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跨文化「實踐家」:新住民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跨文化挑戰與能動性的交織
    (2021) 黃淑嫻; Huang, Shu-Hsi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住民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語言使用、飲食料理、歲時節俗之跨文化挑戰與能動性(agency)具體實踐。研究採以深度訪談,對象為四位結婚十年以上且育有子女之女性新住民,特以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和Anthony Giddens對於能動性的見解作為詮釋之理論基礎,運用敍事分析方法解構新住民跨文化挑戰與能動性交織情形,研究結果如下:一、新住民在家庭中跨文化實踐的起心動念與意義是「不忘本」的信念,肯認原生國文化是付諸行動的先決條件,並以持續且廣泛學習行動,作為克服文化差異和挑戰的策略。二、新住民在結構二重性(duality of structure)的交織下展現能動性,借鑑符號互動理論進而洞析,跨文化實踐可從「認同與尊重」、「角色求平衡」、「互動並協商」及「脈絡到實踐」之主要概念中落實,包含:(一)語言使用方面,家庭成員不禁止新住民語,營造家庭自然且生活化的多語對話環境。(二)飲食料理方面,透過個人觀察學習和家人支持,使新住民料理成為日常餐食;在特別節日共享新住民料理,是獲得家庭認同與歸屬感的重大象徵意義。(三)歲時節俗方面,尊重不同文化節日與民俗禁忌;儘管因文化差異而使宗教信仰各有依屬,但正向互動的策略運用,仍使家人情感緊密相繫。三、「CROSS」正向能動性與因應具體實踐:新住民因個人生活處境不同而發展獨特能動性,研究結果精萃出五項重要跨文化實踐行動,亦即:「C」—體諒與溝通(Consid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R」—尊重及肯認(Respect and recognition)「O」—善於觀察且心胸開闊(Observing and open-minded)「S」—解決問題與視情境狀況合作(Solving the problem and situational cooperation)「S」—不放棄學習與真誠相待(Studious and sincere)經解構新住民跨文化歷程,表明了符號互動理論(認同、角色、互動、脈絡)、社會結構因素(污名歧視、角色期待)與跨文化日常生活(語言使用、飲食料理、歲時節俗)之間有多層次交織,而能動性在其中因著不同情境或因素影響,促發行動與改變,進而形成「跨文化實踐之意義網」,其揭示出個人處於社會與結構,抑或微觀與宏觀間之相互交織的重要性。希冀研究結果牽引出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包容」與「共存共享」正向具體實踐方法,並喚起家庭與社會大眾體認多元文化教育在生活中付諸行動的重要,最後提供家庭教育推展服務及社會工作者之建議與參考。
  • Item
    臺灣與越南新住民勞工階級家庭親子互動研究
    (2015) 馬宜君; Ma, Yi-Jyun
    本研究進入勞工階級的臺灣與越南籍新住民家庭各一個,進行半年的參與觀察及非正式訪談,嘗試了解親子互動的情況。發現在臺灣方面,媽媽受到先生的支持與協助,加上成長經驗及工作的影響,善用周遭的人際和物質資源,注重孩子的學業與禮儀,但忽視生活常規。而對兩個孩子表面相同的規範上,可能因為性別及年齡不同有所差異,對姊姊嚴厲堅持而對弟弟寬厚縱容,因此形成姊弟分別以欺瞞、抗拒及撒嬌、逃避的方式回應;在越南部分,家中掌有權力的人是阿嬤,阿公及爸爸完全支持。但阿嬤對媽媽因為文化及個性衝突而存有歧視與不滿,因此大幅介入孫子女的養育,教養方式寬嚴並濟,孩子迎合阿嬤的喜好以避免受罰及滿足需求,對媽媽採取反抗威嚇的態度,媽媽可能受到家庭及社區人際關係和經濟的影響,雖然會打罵子女,但若孩子當下的行為順從則停止懲罰,並未堅持及指正孩子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