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迎向青春的曙光:家人關係團體方案提升高中青少年幸福感之成效研究
    (2024) 李秀靜; Li, Hsiu-Ching
    本研究探討家人關係團體方案提升高中青少年幸福感之成效。採用混合研究法,量化研究採前測、後測、延宕測驗之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高中二年級的青少年學生共八班,分為實驗組(有效樣本133人)及控制組兩組(有效樣本41人)。實驗組進行六週的家庭教育團體方案,每週時間為100分鐘(二節課),團體方案結束後,再進行後測及延宕測驗,以探討團體方案介入後之成效。質性研究採觀察法及文件分析法,收集質性質料,包含上課的學習單、學生學習成果、團體課程總回饋表及觀察者記錄表等。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的家人關係為中等程度,代表還算好;青少年的幸福感狀況為中等程度以上幸福感,代表介於還算好及相當好之間,尤其是在全心投入、關係、快樂向度。 二、以ADDIE系統化課程設計發展家人關係團體方案,共五單元六週課程,運用「幸福感理論PERMA」,「青少年幸福感EPOCH」五向度——全心投入、毅力、樂觀、關係、快樂、高中家政十二年國教領綱、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參考大綱等,完成五個單元方案設計。 三、接受「家人關係團體方案」之實驗組學生,其後測「家人關係」、「青少年幸福感」顯著優於對照組。顯示家人關係團體方案,增進青少年家人關係及幸福感,具有立即效性實施成效。 四、接受「家人關係團體方案」之實驗組學生,在「家人關係」、「青少年幸福感」,前測、後測及延宕測驗表現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後測顯著優於前測,延宕測驗優於前測。顯示家人關係團體方案,增進青少年家人關係及幸福感,具有延宕性實施成效。而家人關係之後測與延宕測驗則無顯著差異;幸福感之後測與延宕測驗有顯著下降。 五、實驗組接受「家人關係團體方案」後,高中青少年家人關係,對青少年幸福感有正向關聯。 研究者藉由學生學習成果、反思回饋、方案設計、教學省思日誌等進行教學反思,且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於青少年及其家長、家人關係課程推動者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家庭、學校及家庭教育機構、政府相關單位參考。
  • Item
    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
    (2009) 梁琬晴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市之青少年其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在取樣上,本研究採分層非隨機叢集方式,抽取臺北縣市公私立國高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出860份問卷,回收824份問卷,經剔除無效問卷後,得有效問卷共計640份。研究工具包括「親子衝突量表」、「家庭支持量表」、「幸福感量表」與「個人背景資料」,並以SPSS12.0進行資料分析,再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的親子衝突、家庭支持、幸福感的狀況 (一)青少年因上網時間之親子衝突比例最高。 (二)當衝突發生時,青少年的感受介於偶爾有點生氣與有時生氣間。 (三)青少年的親子衝突程度並不嚴重。 (四)青少年在親子衝突後所獲得的家庭支持略低。 (五)整體而言,青少年的幸福感尚有進步空間 二、青少年親子衝突之分析 (一)青少年的母子衝突程度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女生與父親、母親的親子衝突程度會有顯著差異。 (三)青少年的親子衝突程度會因學校類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青少年幸福感之分析 (一)青少年幸福感會因學校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青少年幸福管會因會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學校類別、整體親子衝突程度對青少年幸福感有顯著解釋力。 四、衝突後的訊息性、實質性與情感性支持在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幸福感間具 有調節作用 透過迴歸分析發現,整體親子衝突程度對幸福感的影響會受到訊息性、實質性與情感性支持的調節,而減緩其負面的影響。將訊息性支持劃分為高低組後,不論為高支持組或低支持組,其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訊息性支持皆可顯著解釋幸福感;若同處於高衝突的狀況下,高支持組的幸福感會比低支持組佳。 將實質性支持分為高低組後,對高支持組而言,整體親子衝突程度並無法解釋幸福感,而低支持組的親子衝突程度與實質性支持皆可解釋幸福感;並且於同處於高衝突的情況下,高支持組的幸福感會比較低支持組佳。 而在情感性支持部分,不論是對高情感性支持組或是低情感性支持組來說,整體親子衝突程度與情感性支持皆能顯著解釋幸福感,若同處於高衝突的狀況下,高支持組的幸福感會比低支持組佳。
  • Item
    成年子女與嬰兒潮世代父母之代間關係對其生活福祉之影響:生命事件的角色
