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長期追蹤學齡前兒童二至五歲含糖飲料及糕餅點心與精製糖攝取情形
    (2012) 楊蕓菁; Yang, Yun-Chin
    嬰幼兒期的飲食營養與生長健康狀況,奠定日後各領域之發展,也是養成個人良好飲食型態的關鍵時期。本研究目的為提供本土學齡前兒童2~5歲之含糖飲料及糕餅點心攝取情形,並經由研發估算精製糖攝取量之方法學,探討其與家庭背景、體型、飲食營養素攝取及健康狀況之相關性。 本研究屬前瞻性之長期追蹤世代研究,於民國91及93年間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及台大醫院招募151及150位嬰兒(簡稱民91世代與民93世代),兩世代皆以問卷調查法收集飲食、健康狀況、體位發展等資料。本研究則利用24小時飲食回憶資料計算幼兒2~5歲含糖飲料及糕餅點心攝取量,並估計其精製糖百分比,進一步獲得幼兒平均每日攝取自含糖飲料及糕餅點心之精製糖量,續而以SPSS 19.0及STATA 8.0版進行描述性及相關性分析。 含糖飲料攝取方面,幼兒2~5歲有飲用含糖飲料之比例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調味及發酵乳飲」攝取人數百分比保持最高,「五穀雜糧飲」呈逐年上升趨勢,「茶飲料」則有最大幅度之上升;糕餅點心攝取方面,幼兒於2~4歲時以「餅乾類」攝取人數百分比維持最高,而「中式甜湯類」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且有最大上升幅度,至幼兒5歲時呈最高攝取人數百分比。精製糖攝取方面,幼兒2~5歲之精製糖攝取約占總熱量依序為5%、6%、9%及8%,且經性別控制後,幼兒5歲時精製糖攝取與2~4歲精製糖攝取皆呈顯著正相關(p<0.05);另經性別及出生體型(體重、身高)等變項控制後,顯示幼兒4歲精製糖攝取與5歲體重及身高呈顯著正相關(p<0.05),而與5歲BMI之相關性則經性別及出生BMI等變項控制後呈不顯著(p>0.05)。 研究進一步依5歲幼兒精製糖攝取量百分位等分為三組,分別為低、中、高攝取量組(n=44,43,45),平均攝取量依序約為11、26、48克。結果顯示三組幼兒之家庭背景、雙親體位及健康狀況資料皆無顯著組別差異(p>0.05);但三組幼兒之身高、蛋類攝取與熱量、醣類及多種營養素攝取具顯著差異(p<0.05),高攝取量組之幼兒身高為最高,且蛋類、熱量、醣類及多種營養素攝取量也顯著較高,而乳製品攝取為最低(未達顯著差異);另依五歲幼兒精製糖熱量攝取占總熱量攝取百分比分組結果顯示過量攝取組(>總熱量10%,n=46)幼兒之主食類及乳製品攝取顯著低於適量攝取組(<總熱量10%,n=86) (p<0.05),且適量攝取組幼兒之鈣質攝取高於過量攝取組(未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亦合併兩世代嬰幼兒出生至5歲(n=132)之資料,依出生體重第25及第75百分位分成相對低出生體重(relative lowbirth weight infants, rLBW)、相對適當出生體重(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infants, rABW)、相對高出生體重(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infants, rHBW)三組。結果顯示,幼兒追蹤至5歲之體型(體重、身高及BMI)於三組間達顯著差異(p<0.05),仍以rHBW組保持最高,rLBW組保持最低;但相對適當出生體重組(rABW)與其他兩組間之差異性已漸趨微小。另幼兒追蹤至5歲之體型增加倍數、增加百分比則也具出生組別差異(p<0.05),rLBW組幼兒之生長速度較rHBW組快速。營養素攝取方面,全體5歲幼兒平均熱量攝取約為1366大卡,蛋白質、脂質及醣類攝取約48、45、192公克,各占總熱量攝取14%、29%及56%;鈣質攝取(319毫克)僅達DRIs一半,膳食纖維攝取(8克)尚不及建議量一半。 本研究幼兒於2~5歲之平均精製糖攝取尚符合衛生署建議(<總熱量10%),但5歲時仍有三分之一比例攝取超量,且可能影響主食類及乳製品之攝取,而成長中幼兒應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以利正常生長發育;另本研究乃利用粗估方式進行精製糖之相關研究,未來應參考國內外發表之食品營養成分相關資料,進行本研究資料庫之糖質數據新建,以利更精確探討之進行。
  • Item
    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之研究- -以高雄縣旗山區為例
