情感」居多。二、使用社區保母系統照顧的家庭,以日間托育為主,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三節節金為18,324.35元;送托私立托嬰中心照顧的家庭,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註冊費為14,230.73元;由父母親自行照顧的家庭,托育費用皆為無償;由(外)祖父母/親友照顧且托育費用為有償者,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三節節金為14,809.78元;由未加入社區保母系統之保母照顧的家庭,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三節節金為18,342.13元。三、多數家長滿意保母以及托育人員的嬰幼兒照顧專業品質,由事後比較結果發現,使用社區保母系統以及使用托嬰中心的家長,對於寶寶日間被照顧品質的滿意度顯著地高於父母親自行照顧者、或(外)祖父母/親友照顧的家長。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政府部門以及未來實務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推動托育相關政策或服務方案參考。
  • Item
    新北市家長對嬰幼兒托育照顧的滿意度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4-07-??) 陳若琳; 涂妙如; 李麗圳; Jo-Lin Chen; Miao-Ju Tu; Li-Chun Lee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家長對嬰幼兒相關托育服務使用現況及滿意度情形,主要以問卷調查方式收集資料,問卷調查0-3歲嬰幼兒家長,針對使用社區保母系統的家長、立案托嬰中心/公共托育中心的家長、與未使用托育服務並自行照顧嬰幼兒的家長,三種不同對象分別進行抽樣調查,得到有效問卷分別為451份、154份以及609份,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使用社區保母系統及托嬰中心/公共托育中心平均照顧比分別為1:2.27及1:4.79。未使用社區保母系統或托嬰中心托育服務且自行照顧的家長,主要原因以「自己或家人照顧能增進親子/家人情感」居多。二、使用社區保母系統照顧的家庭,以日間托育為主,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三節節金為18,324.35元;送托私立托嬰中心照顧的家庭,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註冊費為14,230.73元;由父母親自行照顧的家庭,托育費用皆為無償;由(外)祖父母/親友照顧且托育費用為有償者,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三節節金為14,809.78元;由未加入社區保母系統之保母照顧的家庭,平均每月托育費用包含三節節金為18,342.13元。三、多數家長滿意保母以及托育人員的嬰幼兒照顧專業品質,由事後比較結果發現,使用社區保母系統以及使用托嬰中心的家長,對於寶寶日間被照顧品質的滿意度顯著地高於父母親自行照顧者、或(外)祖父母/親友照顧的家長。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政府部門以及未來實務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推動托育相關政策或服務方案參考。
  • Item
    參與親子共讀課程家長的閱讀信念、共讀行為及幼兒語言能力之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2-12-??) 簡碧瑱; 涂妙如; Pi-Chen Chien , Miao-Ju Tu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親子共讀課程與家長閱讀信念、共讀行為及幼兒語言能力的關聯情形。本研究以10 位3-6 歲的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共進行8 次親子共讀課程,家長方面以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為主要資料收集方式,幼兒方面則於課程前後分別完成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PPVR-R) 。在完成8 次親子共讀課程後,獲致之主要研究結果對下:一、家長閱讀信念方面:參與家長表示在閱讀認知上,家長表示更願意提早進行親子共讀及增加共讀時間和頻率,且願意以平等互動的討論,取代由上而下的傳遞方式;而在閱讀情意上,家長更重視共讀時與幼兒情感的連結及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二、家長共讀行為方面:1.在閱讀行為上,有四成家長延長與幼兒共讀的時間,三成家長增加使用圖書館或書店的頻率,並且擴大遺書的類型,將選書權還給幼兒。同時,家長會為幼兒解釋不理解的詞彙及提醒幼兒注意圖與文字的關聯,並會依照幼兒狀況調整解說故事內容的難易度;2.在互動類型上,家長會增加「要求評價」、「要求預測」、「要求覆誦」、「給予文字教導」和「戲劇化表達」等5 種親子共讀互動類型,而減少「要求認字」和「給予注音符號教導J 等2 種親子共讀互動類型。三、幼兒語言能力方面:有超過半數幼兒的語言能力在聽、讀詞彙測驗的表現上有明顯進步;而家長認為親子共讀對幼兒詞彙能力及語句結構完整兩方面特別有幫助。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幼兒語言進步因素主要是家長增加共讀時間及清楚描述故事中人事物特徵和提供幼兒表達的機會,並且為幼兒提供正確讀法與解釋。