    (2017) 黃秋華; Huang, Chiu-Hua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子女與其嬰兒潮世代父母之代間關係。運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2008年至2012年五波追蹤調查資料,採潛在類型成長分析策略,以成年子女角度出發,探究代間居住安排與代間金錢支持交換的變化,並聚焦兩代的生命事件,檢視其與代間關係之關聯。進一步,分析代間居住安排與代間金錢支持交換的變化,與成年子女生活福祉之關聯。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代間同住比例高,尤其是成年兒子。代間居住安排的變化呈現不同類型,成年兒子與成年女兒變化類型相同,均為「持續同住型」、「代間持續不同住型」、「同住變不同住型」與「不同住變同住型」四種型態。成年子女的結婚、生育事件,影響代間居住安排變化。 成年子女結婚使代間居住安排傾向成為「持續不同住型」,而成年兒子新添子女時,代間居住方式則傾向成為「同住變不同住型」。 二、逾半數成年子女提供嬰兒潮世代父母金錢支持協助。成年兒子與女兒與父母的代間金錢支持變化類型不同,成年兒子與其嬰兒潮父母的代間金錢支持交換類型變化為「持續提供型」、「持續無交換型」、「無交換變提供型」與「提供變無交換型」四類型,而成年女兒則是「持續提供型」、「無交換變提供型」、「互惠變提供型」與「提供變無交換型」。成年子女就業影響代間金錢支持交換變化。有工作的成年兒子傾向成為「持續提供型」。 三、代間關係變化與成年兒子的生活福祉未有顯著關聯,而成年女兒則具顯著影響。
  • Item
    中國大陸兒少的城鄉流動對學習表現和幸福感的影響
    (2018) 張啊媛; Zhang, A-Yuan
    本研究關注中國大陸城鄉流動不同類型的兒童,探討兒童的城鄉流動、家庭資本、居住地環境與兒童的學習表現和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機制。運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2010年和2014年的資料,選取2010年處於國中小階段(10-15歲)並且2014年處於高中階段(14-19歲)的兒少樣本共計2268人,以及兒少居住地之村居樣本538個和省市樣本25個,以階層線性模式針對個人、村居和省市三個層級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兒童在國中小階段和高中階段的學習表現因「城鄉流動類型」而不同。無論字詞表現或數學表現,相較於農村留守兒童,農村一般兒童的學習表現較差。但是,兒童的幸福感與「城鄉流動類型」無關。 二、「家庭資本」對於兒童的學習表現和幸福感的影響會因「城鄉流動類型」而不同。就字詞表現而言,在國中小階段和高中階段,相較於農村留守兒童,農村一般兒童若擁有較多的「財務資本」或「文化資本」,其字詞表現越佳;在數學表現方面略有不同。在幸福感方面,在國中小階段和高中階段,相較於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兒童或農村一般兒童若擁有較多的「家庭內社會資本」,其幸福感越高。 三、「居住地環境(城鄉差距)」是影響兒童國中小階段學習表現的因素。而兒童的城鄉流動對於學習表現的影響並非因為居住地環境的城鄉差距的影響。但是,「居住地環境」對於兒童的幸福感並無顯著影響。
  • Item
    落地生根之美-新移民女性敘說自身家庭幸福感
    (2016) 郭筱璇; Kuo, Hsiao-Hsuan
    新移民女性飄洋過海來到台灣,首當其衝的是文化、語言的重新調適,要如何調整自身情緒面對新的開始,並經營一個新的生活使自己及家庭產生幸福感,是新移民女性最重要的課題。但在過往研究中探討新移民女性議題多以問題導向進行,忽略了其正向的經驗,因此本研究以敘說的方式呈現了五位新移民女性來臺後的生命故事,期盼能突破以往研究的視角,發現新移民女性不同過去的樣貌。 在故事中發現,新移民女性來臺的適應過程雖然艱辛,但都能夠突破挑戰,進而走出家庭,幫助更多的姐妹。在適應過程中,最大的關鍵來自配偶及家人的支持與認同,肯定姐妹對於家庭的付出及努力,並且在姐妹來臺初期給予極大的幫助及鼓勵,因此使得五位新移民女性能夠度過適應階段的困難。在故事中也發現,新移民女性本身對於臺灣、對於家庭的認同能夠幫助她們在適應中堅持走下去。 因此未來若新移民女性來臺前能調整好心態,配偶及家庭能夠用正確的心態看待她們,或許就能使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幸福感有所提升。
  • Item
    中老年人的社會聯繫與心理福祉
    (2018) 張瑞珍; Chang, Jui-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老年人的社會聯繫類型,並進一步分析社會聯繫與心理福祉之關聯。應用2012年「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六期三次「社會階層組」的調查資料,選取年齡50歲(含)以上者為分析樣本,共計890位。本文使用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方法,以社會聯繫的「社會接觸」、「社會支持」和「社團參與」三個面向,建構中老年人的社會聯繫類型。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中老年人的社會聯繫類型可分為:「家庭親近支持型」、「家庭親近獨立型」、「親友緊密支持社團活躍型」,以及「親友緊密支持型」四個類型。 二、中老年人的個人背景因素,在社會聯繫類型呈現差異。屬於「家庭親近支持型」和「家庭親近獨立型」的中老年人,特徵為女性、年齡較長、教育程度國中(含)以下、無偶、無工作或退休,且自評健康和經濟狀況較差者。屬於「親友緊密支持型」和「親友緊密支持社團活躍型」的中老年人,特徵為男性、中年世代、教育程度高中職或大專院校(含)以上、有偶、有工作,且自評健康和經濟較佳者。 三、中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經濟情況對心理福祉具有影響力。 四、中老年人的社會聯繫類型對心理福祉有顯著影響,相較於「家庭親近支持型」和「家庭親近獨立型」,屬於「親友緊密支持型」和「親友緊密支持社團活躍型」的中老年人心理福祉顯著較佳。 關鍵字:社會聯繫、心理福祉、中老年人、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