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幼兒與母親及父親共讀圖畫書: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之分析
    (2020) 陳盈馨; Chen, Ying-Shin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母親及父親與四歲幼兒在共讀圖畫書時的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幼兒平均年齡為4歲5個月,男孩11人,女孩9人。研究者請母親及父親與幼兒共讀圖畫書《胡蘿蔔種子》,之後以錄音方式蒐集共讀談話語料,並採用「國際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 CHAT工具來轉譯親子共讀語料,並進行互動策略和談話內容編碼分析。互動策略區分為要求、給予、回饋、句尾問句、沒有回應、照本宣科、機會教育、活動相關;談話內容則區分為即時即地話語和非即時即地話語兩大類。研究結果發現,親子共讀時,母親及父親扮演主要引導的角色,大部分母親及父親會要求和給予幼兒故事內容,並且母親及父親與幼兒的談話內容多為討論當場或書本立即可見的訊息。本研究也發現,在共讀時,母親較父親給予幼兒較多回饋及要求,而父親則較母親自發性給予幼兒較多命名訊息。此外,幼兒與母親共讀較幼兒與父親共讀有較多回應式給予訊息。對於研究結果,本研究有相關的討論,並對未來研究和親職教育提供建議。
  • Item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不知道?母愛的內涵與其影響因素之探究
    (2008) 黃淑滿; Huang, Shu-Man
    本研究透過十一位育有青少年子女之台灣母親的生命歷程訪談資料,分析出母親們對其兒女的母愛內涵,以及母愛的影響因素與變化歷程。本研究將母愛歸類為內隱母愛及外顯母愛。內隱母愛包含母親對兒女的情感、意志和期望,情感包含擔心、思念、心庝、渴望親近和自覺愧疚,意志包括為兒女犧牲的心志和不離不棄的責任感,期望則被歸類為母親期待兒女的健康、獨立、品德和成就;外顯母愛則包含母親對兒女的日常照顧、管教、陪伴、忍耐、為兒女提供資源和與兒女親親抱抱等行為。研究發現,外顯的母愛行為除了受內隱母愛所影響,還受母親對自我、對原生家庭和對信仰的反省所影響,也受母親的知識、婚姻關係、工作和時間,以及兒女本身的特質的影響。母親的母愛行為會影響兒女的母愛感受,此外,兒女的母愛感受還受兒女解讀母愛的能力、手足的爭競和兒女的經身親歷的影響,進而影響兒女對母親的回應,從感謝母親到報復母親都有。母親們很清楚自己對兒女的內隱母愛,但比起外顯母愛,前者更不易被兒女所感受,或許正因如此,本研究的參與母親皆認為自己給予下一代的母愛多於上一代母親給予自己的。也就是說,身受母親外顯母愛的兒女們不見得能解讀母親的內隱母愛。而那些因母親離家而無法享受外顯母愛的女兒們,對母親則表現出恨和報復。
  • Item
    成年子女孝道信念與母親代間情感之關係
    (2006) 廖姿婷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已婚成年子女背景因素、孝道信念與母親代間情感之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樣本對象為台中縣市已婚成年人,問卷包括「親子代間情感量表」、「孝道信念量表」及「個人背景資料」三部份,有效問卷共回收447份,所得資料以SPSS 11.5版進行處理分析,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代間情感關係現況 1.本研究結果發現成年子女與母親的親子代間情感關係是相當良好且正向的。 2.成年子女與母親的親子代間情感關係緊密而含蓄。 3.對成年子女而言,他們並未強烈的感受到華人文化中差序格局的存在,不論兒子與女兒的感受都是公平的。 4.不同於以往的經驗傳遞方式──文化反哺的現象的確存在於現今社會。 (二)成年子女孝道現況 1.孝道觀念仍是台灣成年子女心中重要的價值觀之ㄧ,尤其是相互性孝道信念。 2.不同性別子女的孝道信念是不太一樣的,女兒與兒子在權威性孝道信念方面,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在相互孝道信念方面,女兒則顯著高於兒子。 3.不論母親的健康狀況如何,成年子女的孝道並無不同。 (三)影響成年子女與母親代間情感的因素 1.成年子女的孝道信念是其與母親代間情感關係的顯著解釋變項,當成年子女孝道信念愈高,尤其是相互性孝道信念愈高,其與母親的代間情感關係顯著愈佳。 2.在同樣未與母親同住的情況下,成年子女的性別有顯著解釋力,且女兒與母親的親子代間情感關係是顯著高於兒子的。 3.親代良好的健康狀況,顯著有利於其與母親的親子代間情感關係。 4.成年子女的收入愈高,其與母親的親子代間情感關係顯著愈佳。
  • Item
    幼兒與母親溝通行為之探究:以玩玩具為例
    (2019) 李菁芸; Lee, Ching-Yun
