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情形及與其發展的關聯—運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
    (2019) 楊婧; Yang, Ching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來出生在臺灣的孩子們,誕生在一個充斥著電子產品的時代,國內外對於電子產品可能對幼兒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視。本研究運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36月齡幼兒第一波問卷資料,透過SPSS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並用AMOS軟體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以了解臺灣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和家庭社經地位、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對幼兒發展(身體動作發展、語言發展、注意力發展、情緒發展)的影響路徑。   統計分析結果,有效樣本共計2164位,臺灣三歲(36月齡)幼兒最常使用的電子產品為電視和智慧型手機,僅約6.8%的幼兒從未使用過電子產品。幼兒看電視時間多為兩小時以內,接觸電視以外的電子產品時間則以半小時以內最多。男生幼兒顯著比女生花更多時間看電視,接觸電視以外之電子產品時間則無顯著性別差異。北部幼兒接觸電視以外之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少,並顯著少於臺灣南部及中部的幼兒。父母教育程度較低及家庭月收入較低的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較長。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包含電視及其他電子產品)與其語言理解、語言表達、注意力/執行功能、精細動作、情緒表達的發展皆有顯著負相關,看電視的時間與幼兒情緒覺察、情緒理解發展也有顯著負相關。   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之假設模型,適配度良好,「家庭社經地位」能解釋「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且「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幼兒使用「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能解釋「幼兒發展」,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長,幼兒發展的越不佳,而「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發展」不具直接影響關係。再以新假設模型檢驗細項發展之結果: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看電視時間、使用其他電子產品時間)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動作發展」及「注意力/執行功能」有不利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對臺灣三歲(36月齡)幼兒的發展有負向影響,建議父母、照顧者及教育者多加留意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及時間。
  • Item
    托育機構家長對幼兒發展認識之研究
    (2008) 顧能莉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托育機構家長對學齡前幼兒發展的認識狀況、並探討托育機構家長人口統計變項不同對學齡前幼兒發展認識的差異性。研究對象為373位家中育有三至六歲幼兒,並就讀公私立托育機構之幼兒家長,依機構收費高低狀況及人數比例,隨機抽樣立案托育機構共九所,委請園所方隨機代為發放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4.6%。 研究方法依文獻探討之理論內容,編製「托育機構家長心目中的幼兒調查問卷」。藉由問卷收集家長對幼兒發展的瞭解之資料,再以SPSS15.0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和分析,以人數百分比及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Bonferroni法做事後比較,瞭解托育機構家長對學齡前幼兒的發展的認識狀況、以及托育機構家長性別、教育程度、職業,養育不同幼兒年齡、性別、排行對發展認識的差異性。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受試家長在身體動作發展、認知語言發展、心理社會發展各領域,除了少數幾個主題,例如:精細動作、幼兒認知特徵之保留概念、空間概念、整體學習、氣質…等,所知較模糊外,受試家長對幼兒的發展認識平均是具有一定的水準,已有一般的瞭解。 二、本研究發現,受試家長對幼兒之身體動作、認知語言發展知識之瞭解,不因個人在家中扮演的親職別(父親或母親)有所差異。心理社會發展領域則是母親對於幼兒心理社會發展知識高於父親。 三、家中養育的幼兒是男生或女生,或是獨生子女、老大、老二..等不同排行狀況,或是家中養育幼兒年齡層不同,皆對家長是否有較多發展知識並沒有影響。表示家長並不因為教養幼兒之性別、年齡及排行的不同,對幼兒發展的知識多寡有所不同。 四、受試家長對幼兒發展知識之瞭解,會因教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教育程度愈高得分愈高,表示對幼兒發展的認識愈好。 五、家長對幼兒身體動作和認知語言發展領域知識之瞭解,會因家長職業類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從事行政管理及專業人員、技術員職業類別的受試家長對幼兒發展知識之瞭解,較事務工作、服務人員家長職業類別為佳。相較之下,家庭主婦、無業或從事體力工作職業類別的家長認知則較不理想。
  • Item
    當代臺灣幼兒家庭基本資料、生活環境樣貌及能力發展:KIT資料庫樣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8-12-??) 張鑑如; 聶西平; 周麗端; Chien-ju Chang, Hsi-Ping Nieh, Li-Tuan Chou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簡稱KIT)透過長期追蹤我國0-8歲幼兒的發展,記錄我國幼兒在認知語言、社會情緒、身體動作的發展歷程,以及家庭、教保環境與經驗等影響因素的變化。本計畫共追蹤兩組樣本,包括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出生之3月齡組幼兒及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出生之36月齡組幼兒,透過分層兩階段PPS抽樣法,取得具有全國代表性之樣本。3月齡組樣本於3個月、6個月、12個月、及18個月接受追蹤調查,並從24個月開始,進行每年一次的追蹤調查至8歲為止;36月齡組幼兒則進行每年一次的追蹤調查至8歲為止。本篇紀要說明目前已經收集完成3月齡組第一波到第三波,以及36月齡組第一波到第二波的幼兒家庭基本資料、生活環境樣貌及能力發展初步結果。未來除繼續完成調查外,並規劃逐步釋出資料。希望本計畫的成果,可以作為擬定兒童健康、福利、家庭、托育等政策的參考。
  • Item
