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以父職資源理論探討1949前後大陸遷臺青年之父職
    (2022) 易君常; Yi, Chun-Chang
    本研究旨為瞭解1949年前後大陸跨海遷臺世代青年之生命故事與父職歷程,並以驗證「父職資源理論」(Resource Theory of Fathering)之觀點對其等之適用性。訪談12對父子,主要參與者父親年齡均超過90歲,期以兩代的視角瞭解該世代父職與父職資源的樣貌;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結果發現:一、跨海世代的父職學習來源多樣,「父愛在心」幫助走出己路,其父職參與仍與其原生家庭父親相似,是以認知責任為中心,情感以「管」與「食」行動展現的Cba模式。戰亂離家時,其內在也儲備資源並以培養孩子走出不同的路彌補生命;其中妻子是重要人際資源,也帶來龐大非物質資源。二、由父職資源理論論述跨海世代乃呈現「隱而不顯的情感」、「賺食為重的行為」、「家族為大的認知」的父職參與,以個人能動「求生」、約束家中人事物「求好」、面對困難因應「求助」的資源管理基礎。三、父職資源與管理則因華人文化與遷臺世代的差異而不同,本理論確實為我們提出了一種正向父職管理方向。此外,研究結果也從華人文化中與跨海世代的經驗中,擴展與填補了「父職資源理論」對資源的概念及父職資源管理的實證。本研究為受訪者世代父職經驗和生命賦予輪廓,也依此建議對少子化世代更積極提供父職資源管理認知教育,以助其父職之實踐。
  • Item
    與青少年子女共同參與社團之父職經驗研究
    (2023) 林愷玉; Lin, Kai-Yu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親如何透過社團參與青少年子女的生活和互動經驗歷程,透過半結構式訪談4位父親,且他們與青少年子女在社團同一單位有2年以上的參與經驗,採質性研究的敘說方式,資料蒐集及分析,並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探究此父職經驗,促進其理解父職任務之新取向。研究結果如下:一、親職任務平台的延伸 父親是為了支持子女發展、配偶支持和社團氛圍加入社團;這增加了他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交通接送和與子女溝通的機會;在社團中,父親能夠展現自己的專長並增加個人能力。 二、豐富了親職資源 父親學習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和正向溝通技巧,擴展親子間共同的人際圈和社交能力,利用社團的人際、教育資源,培養子女興趣,幫助他們階段性發展。透過社團活動傳遞父親的教養,結合外部資源豐富生活。 三、對父親、家庭和社團的增益 對父親身心健康、專業能力和親職能力等提升有助益。配偶支持社團活動成為家庭生活一部分,家人話題溝通多,進而感情增溫。社團成員分工合作,凝聚力高;培養子女反哺和回饋社團之心態與能力。 四、青春期動盪的發展階段潤滑平台 父母可利用社團共同話題、子女的團長和同儕協助,陪伴子女給予引導和關愛。青少年個體發展差異極大,青春期風暴也不一定會發生。研究參與者的子女皆在兒童期與父親就參加社團,並持續到青少年時期。 以父職資源理論視角而言,父親透過參與社團積極使用和部署資源:時間投資、情感表達、實質和精神上支持提供、互動參與和角色的塑造,提升父子關係品質,父親承擔社團責任的能力,以培養能力,獲得個人發展和生活環境的益處。因此,建議親子可以興趣為基礎,利用父職資源理論視角審視親子社團和親職生活經驗,透過共同長期參與正向社團或親子共學,搭建屬於適合自己的親職鷹架,童軍團亦是選項之一。
  • Item
    跨海為父-1949年大陸遷臺青年父職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易君常; 黃迺毓; Chun-Chang YI, Nei-Yuh Huang
    在父親模糊的背影後自己如何展現父職?因戰爭遷臺的世代如何為夫為父與運用資源?本研究期瞭解一位 1949 大陸單身遷臺青年,現已年過 90 歲父親之父職歷程。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與觀察親子互動,蒐集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結果為:(一)受訪者對結婚成家、養兒育女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人生階段」,成家立業是完成人生終極的價值所展現的行動;但因少小離家對父親的「父職」確實是模糊的,父職教養源自母親、崇敬的教育家及妻子的信仰與態度,但父愛卻銘刻於心。(二)受訪者回憶戰爭動盪離家轉折時,不認為是生命歷程中最低潮階段,自認當時「年輕充滿活力及理想與未料想從此海峽兩隔」是主因;跨海離家遷移此階段堅定了其必須更努力為老家開枝散葉、生育子孫的信念,因而奮力求學以獲取未來穩定資源,亦為受訪者踏出父職資源累積的第一步;在面對生命中重大事件時「配偶」與「信仰」為其最重要支持。(三)受訪者的父職確實透過生命歷程中的情感、行為、認知等經驗的累積而不同,雖無明確的資源管理概念,但個人、人際及脈絡資源的交互支持,助其完成父職。本研究之結果描繪了該世代男性青年為父之樣貌,其父職參與仍與其原生家庭父親相似,即以當時社會結構環境下的供給者為主,提供家庭好的氛圍環境為輔。對於沒有父職資源管理概念的年輕人而言,父職隨時間與子女數的增加滾動累積經驗,因摸索而成熟,發展出自己的模式。本研究為受訪者世代父職經驗和生命賦予輪廓,進一步提供其子代父職研究之參考,也依此建議對少子化世代更積極提供父職資源管理認知教育,以助其父職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