    溝通行為是個體與他人互動交流的能力,包括在某一個「時間」、在特定的「情境」、對某「對象」說或做了「什麼」。不同親子互動會引發不同的溝通行為,本研究目的即在瞭解幼兒與母親在共玩玩具時的溝通行為,探究幼兒在20個月大、26個月大、36個月大與母親玩不同類型玩具時,彼此的言語參與程度(the proportion of utterance)、溝通傾向(communicative interchange)、以及語言行為(speech act),以分析親子溝通行為在幼兒不同月齡的特性與變化,以及親子溝通行為是否因玩具類型不同而不同。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居住在大台北地區家中有20個月大幼兒的家庭為研究對象,總共有40對親子參與,其中有22名(55%)男孩、18名(45%)女孩。在幼兒20、26、36個月大時,研究者提供積木、布偶及拼圖三類玩具請母親與幼兒共玩,親子共玩過程全程錄音和錄影。錄音和錄影資料採用兒童語言交換系統(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的轉譯格式CHAT(Codes for the Human Analysis of Transcript)進行語料轉譯、編碼和分析。其中,言語參與程度是分析親子共玩玩具時,幼兒、母親語句數佔母子共同話語數的比例。至於溝通傾向和語言行為則採用Snow和Ninio(1996)所編製的「語用溝通行為目錄-簡要版,INCA-A」(Inventory of Communicative Acts-Abridged)編碼系統,分析親子在幼兒20個月、26個月、36個月共玩積木類、布偶類、拼圖類玩具時,各會傳達什麼樣的溝通傾向,並採用哪些主要的語言行為達成其溝通傾向。編碼結果再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驗幼兒、母親的言語參與程度、溝通傾向和語言行為是否因幼兒月齡和玩具類型不同出現顯著差異。 本研究主要結果為:(1)言語參與程度:幼兒、母親在玩玩具時,其言語參與程度均隨著幼兒月齡增加而有些變化,展現出愈為平等的對話模式。(2)溝通傾向:幼兒、母親在玩玩具時,討論、協商是最主要的溝通傾向類型,而且討論的比例隨著月齡而增加,協商則隨著月齡而下降。(3)語言行為:幼兒、母親在玩玩具時,陳述和回應、問題和回應均是其最主要的語言行為類型。(4)幼兒、母親的溝通傾向與語言行為會因幼兒月齡、玩具屬性而有顯著差異。 本論文以縱貫研究方式,整理出20、26、36個月大幼兒、母親玩玩具的言語參與程度,以及最主要出現的溝通傾向、語言行為類型,並且進一步比較不同月齡幼兒與母親的溝通行為變化,探討其溝通行為與幼兒月齡發展及不同類型玩具的差異。研究結果有助瞭解臺灣幼兒與母親溝通行為的特性,以及與其他國家親子溝通行為的異同。文末針對研究限制,提供未來的研究建議。
  • Item
    長期追蹤研究台灣家庭之二到六歲幼童飲食變化與生長速度
    (2018) 陳韻伶; Chen, Yun-Ling
    飲食狀況與生長發展息息相關,但較少研究針對食物類別與生長速度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將以食物類別及營養素的角度,觀察幼童2~6歲期間的飲食變化,分析其食物類別及營養素攝取量對於生長速度的影響。同時,觀察幼童飲食與母親之間的相關性,藉以了解母親對於幼童飲食的影響程度。 研究對象為民國91年及98年招募的2個長期追蹤世代,包括北中南區家庭,每年定期以電話訪問的方式收集24小時飲食回憶及體位等資料,持續追蹤至6歲(n=150),而本研究將幼童2~6歲及其母親的資料利用統計軟體SPSS23.0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北中南區幼童和母親飲食並無地區差異。體位方面,分析幼童2~6歲體重、身高、BMI及生長速度(體位增加量)皆符合國內外生長曲線之正常範圍。飲食攝取方面,大部分食物類別攝取量隨著年齡增加多呈顯著增加的趨勢,奶粉及起司攝取量則隨著年齡增加呈顯著降低的趨勢,且蔬菜類、水果類、奶類攝取量偏低;熱量及大部分營養素攝取量隨著年齡增加多呈顯著增加的趨勢,但維生素C、鈣、鐵的攝取量隨著年齡增加呈顯著降低的趨勢,而幼童2~6歲熱量攝取量皆比DRIs適度活動量之建議量低,蛋白質攝取量皆比建議量高,鐵的攝取量皆比建議量低,鈣的攝取量則在4歲之後低於建議量。觀察幼童2~6歲飲食變化,2歲時奶類為熱量和多種營養素的主要食物來源,3、4歲後熱量及營養素來源大多非由奶類所供應,逐漸以一般家庭飲食為主,顯示3、4歲為幼童飲食變化的轉變點。 觀察影響幼童生長速度之因素,發現雙親體位可能會影響幼童2~6歲體重及身高增加量,另外,飲食方面顯示2~6歲平均植物油類攝取量與體重增加量(r=0.319)及體重z分數增加量(r=0.269)呈顯著正相關,平均肉類及水果類攝取量與身高增加量(r肉=0.231,r果=0.251)及身高z分數增加量(r肉=0.229,r果=0.249)呈顯著正相關;2~6歲平均植物性脂質攝取量與體重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r=0.215),平均熱量(r=0.225)、維生素B6(r=0.240)、膽鹼(r=0.247)、鉀(r=0.217)攝取量與身高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平均熱量(r=0.217)、脂質(r=0.227)、膽鹼(r=0.219)攝取量與身高z分數增加量呈顯著正相關。