    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家庭之影響 (I)
    (2003/12/31) 張鑑如
    本計畫為「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 家庭之影響」第三年計畫,研究台 灣低收入家庭幼兒在家親子互動情形並探討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語文能力的關係。研究 對像為十八位低收入家庭幼兒和他們的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幼兒平均年齡在第一次訪 談時為三歲,之後每隔一年訪談一次,最後一次訪談時為五歲。在每次訪談時,本計畫 將蒐集幼兒與母親互動語料,包括親子共讀,共述生活故事,和玩玩具。另外,本計畫 還蒐集幼兒與家人共餐對話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訪問資料。在幼兒五歲時,本計畫將 測試幼兒延展言談,下定義,字彙,和萌發語文能力等。本計畫將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 統轉譯和編碼語料,之後再作統計 (個人成長模式,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和迴歸分 析) 與質化分析。研究結果將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並對幼兒教育與親子教育有 所啟發。
  • Item
    親子對話與幼兒敘述能力之發展:多年期研究
    (2002/12/31) 張鑑如
    本計劃採取多年期縱貫研究模式,探討(1)台灣學齡前幼兒中文敘述能力的發展,(2)幼兒敘述能力與語文能力的關係,和(3)母親引導幼兒敘述方式的變化。研究對象為十五位幼兒,男八人,女七人。初次訪談幼兒時平均年齡為三歲半,本計劃在幼兒七歲和八歲時再至幼兒家中訪談,蒐集幼兒敘述和與母親對話語料(聊天與共讀圖書),並測試幼兒語文能力。所有語料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代碼(CHAT)轉譯編碼。相關資料用電腦軟體CLAN作初步分析,之後再作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和相關係數分析等)以及質化分析。主要研究結果為:(1)就整體而言,受試幼兒自三歲至七歲之間敘述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幼兒在三歲和七歲時所敘述生活經驗之故事結構,敘述觀點,和敘述順序都有顯著差異。但是幼兒之間相比,敘述能力進步之幅度有個別差異,兒在三歲時之敘述表現與幼兒七,八歲時之多種語文能力均達顯著相關,(3)幼兒在七歲時之敘述表現與幼兒七,八歲時之多種語文能力顯著相關,(4)幼兒母親在幼兒三歲和七歲時所採用的引導敘述方式有明顯之差異。本計畫之研究結果與國外相關研究之發現一致,可作為語言發展和親子互動研究,幼兒教育,和學校教學之參考。
  • Item
    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家庭之影響 (II)
    (2005-12-31) 張鑑如
    本計畫為「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 家庭之影響」第三年計畫,研究台 灣低收入家庭幼兒在家親子互動情形並探討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語文能力的關係。研究 對像為十八位低收入家庭幼兒和他們的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幼兒平均年齡在第一次訪 談時為三歲,之後每隔一年訪談一次,最後一次訪談時為五歲。在每次訪談時,本計畫 將蒐集幼兒與母親互動語料,包括親子共讀,共述生活故事,和玩玩具。另外,本計畫 還蒐集幼兒與家人共餐對話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訪問資料。在幼兒五歲時,本計畫將 測試幼兒延展言談,下定義,字彙,和萌發語文能力等。本計畫將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 統轉譯和編碼語料,之後再作統計 (個人成長模式,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和迴歸分 析) 與質化分析。研究結果將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並對幼兒教育與親子教育有 所啟發。
  • Item
    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家庭之影響 (III)。
    (2008-12-31) 張鑑如
    本計畫為「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 家庭之影響」第三年計畫,研究台 灣低收入家庭幼兒在家親子互動情形並探討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語文能力的關係。研究 對像為十八位低收入家庭幼兒和他們的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幼兒平均年齡在第一次訪 談時為三歲,之後每隔一年訪談一次,最後一次訪談時為五歲。在每次訪談時,本計畫 將蒐集幼兒與母親互動語料,包括親子共讀,共述生活故事,和玩玩具。另外,本計畫 還蒐集幼兒與家人共餐對話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訪問資料。在幼兒五歲時,本計畫將 測試幼兒延展言談,下定義,字彙,和萌發語文能力等。本計畫將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 統轉譯和編碼語料,之後再作統計 (個人成長模式,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和迴歸分 析) 與質化分析。研究結果將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並對幼兒教育與親子教育有 所啟發。
  • 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幼兒教育、家庭教育與師資教育
    (2009-09-01) 周麗端
    嬰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成長最為快速且可塑性最高的一段時期。近年來有關嬰幼 兒研究蓬勃發展,已成為跨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語言學、教育、社會等學門的 重要研究領域。許多嬰幼兒發展的研究結果都證實嬰幼兒階段為人生發展的關鍵時 期,此階段的照顧與教養品質攸關幼兒未來的發展與表現。 當今嬰幼兒發展研究,除了持續探討幼兒生理、認知、語言和社會情緒個別領域 之發展歷程和變化外,更加重視情境(contexts)的影響,例如生活環境、家庭和同儕、 學校、文化信念與經驗等。此外,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例如基因與環境、大腦與發 展、各發展領域(譬如,認知與情緒,語言與情緒),以及特殊幼兒、弱勢幼兒、不同 文化族群幼兒之發展等也都是目前嬰幼兒發展研究領域關注的焦點。 因此本計畫以「家庭、學校與嬰幼兒發展」為焦點,預計購置圖書3,000 本,分三 年完成。第一、二年分別以購置嬰幼兒發展與評量圖書,以及家庭與學校教育對嬰幼兒 發展影響方面圖書為主,第三年則以特殊和文化不利(新住民、原住民、低收入家庭等) 幼兒之發展和教育圖書為主,並將購置此領域最新出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