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私立幼稚園永續經營狀況之研究
    (2008) 周麗萍; Chou Li Ping
    本研究以自編的「私立幼稚園永續經營量表」為研究工具,對台北縣市內立案私立幼稚園116 位園長及217位教師 進行調查,探討:一、私立幼稚園的組織因素及園內人員的個人因素與幼稚園永續經營狀態間之關係;二、私立幼稚園的組織變項及園內人員的個人變項與幼稚園永續經營特質間之關係;三、私立幼稚園具備永續經營特質的程度與幼稚園永續經營狀態間之關係;四、幼稚園職位及幼稚園永續經營狀態與幼稚園永續經營特質間之關係。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 一、在私立幼稚園永續經營特質的構念方面 本研究以探索性因素分析,從園長版及教師版「私立幼稚園永續經營量表」都抽取出「不斷的追求進步」與「強固的願景領導」兩個因素,但兩個版本的「不斷的追求進步」因素所涵蓋的問項差異頗大。原先認為屬於學校辦學成功及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之ㄧ的「組織文化」向度,未成為私立幼稚園永續經營特質。 二、在幼稚園組織變項及個人變項與永續經營狀態及永續經營特質間的關係方面 本研究結果顯示,私立幼稚園的規模、園長/教師年資、園長/教師年齡與永續經營狀態及永續經營特質無關。 三、在永續經營狀態與永續經營特質間的關係方面 本研究分別從園長及教師兩個角度來探討永續狀態幼稚園與非永續狀態幼稚園具備永續經營特質的情形,發現:(一)不論是否永續,幼稚園園長都認為自己的幼稚園頗具有「不斷的追求進步」與「強固的願景領導」兩個永續經營特質;(二)永續狀態幼稚園的教師比非永續狀態幼稚園的教師認為自己任職的幼稚園更具有「不斷的追求進步」與「強固的願景領導」兩個永續經營特質。 四、在幼稚園職位及永續經營特質間的關係方面 本研究顯示同一所幼稚園內,園長與教師對於任職幼稚園「不斷的追求進步」特質看法不同,園長的看法顯著高於教師;在「強固的願景領導」特質方面,園長與教師的看法整體上雖然沒有太大差別,但是交互作用分析顯示在永續狀態幼稚園內,教師與園長的知覺無差異,但在非永續狀態幼稚園內,教師的知覺低於園長。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幼稚園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私立幼稚園、永續經營、永續、幼兒教育
  • Item
    新竹縣希伯崙鄉家長對幼兒教育的信念與期望之研究
    (2006) 李苡瑄; Yi-Hsuan Lee
    本研究以創設幼兒園之考量為前提,訪談家長為其子女選擇幼兒園所依循的考量觀點,瞭解家長對幼兒接受學前教育之信念與期望,以作為設園規劃與提供相關教育之參考。研究場域位在新竹縣希伯崙鄉濱海地區的農漁村落,屬資源不利的偏遠地區。研究對象是15位在此居住或工作之學齡前幼兒的家長,一般家長涵括幼兒就讀公、私立幼稚園或鄉立托兒所的家長,以及家有身障兒的低收入戶、離婚之單親外籍母親,隔代教養的祖母。研究方法是以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取得研究資料,分析整理後歸納出研究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一般家長在選擇幼兒園的考量上,普遍存有「私立,就是好」的觀念,因教學內容與種類較公幼多元。公、私幼家長因個人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因素,學經地位懸殊大,影響幼兒園性質的選擇,及其學習內容的信念與期望,對幼兒學習才藝與美語及其學習吸收能力的看法分歧。但幾乎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注音符號,以利幼小銜接,是送孩子入園的主因。在希望培育幼兒五育均衡發展的教養觀下,對品德培養與人際期望,高於對學業與教育成就的期望。家長也重視老師的人格特質,認為好學校是因裡面有好老師,而以聽聞親友推薦方式獲取資訊。研究也發現,希伯崙鄉地區的幼兒園未能多元運用自然與人力資源於教學上,也有欠缺合格師資、幼教師學歷與專業知能不足等問題,有待相關教育單位提昇此偏遠地區之幼兒教育的專業程度。此外,有身障兒之外籍配偶的弱勢家庭,不懂得搜尋社會資源與協助管道,影響子女的教育資本供給,在艱辛教養的多重壓力下需情緒輔導、社會網絡支持,扶助其子女教育與福利資源之需。低教育程度的外籍母親與隔代教養的祖母有輔佐幼兒學習的困難,需學校老師協助課輔與提供合宜之親職教育,以協助其發揮親職功能。
  • Item
    幼兒園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之探究:教學信念、教學實踐、教學困境及解決策略
    (2017) 劉益嘉; Liu, Yi-Chia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園教師具備之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內涵,在個案研究法下,採取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之質性研究方法,以了解幼兒園教師秉持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在教學現場實行之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並進一步探討其遭遇之教學困境、與採取之解決策略。