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

本系成立於民國42年8月,原系名為「家政系」,民國55年改名為「家政教育學系」,以培育國中、高中家政教師師資為主要目標,數十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家政師資。隨後又於民國71年成立碩士班,85年成立博士班。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的趨勢造成師資需求減少,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家庭內部與外部產生不同的變化與需求,本系在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課程以人類發展生命歷程(life course)觀點為基礎加以規劃,並於民國91年更名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本系更名之後,更積極規劃培育學生學養專長,因此又歷經數次變革,包括分組招生、成立一系多所、大學部有兩組更名、裁撤碩士班中的一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授予理學學士/理學碩士等變遷歷程,詳如附表。

在100學年度,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皆分為三組,分別為家庭生活教育組、幼兒發展與教育組、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本系各專業領域正積極致力朝「教學」、「傳播與推廣」、「研究與管理」三個方向培育人才,以回應社會變遷之迫切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

本系100學年度第1學期專任教師共21位,包括教授7位,副教授11位,助理教授2位,以及講師1位,另有兼任教師7位。若以分組計算,且將專長跨組之教師每組以0.5計,則「家庭生活教育組7.5人」、「幼兒發展與教育7.5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6人」,所有教師均學有專精。本系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畢業生在全國各地的教育崗位及相關產業佔有一席之地,系友在大專院校及中等學校擔任教職者人數眾多,許多人還擔任行政主管,表現出色,其服務精神、態度頗獲各界好評。本系在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生人數:大學部學生421人、碩士班學生86人、博士班64人、幼兒教育夜碩專班:12人;當量生師比為38.23、研究生生師比為19.1。