  • Item
    探究育幼院中棄嬰與保育員的依戀關係
    (2007-12-31) 涂妙如; 黃迺毓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2004年社會指標統計結果,發現國內有愈來愈高比例的家庭降低或失去家庭成員照顧的功能,轉而須依賴家庭外的社會福利機構(安置及教養機構)來替補家庭原先應滿足成員發展需求的功能。而安置及教養機構應滿足安置對像發展需求及增強其家庭功能為原則。提供的服務包括生活照顧、心理及行為輔導、親職教育及返家準備等等,究竟嬰幼兒時期的不同照顧安排,特別是離家集體生活的情境與個體對人安全感的建立,亦即依戀(attachment)發展有何關聯?在集體照顧的環境中,國內的育幼院童比起在一般托嬰機構中照顧的孩子,與保育人員間的依戀關係,是否有不一樣比例的依戀型態呢?本研究希冀透過現場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以預防性的概念,發展出一套育幼機構教保人員的訓練課程,同時轉換家庭教育的相關資訊,適用於育幼機構的相關人員,以有利於這群失去家庭孩子的輔導與協助。
  • Item
    母親的依戀經驗、婚姻調適與其學齡前子女依戀關係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4-08-01) 涂妙如; 黃迺毓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四:(l)探討受試母親的依戀經驗與其學齡前子女依戀關係之關聯情形;(2)探討受試母親的依戀經驗與其婚姻調適之關聯情形;(3)探討受試母親的婚姻調適與其學齡前子女依戀關係之關聯情形;(4)探討受試母親的依戀經驗、婚姻調適以及與其學齡前子女依戀關係三者間的關聯情形。 本研究對象為40位三至四歲之幼兒及其母親。研究共發出300份問卷(含成人依戀量表及婚姻調適量表),回收95份有效問卷,其中40位母親接受家庭訪問,同時進行依戀Q分類的施測。資料分析後,本研究獲致主要結果如下: 1.受試母親的依戀經驗與其學齡前子女的依戀類型無顯著相關。 2.受試母親的成人依戀量表中之躲避因素與其婚姻調適量表中的意見一致性、凝聚力以及婚姻滿意度三個分量表得分均達顯著負相關。 3.安全依戀與不安全依戀類型之幼兒,其母親婚姻調適量表中的意見一致性、凝聚力、婚姻滿意度以及婚姻溝通量表中的討論表達等四個分量表得分均達統計顯著差異。
  • Item
    幼兒托育經驗、氣質與母子依戀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9-07-01) 涂妙如; 黃迺毓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1)探討幼兒托育經驗與母子依戀之關聯情形,同時考驗幼兒氣質的影響效應;(2)探討幼兒氣質與母子依戀之關聯情形。本研究對象爲61位二歲至四歲半之幼兒與其母親。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兒童依戀行爲測量與幼兒氣質量表。獲致之主要結果如下:(1)母子依戀安全係數不會因幼兒的開始托育年齡、托育時數以及是否變更幼兒托育經驗而有顯著差異。但母子依戀安全係數會因幼兒全日托育與否而有顯著差異。特別是自出生至十二個月大連續採用全日托育的幼兒,母子依戀安全係數較低。(2)幼兒托育經驗、幼兒氣質以及母子依戀三者間達顯著關聯。在排除幼兒氣質的影響力後,仍呈現出於嬰兒零至十二個月大連續採用全日托育者,對母子安全依戀具有負向影響力。(3)幼兒氣質之活動量可以有效地預測母子間的依戀安全係數,呈負向線性關係,即幼兒的活動量愈大,母子依戀安全係數愈低。
  • Item
    探究育幼院院童與保育員間的依戀品質
    (臺北縣 :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 2011-03-01) 涂妙如; 黃迺毓
    本研究目的有三:1.瞭解保育員在育幼院中扮演的角色;2. 瞭解育幼院院童與保育員間的依戀品質;3.探究影響院童與保育員間依戀品質的因素。 選取台灣地區某育幼院中4個月至2歲正形成依戀關係之院童作為研究的觀察對象,經篩選後符合觀察年齡者共計7位院童,由研究者完成氣質量表以及師生依戀行為觀察。經分析後本研究獲致結果如下: 一、育幼院童的生活型態以機構式的家庭教養型態為主,強調生活方面的照顧。研究發現因嬰幼兒作息時間彼此干擾、師生比例偏高以及保育員工作量偏多(餵食、清潔沐浴、安撫入睡、行政工作等),和活動空間的限制等因素,均會影響院童的照顧品質。 二、保育員在育幼院中扮演的角色分別為生活照顧者、教導者、行政者以及溝通協調者。 三、受試院童大多於出生一個月左右入院,觀察發現院童均可以將保育員視為依戀對象,與保育員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喜歡和保育員一起遊戲、擁抱,抗拒離開保育員等。但同時也發現院童對於外來訪客,一樣表現出親近與不排拒的互動行為。 四、影響院童與保育員間依戀品質的因素則涵蓋院童的入院年齡、氣質表現、師生比、保育員的工作時數、工作量、多元角色以及育兒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