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以父職資源理論探討1949前後大陸遷臺青年之父職
    (2022) 易君常; Yi, Chun-Chang
    本研究旨為瞭解1949年前後大陸跨海遷臺世代青年之生命故事與父職歷程,並以驗證「父職資源理論」(Resource Theory of Fathering)之觀點對其等之適用性。訪談12對父子,主要參與者父親年齡均超過90歲,期以兩代的視角瞭解該世代父職與父職資源的樣貌;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結果發現:一、跨海世代的父職學習來源多樣,「父愛在心」幫助走出己路,其父職參與仍與其原生家庭父親相似,是以認知責任為中心,情感以「管」與「食」行動展現的Cba模式。戰亂離家時,其內在也儲備資源並以培養孩子走出不同的路彌補生命;其中妻子是重要人際資源,也帶來龐大非物質資源。二、由父職資源理論論述跨海世代乃呈現「隱而不顯的情感」、「賺食為重的行為」、「家族為大的認知」的父職參與,以個人能動「求生」、約束家中人事物「求好」、面對困難因應「求助」的資源管理基礎。三、父職資源與管理則因華人文化與遷臺世代的差異而不同,本理論確實為我們提出了一種正向父職管理方向。此外,研究結果也從華人文化中與跨海世代的經驗中,擴展與填補了「父職資源理論」對資源的概念及父職資源管理的實證。本研究為受訪者世代父職經驗和生命賦予輪廓,也依此建議對少子化世代更積極提供父職資源管理認知教育,以助其父職之實踐。
  • Item
    跨海為父-1949年大陸遷臺青年父職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易君常; 黃迺毓; Chun-Chang YI, Nei-Yuh Huang
    在父親模糊的背影後自己如何展現父職?因戰爭遷臺的世代如何為夫為父與運用資源?本研究期瞭解一位 1949 大陸單身遷臺青年,現已年過 90 歲父親之父職歷程。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與觀察親子互動,蒐集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結果為:(一)受訪者對結婚成家、養兒育女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人生階段」,成家立業是完成人生終極的價值所展現的行動;但因少小離家對父親的「父職」確實是模糊的,父職教養源自母親、崇敬的教育家及妻子的信仰與態度,但父愛卻銘刻於心。(二)受訪者回憶戰爭動盪離家轉折時,不認為是生命歷程中最低潮階段,自認當時「年輕充滿活力及理想與未料想從此海峽兩隔」是主因;跨海離家遷移此階段堅定了其必須更努力為老家開枝散葉、生育子孫的信念,因而奮力求學以獲取未來穩定資源,亦為受訪者踏出父職資源累積的第一步;在面對生命中重大事件時「配偶」與「信仰」為其最重要支持。(三)受訪者的父職確實透過生命歷程中的情感、行為、認知等經驗的累積而不同,雖無明確的資源管理概念,但個人、人際及脈絡資源的交互支持,助其完成父職。本研究之結果描繪了該世代男性青年為父之樣貌,其父職參與仍與其原生家庭父親相似,即以當時社會結構環境下的供給者為主,提供家庭好的氛圍環境為輔。對於沒有父職資源管理概念的年輕人而言,父職隨時間與子女數的增加滾動累積經驗,因摸索而成熟,發展出自己的模式。本研究為受訪者世代父職經驗和生命賦予輪廓,進一步提供其子代父職研究之參考,也依此建議對少子化世代更積極提供父職資源管理認知教育,以助其父職之實踐。
  • Item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不知道?母愛的內涵與其影響因素之探究
    (2008) 黃淑滿; Huang, Shu-Man
    本研究透過十一位育有青少年子女之台灣母親的生命歷程訪談資料,分析出母親們對其兒女的母愛內涵,以及母愛的影響因素與變化歷程。本研究將母愛歸類為內隱母愛及外顯母愛。內隱母愛包含母親對兒女的情感、意志和期望,情感包含擔心、思念、心庝、渴望親近和自覺愧疚,意志包括為兒女犧牲的心志和不離不棄的責任感,期望則被歸類為母親期待兒女的健康、獨立、品德和成就;外顯母愛則包含母親對兒女的日常照顧、管教、陪伴、忍耐、為兒女提供資源和與兒女親親抱抱等行為。研究發現,外顯的母愛行為除了受內隱母愛所影響,還受母親對自我、對原生家庭和對信仰的反省所影響,也受母親的知識、婚姻關係、工作和時間,以及兒女本身的特質的影響。母親的母愛行為會影響兒女的母愛感受,此外,兒女的母愛感受還受兒女解讀母愛的能力、手足的爭競和兒女的經身親歷的影響,進而影響兒女對母親的回應,從感謝母親到報復母親都有。母親們很清楚自己對兒女的內隱母愛,但比起外顯母愛,前者更不易被兒女所感受,或許正因如此,本研究的參與母親皆認為自己給予下一代的母愛多於上一代母親給予自己的。也就是說,身受母親外顯母愛的兒女們不見得能解讀母親的內隱母愛。而那些因母親離家而無法享受外顯母愛的女兒們,對母親則表現出恨和報復。