本研究藉由推薦、問卷、電話訪談之歷程,選擇六位具備多元文化教育素養的幼兒園教師作為研究參與者,研究者與六位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並進入其中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教學現場進行參與觀察接著透過研究資料之整理、編碼與分析,歸納出本研究三個面向之研究結果: 一、本研究統整研究資料及文獻探討,歸納出幼兒園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內涵之六大面向:重視幼兒擁有良好的學習表現、給予幼兒豐富的關愛、支持幼兒的文化能力、重視和家長間友善的雙向關係、教師的批判意識和行動力、與培養幼兒的批判意識及跨文化知能。 二、本研究發現,幼兒園教師之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所實行之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間存在矛盾或落差時,即可能衍生潛在的教學困境,造成教師實踐多元文化教育上之困難與壓力。 三、幼兒園教師在實踐多元文化教育上之教學困境包含:教師與家長間的互動、教師文化多樣性的限制、及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間的衝突;而本研究發現教師遭遇的教學困境及採取之解決策略,會反映與呼應其自身具備之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內涵。
  • Item
    當代臺灣幼兒家庭基本資料、生活環境樣貌及能力發展:KIT資料庫樣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8-12-??) 張鑑如; 聶西平; 周麗端; Chien-ju Chang, Hsi-Ping Nieh, Li-Tuan Chou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簡稱KIT)透過長期追蹤我國0-8歲幼兒的發展,記錄我國幼兒在認知語言、社會情緒、身體動作的發展歷程,以及家庭、教保環境與經驗等影響因素的變化。本計畫共追蹤兩組樣本,包括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出生之3月齡組幼兒及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出生之36月齡組幼兒,透過分層兩階段PPS抽樣法,取得具有全國代表性之樣本。3月齡組樣本於3個月、6個月、12個月、及18個月接受追蹤調查,並從24個月開始,進行每年一次的追蹤調查至8歲為止;36月齡組幼兒則進行每年一次的追蹤調查至8歲為止。本篇紀要說明目前已經收集完成3月齡組第一波到第三波,以及36月齡組第一波到第二波的幼兒家庭基本資料、生活環境樣貌及能力發展初步結果。未來除繼續完成調查外,並規劃逐步釋出資料。希望本計畫的成果,可以作為擬定兒童健康、福利、家庭、托育等政策的參考。
  • Item
    Teacher-pupil talk in a bilingual kindergarten English class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 2009-03-01) Yeh, Y.; Chang, C
    本文分析雙語幼稚園英語課堂中師生言談的內容及互動之特徵。研究對象為一外籍教師及五位幼兒。研究者選取在該園幼兒學習時間最長的三種活動,即讀本閱讀、寫作和說故事,並隨機擷取每種活動完整之一堂課錄音。錄音語料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格式進行轉寫、編碼和分析。師生言談編碼分析主要包含四大類目:請求、提供、回饋/回應和教室管理。本研究重要發現為:(1)教師主導課室學習活動,學生扮演被動之角色,接受教導;(2)在讀本閱讀和寫作活動,師生言談主要偏重語文技巧的學習和教室管理;(3)在說故事活動中師生言談互動有較大之變異,老師釋放較多發言機會給幼兒,也引發幼兒較多之談話和較高程度之參與。本文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幼兒英語教育和未來研究之建議。
  • Item
    師大附幼發展歷程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9-07-??) 林育瑋
    私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設實驗幼稚園,乃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附設實習托兒 所與師大婦聯分會附設幼稚園合併而成。兼具實驗與研究角色的師大附幼從1959年至2002年間歷經社會的變遷、政治的更迭、幼教多元化的發展下是如何地 生存與發展?又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師大附幼發展的歷程?曾擔任師大附幼園長的研究者思索著:如何傳承師大附幼原有的優良文化,進而推動老師們的專業成長、追 求卓越?本研究旨在:瞭解師大附幼最初設立目的及發展過程;並探討師大附幼成立以來園所制度、課程的演變及發展;及影響師大附幼發展的因素。 本研究透過資料蒐集、文件分析及訪談的方式,來探討師大附幼之發展歷程。師大附幼於1980年合併至今歷經許多的「變」與「不變」:在教學上,從啓發式教 學、萌姿式教學到方案教學;在行政上有行政人員編制之異動調整、園長的異動;儘管有著許多的改變,但廿多年來師大附幼班級數與幼兒的人數未有太大的差異; 空間雖因有不同的規劃而有所調整,但硬體上並無太大改變。影響師大附幼發展的因素,包含:大環境(台灣經濟的轉型、社會型態的變遷)、教育政策制度(幼兒 教育相關法規、幼兒教育受重視)、師大附幼的定位、老師的態度與園長的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