而母親與幼童之間飲食攝取相關性中,發現3歲後多種食物類別及營養素攝取量與母親飲食皆有顯著正相關,海鮮類(r=0.225~0.455)、肉類(r=0.170~0.346)及水果類(r=0.223~0.601)的攝取量在3~6歲皆與其母親攝取量有顯著正相關,而相關係數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幼童植物性蛋白質(r=0.216~0.418)、膳食纖維(r=0.200~0.486)、葉酸(r=0.182~0.398)、鈉(r=0.221~0.765)、鎂(r=0.171~0.455)攝取量在3~6歲亦與其母親攝取量有顯著正相關。 綜合以上,雖然家庭遺傳(雙親體位)可能為影響幼童生長速度(體位增加量)的因素,但藉由後天適當的飲食攝取─選擇高營養密度食物,提供幼童充足的微量營養素,有助於身高之生長。而幼童轉變為一般家庭飲食後,家庭(母親)的飲食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因此除了了解幼童平時的飲食攝取情形之外,母親亦須注意自己的食物選擇,才能培養孩子均衡的飲食習慣。
  • Item
    探討兒童與母親含糖飲料及糕餅點心中游離糖攝取量與相關性
    (2017) 呂雅婷; Lu, Ya-Ting
    目的:探討母親與兒童含糖飲料與糕餅點心中游離糖攝取狀況與相關性,了解游離糖與體型、飲食型態及營養素的關係。 方法:本研究為世代研究,使用六歲及九歲兒童與其母親資料,分別為57對(114位)、40對(80位),利用兩日24小時飲食回憶與本研究室研發之運算系統(NUFOOD.2)估算含糖飲料與糕餅點心中游離糖量。透過市調與參考文獻來精進資料庫內容,游離糖(free sugar)為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定義,指被添加到食物裡的糖和天然存在於果汁與濃縮果汁的糖。 結果:母親(於兒童六歲及九歲)與兒童(六歲及九歲)自含糖飲料與糕餅點心攝取游離糖約31、28與23、32克,占總熱量依序為7.6%、6.0%與6.4%、8.0%。母親與兒童含糖飲料皆以「茶飲料」攝取人數百分比最高;糕餅點心以「麵包類」攝取人數百分比最高。探討母親與兒童游離糖攝取之相關性,發現母親與六歲兒童游離糖攝取有顯著正相關(r=0.32, p<0.05),但兒童至九歲時與母親則無相關性。兒童於六歲時攝取游離糖與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顯著正相關(r=0.31, p<0.05);九歲兒童攝取游離糖與乳製品有顯著負相關(r= -0.37, p<0.05)。 結論:本研究母親與兒童平均游離糖攝取量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建議游離糖攝取低於總熱量10%。而母親在孩子年幼時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型態,故母親須注意自身的飲食行為,以培養兒童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 關鍵字:母親、兒童、含糖飲料、糕餅點心、游離糖
  • Item
    從母親的嬰兒照顧經驗看華人社會女性的美麗與哀愁
    (2011-06-10) 陳姣伶; 黃迺毓
    「母親」在個體成長過程中一向被視為是最重要(甚至是不可取代)的角色,除了傳統上對於「天賦母職」存有迷思,認為母親天生具有較強、較佳的照顧能力之外,文化也常賦予母親責任性的母職,將她定義為一個必須負有照顧、養育、服務與安撫孩童等相關責任的社會角色(張靜文,1997)。對就業母親來說,工作和育兒的雙重壓力實在是難以承受之重,其育兒經驗必然也是充滿挑戰的歷程。本研究以陳姣伶(2009)所進行之就業母親托嬰選擇調查的量化研究樣本做為取樣母群體,從中邀請12位母親進行深度訪談,請受訪者敘說個人的嬰兒照顧安排情形、托育決策與使用等歷程經驗,並嘗試從母親們的敘說中勾勒其嬰兒照顧的性別文化脈絡,包括照顧者的選擇、家人與配偶的參與情形、所遭遇的托育困境、托育歷程的心理調適等,期能對母親嬰兒照顧經驗的內涵及所經歷的問題、困境和心理情緒有更深入的看見與了解。
  • Item
    天下無不是的母親?母親內隱母愛之探究
    (2009-11-01) 黃淑滿; 周麗端; 葉明芬
  • Item
    由婆媳和諧性的區分探討母親管教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86-08-??) 高惠娟; 王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