    (2011) 許芳萍
    多年以來,注音符號教學在學前教育階段是個充滿模糊、曖昧的爭議話題,研究者身為現場教師,在教育政策與招生現實間,必須做出提前教學注音符號與否的抉擇,對此感到衝突與矛盾。研究者希望能藉由本研究,對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現況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協助個人教學理念之釐清;同時,透過實證研究探討近代提前學習注音符號成效之相關因素,亦可作為後續追蹤研究之前測數據,對學術研究盡份微薄之力。 本研究對旗山區幼小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幼小教師對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所持立場;採用「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評量受訪幼師授課班級內,智力正常的學齡前兒童之注音符號測驗成績;向家長發放自編「幼童家庭背景與學前注音符號經驗之調查表」,蒐集受測兒童的不同背景資料。 本研究以逐字稿編碼、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與多元迴歸來分析資料。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幼師與小師對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的看法 (一)幼小教師對於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現象普遍之成因解釋,提出四個因素,包括:順應社會潮流與滿足家長的期待、因應少子化現象所致的招生壓力、教育部規範不明確、鼓勵學齡前兒童透過注音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與習慣。 (二)旗山區幼小教師曾對此作法感到猶豫,後因各自考量,轉為不反對或支持的立場。 二、個人背景變項的性別與年齡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三、家庭背景變項的母親國籍、複習頻率、家庭收入、父教程度、母教程度與父親職業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四、家庭背景變項的家庭結構、主要使用語言、學習期望與母親職業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無顯著差異。 五、學校背景變項的教育年數、學校型態、教學目標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六、學校背景變項的學校地區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七、學校型態與父親職業對旗山區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聽寫能力」具預測力。 八、學校型態、教學目標、父親職業及父教程度對旗山區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認讀能力」,具預測力。 最後,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給未來研究者、幼兒園、教師、家長與教育行政機關。
  • Item
    三、四、五歲台灣幼兒生活經驗敘事結構之分析
    (2007) 許明莉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以國語為母語之三、四、五歲幼兒在生活經驗敘事結構上的發展,主要的分析面向包括敘事巨結構元素、巨結構模式以及微結構元素,研究對象為48位以國語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依年齡分為三組,每一個年齡層16人(男女各8人),蒐集其生活經驗之敘事語料進行編碼分析。 本研究的發現結果如下: 一、 在敘事巨結構元素的使用上,三、四、五歲幼兒生活經驗敘事結構元素的比例並沒有太大差異,複雜化行動所佔之比例最高,次為背景介紹、評價、附屬與問題解決。三歲幼兒很少有問題解決,在此一元素之上與五歲組幼兒有顯著差異。 二、 三歲幼兒的敘事最多落入兩個事件的敘說模式,而四歲組最多的是流水帳式敘事,五歲組16人中已有10人達到典型敘事的標準。 三、 幼兒最常出現的凝聚策略為指涉和連接成分以及詞彙銜接,替代和省略則很少出現。 本研究發現三、四、五歲幼兒使用巨結構元素的異同、年齡和巨結構敘事模式以及年齡層對微結構元素使用之間的關聯性,並提供給家長、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 Item
