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我好在乎爸媽的話:親子言語互動對子女自我概念之影響(2024) 蔡曼琳; Tsai, Man-Lin本研究旨在探討親子言語互動的經驗,以子女的角度詮釋父母言語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並以復原力的觀點呈現子女如何轉化負面的影響。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敘說研究法為研究策略,深度訪談四位成年子女,期望了解父母言語對子女較長遠的影響性。 本研究發現:子女印象深刻的父母正向言語互動有肯定、稱讚、愛與支持;負向言語互動有批評、比較、威脅、暴力言語和行為,以及要求子女絕對服從父母、用父母的期望為標準來要求子女或拒絕回應孩子的需求等等。 本研究發現父母的正負向言語互動會對子女的自我概念有多方面的影響,但子女多能運用復原力及身邊資源,來轉化負面的影響。研究結果如下:一、心理自我概念:父母的正負向言語會使子女的「自尊心、自我價值感」低落或健康,但子女能透過復原力及信仰的幫助轉化提升之;父母的負面言語會影響子女「自我存在價值感」低落,但本研究參與者皆正在轉化中;父母的負面言語會使子女的「情緒健康度」不穩定或對自己「高標準」要求;父母的正負向言語會讓子女富有或缺乏「安全感」。二、生理自我概念:父母的負向言語會使子女對「外在的自信心」低落,但因為父母改說正向言語以及信仰的幫助下,對外在的自信皆轉化為健康。三、社會自我概念:父母的負面言語影響子女有「人際關係」上的困擾,但子女能運用復原力轉化負面影響,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父母的負向言語造成「親子關係」不佳,但後來因為父母或子女的正向言語互動,親子關係正逐漸提升當中;父母的正負面言語影響子女對「伴侶」的條件設定,或對伴侶行為與角色的期望;子女與下一代的「親子相處模式」受到代間傳遞的影響,但透過信仰及復原力的轉化,子女與「下一代親子關係」皆轉好。四、能力自我概念:父母的負面言語使子女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即使子女的「工作能力」不錯,但因父母的負向言語已形成子女的低自我價值感,故自信心依然不足。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教育及助人工作者、政府、未來研究者及關心本議題的夥伴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父女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六月齡為例(2023) 林毓庭; Lin, Yu-Ting本研究旨在採用個案研究,以一名父親及其六個月大女嬰為研究對象,以了解父親與嬰幼兒的親子互動狀況。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使用互動行為編碼系統(Coding Interactive Behavior,CIB)分析此個案父親於女嬰六月大時的互動,包括父親的敏感度(跟隨、模仿、闡述、父母共享注意力、正向情感、聲音適宜、情感適宜、足智多謀、親密觸摸、支持性存在、風格一致性)、侵入性(肢體操弄、強迫、父母負面情感、敵意、父母焦慮)、父母沮喪及父母熱情四面向之互動行為;女嬰的參與度(共享注意力、幼兒正向情感、最高覺醒度、疲勞、發聲、發起)及退縮性(幼兒負面情緒、退縮)兩面向之互動行為;父親與女嬰的互動性(二元互惠、調適、流暢度)及負面狀態(受限、緊張)兩面向之互動行為。研究結果顯示,父親整體敏感度較低、身體上的侵入性較強,而情感表露方面較為內隱與含蓄,屬於中等程度以上的主導;女嬰整體參與度及退縮性皆較低,屬於較低程度的主導;雙方整體互動性及負面狀態皆較低,二元互動狀況有所受限,常中斷無法延續、擴展,顯得較不協調。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為國內親職教育中父親與嬰幼兒的親子互動行為提供更多的資料基礎。Item 親職參與及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幼兒語言發展影響之研究–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數據分析(2020) 李宇雯; LEE, YU-WEN語言是在互動環境下發展出來的,因此父母親職參與對於學齡前幼兒的語言發展至關重要;然而近年來,隨著家庭經濟及結構的改變,父母在親職參與的角色也逐漸轉變。