  • Item
    成年子女與嬰兒潮世代父母之代間關係對其生活福祉之影響:生命事件的角色
    (2017) 黃秋華; Huang, Chiu-Hua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子女與其嬰兒潮世代父母之代間關係。運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2008年至2012年五波追蹤調查資料,採潛在類型成長分析策略,以成年子女角度出發,探究代間居住安排與代間金錢支持交換的變化,並聚焦兩代的生命事件,檢視其與代間關係之關聯。進一步,分析代間居住安排與代間金錢支持交換的變化,與成年子女生活福祉之關聯。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代間同住比例高,尤其是成年兒子。代間居住安排的變化呈現不同類型,成年兒子與成年女兒變化類型相同,均為「持續同住型」、「代間持續不同住型」、「同住變不同住型」與「不同住變同住型」四種型態。成年子女的結婚、生育事件,影響代間居住安排變化。 成年子女結婚使代間居住安排傾向成為「持續不同住型」,而成年兒子新添子女時,代間居住方式則傾向成為「同住變不同住型」。 二、逾半數成年子女提供嬰兒潮世代父母金錢支持協助。成年兒子與女兒與父母的代間金錢支持變化類型不同,成年兒子與其嬰兒潮父母的代間金錢支持交換類型變化為「持續提供型」、「持續無交換型」、「無交換變提供型」與「提供變無交換型」四類型,而成年女兒則是「持續提供型」、「無交換變提供型」、「互惠變提供型」與「提供變無交換型」。成年子女就業影響代間金錢支持交換變化。有工作的成年兒子傾向成為「持續提供型」。 三、代間關係變化與成年兒子的生活福祉未有顯著關聯,而成年女兒則具顯著影響。
  • Item
    台灣中年女性的母愛實踐生命歷程
    (2010-08-01) 周麗端
    本研究從母親自幼與原生家庭母親之間的母愛感受故事,以及她們對下一代兒女之間的母愛付出故事,記錄本土母親一生中母愛的消長與變化歷程。研究共訪談30位台灣的中年母親參與者。本研究使用解釋研究取向的主題式分析法歸納參與母親對母愛的內在詮釋,以生命歷程論的觀點分析母愛形成與變化的脈絡因素,並以母愛起伏及其因素在母親生命歷程中的軌跡,歸納出四種不同的母愛的類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完整付出型母愛:這類型母親對兒女的母愛付出程度幾近滿分,且很穩定,鮮少受兒女行為或課業表現的好壞而影響。(二)母愛漸增型:這類型母親的母愛付出程度在其生命歷程中是攀升的,雖然偶而也會因為兒女不聽話的因素而導致母親覺得孩子「不可愛」,母愛付出因而下降,但大體上,這類型母親對孩子的愛是與時俱增的,母親現在對孩子的母愛程度已明顯高於生育時期。綜合來說,這類型母親母愛提昇的主要因素包括母親自己的成長、母親對軟弱兒女的憐憫,以及兒女的好表現。有時,母親因工作而不能自己育兒、或者因婚姻問題而沒影響育兒品質的虧欠感也會提昇母親對孩子的補償性母愛付出。(三)母愛遞減型:這類型母親的母愛付出程度在其生命歷程中是遞減的,雖然偶而也會因為兒女好行為表現的因素而導致母親覺得比較愛孩子,但大體上,這類型母親對孩子的愛是與時俱減的,母親現在對孩子的母愛程度已明顯低於生育時期。綜合來說,這類型母親母愛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母親的無力感、兒女的叛逆表現,生活的重擔,以及情感轉移至幼小兒女等因素。(四)震盪起伏型母愛:這類型母親對兒子的母愛付出程度是起伏不定的,母親自身、兒女行為,抑或配偶因素都會導致母愛的上升;而導致母愛下降最常見的是婚姻問題,以及兒女不符母親期待的行為表現。這些因素在研究參與母親的生命歷程中交錯發生,故這類型母親對兒女的母愛付出也震盪起伏。但大體上,這類型母親對孩子的母愛程度與生育該兒女的時期相較差距不遠。
  • Item
    天下無不是的母親?母親內隱母愛之探究
    (2009-11-01) 黃淑滿; 周麗端; 葉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