News

更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23080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家庭政策與家庭意識形態之關係-以美國兩黨家庭政策演進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21-12-??) 陳志偉; 黃迺毓; Chih-Wei Chen, Nei-Yuh Huang
    近年來,家庭研究學者發現,家庭意識形態已經受到家庭政策的影響;而家庭型態的多元,也正考驗著家庭政策制定是否能反應當代家庭的需要。本研究從近 40 年來,美國「家庭救助津貼」、「所得稅抵免及退稅」、「托育」、「家庭照顧假」等 4 大攸關家庭的政策,探討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各自堅持的家庭意識形態,對其家庭政策制定的影響;以及不同家庭政策如何影響美國民眾對於「家庭」此一意識形態。並從家庭政策的目標與定位、「傳統型家庭」與「就業型家庭」的政策意識形態、托育究竟可否視為一項工作、家庭意識形態的演進等四個角度,探討「家庭政策」與「家庭意識形態」的關係。最後從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建議家庭政策應更多融入家庭教育,回歸家庭教育「教育」、「預防」的本質,及以本土家庭研究影響政策制定的目標,重新從「人」與「關係」為視角,讓家庭教育減少家庭政策的成本,才是不同家庭意識形態的演進中,不變的政策核心。
  • Item
    臺灣家庭教育人員專業實踐之研究
    (2013) 謝銀沙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家庭教育人員如何在工作中實踐專業,研究者以半結構之深度訪談,經由七位受訪者之敘說,進行文本資料的收集、分析與解釋,分析策略採取主題分析方法,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家庭教育人員的價值取向最強調家人關係。 二、家庭教育人員在實務工作中實踐其角色與使命。 三、專業實踐的特色是理論支持、預防取向、多元觀點和協同合作。 四、家庭教育人員在知識的基礎上產生創新的思維與作法。 五、養成教育、工作職場、證照制度會影響家庭教育人員實踐的空間。 六、專業實踐的困難與問題會導致家庭教育人員身心耗竭。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提供未來家庭教育實務及研究之參考。
  • Item
    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
    (2012) 陳雅婷; Chen,Ya-Ting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青少年對家庭教育的學習需求,以作為學校實施家庭教育之參考。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臺中市及高雄市之國中、高中的日間部在學青少年,以問卷調查方式,透過方便取樣得有效問卷666份。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及「青少年家庭教育需求量表」;其中青少年家庭教育之內涵包含「社會中的個人與家庭」、「家庭動力」、「生命歷程中的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親職教育與指導」、「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和「倫理與道德」等九個構面。所得資料以SPSS 19.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對家庭教育整體具有學習需求,且高中生之學習需求高於國中生。 二、青少年對家庭教育之重要程度看法顯著高於想學程度,且兩者為正相關。 三、國中生很想學習之議題面向為「人際關係」,想學人數超過90% 之學習議題為「友誼的建立、維持與結束」;想學程度最低之面向為「社會中的個人與家庭」,想學人數低於50% 之學習議題為「宗教和信仰對家庭的影響」、「家庭的規則、傳統、歷史與節慶」。 四、高中生很想學習之議題面向為「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生命歷程中的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與「家庭動力」,想學人數超過90% 之學習議題為「家人情感的經營與表達」、「處理家庭內部的變化與壓力」、「人際溝通」、「友誼的建立、維持與結束」以及「建立自己與他人的自尊與自信」;想學程度最低之面向為「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想學人數低於50% 之學習議題為「宗教和信仰對家庭的影響」。 五、不同就學區域、性別或家庭背景之青少年,對家庭教育部分學習議題之學習需求有差異。 依據上述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予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 Item
    青少年家庭生活教育課程對教會青少年親子關係之影響—以「編織幸福家」課程為例
    (2019) 陳怡葦; Chen, Yi-Wei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教會實施青少年家庭教育課程對增進教會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影響,探討課程實際應用情形,並提供修正,以及從參與課程之學員、協同合作者,以及家長之回應中探討課程的成效,並了解家庭教育課程在教會實施的機會與挑戰。本研究使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發系黃迺毓教授帶領研發、由教育部出版之青少年家庭教育課程「編織幸福家課程」作為研究工具,帶領教會青少年進行為期六週之課程,研究者使用課堂觀察、學習單、課程中及課程結束五個月後之訪談等質性資料進行分析,得到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 青少年家庭教育課程對青少年勾勒家庭藍圖、理解父母的愛、關心父母的需要、與父母溝通、解決衝突等層面的知能及技能有實際幫助,並於課程後五個月持續有影響力。青少年能帶動親子關係的改變,在關係中產生正向循環,家庭親子衝突較大者,關係上的改善尤其明顯。 二、 青少年家庭教育課程在教會中應用的可行性:教會擁有成熟的社會支持系統、重視家庭的信仰價值觀、加上教會所接觸之青少年、家長、主日學老師等群體對青少年家庭教育課程有強烈需求。教會為一適合推動家庭教育的地方,課程的應用與發展性高。 三、 青少年家庭教育課程在教會實施面臨的挑戰:青少年的信仰背景、家庭情形、個人特殊情況會影響老師分享的課程內容,上課環境、班級秩序,及家長未有相應對的知能和技巧,都會影響到學生吸收程度及應用所學的樣貌。
  • Item
    國小種子教師在學校推動家庭教育課程之經驗研究
    (2016) 邱筠芝; Chiu, Yun-Chih