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我國三歲幼兒所處雙親家庭中親職參與(Parental Involvement)及社會經濟背景(Socio-economic Status)的現況,以及對三歲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本研究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36月齡幼兒第一波家長問卷資料,並選取受訪者為雙親家庭之幼兒,刪除遺漏值後共有1,815名樣本。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分析親職參與、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因果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在親職參與上,雙親家庭中母親在育兒勞務及生活規範參與和親子互動參與程度皆高於父親;另一方面,父母在兩類型親職參與的程度也都達到「經常」以上的程度,顯示在家庭經濟及結構改變後,父母親職參與的程度也有所改變。在親職參與、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及幼兒語言發展關係方面,父母親子互動參與及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皆會影響幼兒語言發展,親子互動參與對幼兒語言發展有較高的影響力 (=.26),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力次之(=.23)。 本研究為首次有系統地對我國36月齡幼兒進行親職參與、社會經濟背景及語言發展影響關係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可以作為國家幼兒語言發展和家庭教育政策的參考,也可以讓父母瞭解如何在幼兒語言發展過程中扮演最佳的角色。後續的研究可以針對不同家庭結構、年齡的幼兒等相關議題做進一步的探討。Item 幼兒園繪圖式聯絡簿的實施-家長的觀點(2019) 周素惠; Chou, Shu-Hui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家長對於幼兒園繪圖式聯絡簿實施的觀點。瞭解家長使用繪圖式聯絡簿的概況、家長對於繪圖式聯絡簿功能的看法,及家長參與繪圖式聯絡簿的實施所遇到的困難與因應策略。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的方法,輔以半結構式訪談。以106學年度就讀於臺北市快樂國小附設幼稚園(化名)中、大班的30名幼兒家長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再針對其中8位家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摘述如下: 一、 家長使用繪圖式聯絡簿的概況:家長認為繪圖式聯絡簿的進行頻率以每日較佳,每日花五分鐘以上的時間與幼兒共同完成記錄活動;有三分之二的家長會於晚餐前後(7點到9點)進行並形成每日固定的例行活動。 二、 家長對於繪圖式聯絡簿功能的看法:家長認為透過「繪圖式聯絡簿」的實施,可以瞭解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內容與學習狀況。使得教師與家長成為教育合作夥伴。家長從不瞭解「繪圖式聯絡簿」到用心參與,親師之間進而產生共同談論的話題。「繪圖式聯絡簿」是親師溝通、親子互動的優秀媒介。 三、家長認同也認為幼兒透過每日使用「繪圖式聯絡簿」來表達當日 事宜,他們的聽、說/表達(含詞彙的豐富度)、繪圖、記憶、理解 和傳達訊息,以及系統性組織、統整與歸納訊息的能力皆會逐漸 提升。 四、家長對於進行「繪圖式聯絡簿」所遇到的困難為: 1.幼兒表達不清楚,家長無法理解幼兒在說什麼。2.幼兒常常忘 記要傳達的事項,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引導。3.幼兒完全不知道自 己在畫什麼,所以無法傳達事項。4.家長寫聯絡簿時,幼兒當下 不想說傳達的事項。5.幼兒個性好強、沉默寡言,導致家長覺得 難以和幼兒溝通,互動不佳影響聯絡簿進行。 五、家長進行「繪圖式聯絡簿」遇到上述困難時的可能解決方法: 1.若家長認為幼兒敘述邏輯混亂、架構不清晰時,會請幼兒盡 量完整講述當日活動,再藉幼兒話語推測,並試圖重組幼兒敘述,複述給幼兒聽,以確認聯絡簿事項。