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緣觀信念對未受孕女性心理適應與婚姻品質的影響:探討自我批判與自我關懷的中介角色
    (2023) 陳映羽; Chen, Y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緣觀信念與未受孕女性個人心理適應及婚姻品質表現之關係,並進一步了解自我批判與自我關懷是否有其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25歲至未滿50歲的未受孕女性,採用方便取樣,邀請符合資格的網路社群成員與研究者周邊親友填答線上調查問卷。考量女性面對不孕情境之範疇特殊性,首先在現有量表基礎下編修未受孕女性緣觀信念量表,以預試研究的98份參與者資料,檢驗此研究工具之結構與信效度;接著使用正式研究194份參與者資料,檢驗緣觀信念、自我批判/自我關懷與未受孕女性心理適應及婚姻品質表現之關係。研究結果指出:(1)認命型緣觀信念與較低的自我價值感、較高度的負向婚姻品質有關;(2)竭盡全力型緣觀信念在各項心理適應及婚姻品質表現的路徑係數皆未達顯著水準,甚至與預期的假設方向不甚符合;(3)適可而止型緣觀信念則與較低度的憂鬱、較低度的負向婚姻品質、較高度的自我價值感,以及較高度的安適幸福感皆有關;(4)認命型緣觀信念會透過增強自我批判,進而增加憂鬱和負向婚姻品質,同時降低自我價值感與安適幸福感;(5)竭盡全力型緣觀信念透過自我批判,進而增加憂鬱、減少自我價值感和安適幸福感,效果不顯著但有此趨勢;(6)適可而止型緣觀信念不僅能透過緩解自我批判,降低憂鬱和負向婚姻品質、提升自我價值感和安適幸福感,也能透過促進自我關懷,進而提升自我價值感。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供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並針對本研究之限制與未來方向進行討論。
  • Item
    大腦由上至下感官預測力與學步兒語言發展之fNIRS研究
    (2021) 陳嬴宇; Chen, Ying-Yu
    Emberson 等人2015年發現正常發展的嬰兒其大腦中進行由上而下跨感官訊息預測的能力在6月齡就已到位,該實驗讓6月齡嬰兒先進行聽覺與視覺刺激材料的配對學習,一段時間後,不預期省略原本應該與聽覺刺激一起出現的視覺圖片(視覺缺漏階段),結果發現6月齡嬰兒在進行視覺缺漏階段時,大腦視覺區仍出現活化現象,因此推論6月齡嬰兒能夠在短時間內習得感官間的配對關係,並且據此對未來訊息進行預測。而最近以臺灣嬰兒為研究對象,採用類似作業典範,進一步發現此彰顯在神經層次的由上而下感官預測力能夠有效預測嬰兒在12個月大時的手勢溝通和詞彙表達能力(Wang et al., 2020)。 有鑑於先前研究對象為年齡較小的受試族群,僅能測量到詞彙層面的能力,無法觀察到大腦的神經預測能力是否也與句子層次的處理能力有關聯。基於此,本研究採用相同的實驗典範以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收集大腦活動資料,但以語言使用更為複雜的16至20月齡學步兒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由上而下感官預測與語言發展之關係,尤其是句子層次的發展,是否具有同時相關性。 研究結果發現,16至20月齡學步兒在視覺缺漏的實驗階段,與過去6月齡及12月齡嬰兒有著相同實驗結果,且大腦在視覺缺漏階段於枕葉的血氧濃度活化程度與利用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幼兒版)所測量到的詞彙表達能力以及句子使用能力(如何使用語言、語言表達複雜度)均達顯著正相關,這個發現為學步兒語言發展與大腦神經由上而下的預測力之關聯性提供了更進一步的支持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