    飲食動植物性蛋白質與礦物質來源對兒童生長發展之相關研究
    (2013) 陳慧儀; TAN HUI YIE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鼓勵飲食多攝取植物性來源食物,對於健康與慢性病的預防相較動物性來源好;而飲食蛋白質與礦物質來源對兒童生長發展亦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目的為提供本土學齡前兒童動或植物性礦物質鈣、鎂、鐵、鋅與蛋白質來源攝取狀況,並探討其與幼童體位及食物攝取等因素之相關性。   本研究為前瞻性長期世代研究,分別於民國91及93年間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及台大醫院招募151及150位嬰兒,並以相同的問卷調查方法收集飲食、健康狀況、體位發展等資料。動植物性礦物質與蛋白質攝取狀況是利用幼童兩日24小時飲食回憶資料進行分析,以獲取平均攝取量及比例,再以SPSS 19.0及 STATA 8.0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6歲幼童平均一日動植物性鈣攝取各為220±140及108±57毫克,比例介於0.04~11.03 (ratio<1:22%);動植物性鎂攝取各為46±18及103±36毫克,比例介於0.04~1.45 (ratio<1:96.7%);動植物性鐵攝取各為4±2及5±2毫克,比例介於0.05~3.81 (ratio<1:58.5%);動植物性鋅攝取各為3±2及3±1毫克,比例介於0.11~4.20 (ratio<1:61%);動植物性蛋白質攝取各為26±10及25±7公克,比例介於0.19~3.43 (ratio<1:50.4%)。其中幼童飲食鎂、鐵和鋅攝取以植物性來源較多,鈣攝取以動物性來源為主,蛋白質攝取來源則較為均衡。若與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比較,幼童飲食不足DRIs的礦物質為鈣;鎂和鋅超過DRIs約1.2倍,鐵約接近DRIs;蛋白質攝取則超過DRIs約1.7倍。   食物攝取方面,幼童飲食動物性礦物質來源以牛奶、奶粉及豬肉居多,植物性礦物質以白飯、麵條及豆製品占多數。而蛋類、乳製品類及肉類,深色蔬菜及水果類分別與動物和植物性礦物質及蛋白質呈顯著正相關。此外,經控制性別和出生體型後,幼童於6歲時體重與鎂和鐵總攝取量有顯著相關;身高與植物性礦物質攝取有顯著相關;BMI則與動物性蛋白質有相關性存在。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體重以出生體重、鎂和鐵總攝取量具影響力;身高以出生身長及植物性礦物質較具影響力。   本研究亦合併兩世代嬰幼兒出生至6歲(n=123)的資料,依出生體重第25及第75百分位分為相對低出生體重(relativ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LBW)、相對適當出生體重(relative adequate birth weight infants, rABW)、相對高出生體重(relative high birth weight infants, rHBW)三組。結果顯示,追蹤至幼童6歲之身高、體重及BMI於三組間達顯著差異(p<0.05),以rHBW組保持最高,rLBW組保持最低;且三組之BMI於1~5歲呈逐年下降,於5~6歲時有微幅上升的情形。此外,三組幼童0~6歲之體型增加倍數、增加百分比亦有顯著差異存在(p<0.05)。6歲幼童平均熱量攝取為1484大卡,醣類、蛋白質及脂質分別為218、53及45公克,各占總熱量58%、14%及27%;膳食纖維攝取仍不足建議量的一半。   整體而言,本研究6歲幼童飲食除了鈣攝取不足DRIs外,鎂、鐵、鋅和蛋白質攝取皆符合或超過建議量。本研究乃國內首次以橫斷性研究設計進行幼童飲食動植物性礦物質攝取狀況及其與體位和食物攝取來源之相關性探討,未來如欲推廣至兒童營養教育仍需更多長期追蹤的資料進行分析,以釐清整體相關性。
  • Item
    學齡前兒童操作微電腦數字鍵之研究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88-02-??) 歐貴英; 饒達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