2.幼兒傳達事項不清楚時詢問其他家長。3.幼兒因為疲累、想睡覺等情緒影響繪圖式聯絡簿進行時先暫停記錄。4.透過教師每日覆核,掌握幼兒傳達訊息的完整程度。5.保留幼兒園發的行事曆。 六、教師可以藉由每日實施「繪圖式聯絡簿」,發現少部分無法共同 完成的家庭,並藉此積極瞭解該家庭親子問題之所在。Item 病重父親與年幼子女的親子互動之研究(2010) 謝巧芬; Hsieh Chiao Fen本研究旨在瞭解病重父親在罹患重症後,個人思想觀念的改變,並探究病重父親與其幼兒的親子互動,及此互動經驗對其個人之意義,進而探討影響病重父親親子互動的可能因素。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之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一位罹患肺癌、且接受過化療的父親--樂爸,育有一個三歲兒子。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期間,研究者對樂爸共進行六次深度訪談。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樂爸生病前與兒子的親子關係為生疏。 二、重病為親子互動的轉折點: 1. 學會放下、珍惜生命、感恩,並樂觀抗癌。 2. 親子互動由生疏轉為親密,透過陪伴、照顧、行為管教、心靈互動等方式與兒子互動。 3. 常處於愛的教育與體罰之間的矛盾。 4、遺財與遺德的矛盾 三、親子互動帶來成就感,完成傳宗接代使命。 四、樂爸受父親的影響深遠。 五、樂爸在親子互動中經歷第二次的童年。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作為為人父親者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親子共讀故事類與知識類圖畫書之話語互動(2014) 陳雅雯; Ya-Wen Chen本研究旨在探究母親與五歲大幼兒共讀故事類與知識類圖畫書兩種不同類型圖畫書之話語互動的差異。研究對象為三十對居住在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縣的母親與其年齡滿五歲至六歲之間的幼兒,並且以邀請親子至研究者就讀學校之實驗室方式進行親子共讀語料蒐集,研究結果如下: 一、共讀兩類圖畫書時,母親都為主要引導者,幼兒為被動回應者 在共讀兩類圖畫書時,母親的話語總數皆遠多於幼兒的話語總數,且由母親敘述文本內容,說明文字與書本概念,與幼兒討論文本相關內容,給予幼兒回饋的互動話語來提供幼兒訊息或要求幼兒給予訊息。幼兒則在母親的引導下去回應母親文字與書本概念以及文本相關內容的提問,並給予回饋與覆誦母親的話語。 二、母親與幼兒在兩種類型圖畫書的共讀互動有差異 (一)母親與幼兒在知識類圖畫書所使用的共讀時間長於故事類圖畫書 母親與幼兒共讀故事類圖畫書的時間,平均為12.88分鐘;共讀知識類圖畫書的時間,平均為21.74分鐘,親子在共讀知識類圖畫書的時間長於共讀故事類圖畫書的時間。 (二)母親與幼兒在共讀兩類圖畫書時的話語內容有差異 在共讀故事類圖畫書時,母親有較多的照本宣科話語;而在共讀知識類圖畫書時,則產生較多的文本內容之外的互動話語,並且親子之間會有較多比率的高認知層次話語出現。 以上結果與國外相關研究有相似之處,親子在共讀知識類圖畫書較共讀故事類圖畫書時產生了較多的親子互動話語,以及屬於高認知層次的話語。此發現可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針對不同社經背景、年齡、性別的幼兒等相關議題做進一步的探討。Item 臺灣與越南新住民勞工階級家庭親子互動研究(2015) 馬宜君; Ma, Yi-Jyun本研究進入勞工階級的臺灣與越南籍新住民家庭各一個,進行半年的參與觀察及非正式訪談,嘗試了解親子互動的情況。發現在臺灣方面,媽媽受到先生的支持與協助,加上成長經驗及工作的影響,善用周遭的人際和物質資源,注重孩子的學業與禮儀,但忽視生活常規。而對兩個孩子表面相同的規範上,可能因為性別及年齡不同有所差異,對姊姊嚴厲堅持而對弟弟寬厚縱容,因此形成姊弟分別以欺瞞、抗拒及撒嬌、逃避的方式回應;在越南部分,家中掌有權力的人是阿嬤,阿公及爸爸完全支持。但阿嬤對媽媽因為文化及個性衝突而存有歧視與不滿,因此大幅介入孫子女的養育,教養方式寬嚴並濟,孩子迎合阿嬤的喜好以避免受罰及滿足需求,對媽媽採取反抗威嚇的態度,媽媽可能受到家庭及社區人際關係和經濟的影響,雖然會打罵子女,但若孩子當下的行為順從則停止懲罰,並未堅持及指正孩子的言行。Item 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家庭之影響 (I)(2003/12/31) 張鑑如本計畫為「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 家庭之影響」第三年計畫,研究台 灣低收入家庭幼兒在家親子互動情形並探討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語文能力的關係。研究 對像為十八位低收入家庭幼兒和他們的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幼兒平均年齡在第一次訪 談時為三歲,之後每隔一年訪談一次,最後一次訪談時為五歲。在每次訪談時,本計畫 將蒐集幼兒與母親互動語料,包括親子共讀,共述生活故事,和玩玩具。另外,本計畫 還蒐集幼兒與家人共餐對話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訪問資料。在幼兒五歲時,本計畫將 測試幼兒延展言談,下定義,字彙,和萌發語文能力等。本計畫將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 統轉譯和編碼語料,之後再作統計 (個人成長模式,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和迴歸分 析) 與質化分析。研究結果將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並對幼兒教育與親子教育有 所啟發。Item 親子對話與幼兒敘述能力之發展:多年期研究(2002/12/31) 張鑑如本計劃採取多年期縱貫研究模式,探討(1)台灣學齡前幼兒中文敘述能力的發展,(2)幼兒敘述能力與語文能力的關係,和(3)母親引導幼兒敘述方式的變化。研究對象為十五位幼兒,男八人,女七人。初次訪談幼兒時平均年齡為三歲半,本計劃在幼兒七歲和八歲時再至幼兒家中訪談,蒐集幼兒敘述和與母親對話語料(聊天與共讀圖書),並測試幼兒語文能力。所有語料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CHILDES)代碼(CHAT)轉譯編碼。相關資料用電腦軟體CLAN作初步分析,之後再作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和相關係數分析等)以及質化分析。主要研究結果為:(1)就整體而言,受試幼兒自三歲至七歲之間敘述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幼兒在三歲和七歲時所敘述生活經驗之故事結構,敘述觀點,和敘述順序都有顯著差異。但是幼兒之間相比,敘述能力進步之幅度有個別差異,兒在三歲時之敘述表現與幼兒七,八歲時之多種語文能力均達顯著相關,(3)幼兒在七歲時之敘述表現與幼兒七,八歲時之多種語文能力顯著相關,(4)幼兒母親在幼兒三歲和七歲時所採用的引導敘述方式有明顯之差異。本計畫之研究結果與國外相關研究之發現一致,可作為語言發展和親子互動研究,幼兒教育,和學校教學之參考。Item 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家庭之影響 (II)(2005-12-31) 張鑑如本計畫為「從親子互動看幼兒語文能力之發展: 家庭之影響」第三年計畫,研究台 灣低收入家庭幼兒在家親子互動情形並探討親子互動方式與幼兒語文能力的關係。研究 對像為十八位低收入家庭幼兒和他們的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幼兒平均年齡在第一次訪 談時為三歲,之後每隔一年訪談一次,最後一次訪談時為五歲。在每次訪談時,本計畫 將蒐集幼兒與母親互動語料,包括親子共讀,共述生活故事,和玩玩具。另外,本計畫 還蒐集幼兒與家人共餐對話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訪問資料。在幼兒五歲時,本計畫將 測試幼兒延展言談,下定義,字彙,和萌發語文能力等。本計畫將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 統轉譯和編碼語料,之後再作統計 (個人成長模式,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和迴歸分 析) 與質化分析。研究結果將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並對幼兒教育與親子教育有 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