    本研究旨在探究參與青少年幸福家庭課程種子教師在學校推動家庭教育之經驗,以深度訪談法訪談六位參與培訓之新北市國小教師,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探討種子教師在培訓前、後在學校推動家庭教育的歷程變化。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青少年幸福家庭教育課程培訓前,種子教師以自身家庭的經驗、學經歷及實務工作上的背景經驗,來建構自己在學校推動家庭教育的能力;種子教師多依賴自己的摸索和對家庭教育的認定,於學校進行家庭教育的推動,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家庭教育增能管道的不足,也讓種子教師難以強化自身的家庭教育知能。 二、在青少年幸福家庭教育課程培訓後,種子教師因著對家庭教育專業成長的需求感,態度從消極到積極;家庭教育課程技能的習得,讓種子教師有身體力行的和反思的機會;除了來自學生課程中的持續回饋鼓勵,種子教師再次肯定同儕與行政組織的支持,雁行的力量勝於單飛;藉由提升了自己家庭教育知能的專業,體會到家庭教育的價值,種子教師更願意化被動為主動,持續、完整有系統在學校推動家庭教育,賦予未來學校推動家庭教育更多的期待和可能性。
  • Item
    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推動青少年家庭教育經驗之探究
    (2017) 林筱帆; Lin, Hsiao-F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之動機、學習歷程,並在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後,實際推動親職教育上的有效改變與運用之經驗,採用質性研究深入訪談,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於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的種子師資中,選取五位研究對象,主要結論: 一、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之動機,為面對家長的挑戰及提升專業知能。 二、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訓練的學習歷程,從個人反思的引發、家庭互動的改變,到實施情境的模擬,包含認知、技能與態度三個面向之轉變。 三、家庭生活教育推動歷程,強調「學習」與「運用」相輔相成的重要性,有助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預估實施親職教育之情境。 四、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推動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案之策略,是根據其在地發展可掌握該區資源,運用策略之三有結合現有資源、連結其他單位及深耕在地種子。 五、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將所學發展出符合在地的實施方式,並透過克服所處地區、單位及現況資源差異的挑戰,主動尋找解決方案,在學習、運用歷程中,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受訪者獲得自信、成就感及價值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參與在職訓練者、提供在職訓練者及學術研究者三方向,提出建議,提供未來給家庭教育實務工作者及相關單位之參考。
  • Item
    澳洲與新加坡的家庭政策發展與家庭教育策略─經驗與啟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3-12-??) 吳明玨; 張雅淳; 黃迺毓; Ming-Chieh Wu; Ya-Chun Chang; Nei-Yuh Huang
    本研究旨在了解澳洲與新加坡家庭政策發展與家庭教育策略的經驗,以供臺灣推動家庭教育政策之參考。主要內容包括:1澳洲與新加坡家庭政策的現況與發展;2.澳洲與新加坡家庭政策的特色;3.兩國經驗對臺灣家庭教育政策的啟示有四點:(1)臺灣需要制定以家庭為目標對象的家庭政策;(2)以專責機關整合家庭服務與教育工作;(3)注重家庭研究作為政策過程的基礎;(4)強調及早介入的預防教育策略;(5)善用資訊科技提供全方位家庭服務與教育資訊。
  • Item
    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展望-知識體系之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3-05-01) 林如萍
    中國社會以家庭制度為核心,而「家庭教育」傳統指陳的是:家庭中父母、長輩對子女、晚輩的教育,包括:灑掃應對進退、孝親事長等生活常規及世代倫理。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的結構與功能均有所改變,家庭與社會所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使得人們進一步正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家庭教育的觀念亦隨之改變。近年來隨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受到重視,相關領域之學者亦有許多探討,美國國家家人關係協會(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簡稱NCFR)所建構之「家庭生活教育」(Family Life Education)概念架構相繼被提出討論,在推動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際,參酌其他國家之發展經驗確實有所助益,然而深究美國推動家庭生活教育之經驗,可以瞭解文化、國情與家庭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家庭生活教育之推動亦應有本土之思考,方能於借鏡西方經驗之同時,服膺民情與需要。本文旨在探討我國家庭教育之歷史沿革,繼之針對美國NCFR提出之家庭生活教育加以分析,探討其對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啓發,並提出建構家庭教育知識體系之展望。
  • Item
    澳洲與新加坡的家庭政策發展與家庭教育策略─經驗與啟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3-12-??) 吳明玨; 張雅淳; 黃迺毓; Ming-Chieh Wu; Ya-Chun Chang; Nei-Yuh Huang
    本研究旨在了解澳洲與新加坡家庭政策發展與家庭教育策略的經驗,以供臺灣推動家庭教育政策之參考。主要內容包括:1澳洲與新加坡家庭政策的現況與發展;2.澳洲與新加坡家庭政策的特色;3.兩國經驗對臺灣家庭教育政策的啟示有四點:(1)臺灣需要制定以家庭為目標對象的家庭政策;(2)以專責機關整合家庭服務與教育工作;(3)注重家庭研究作為政策過程的基礎;(4)強調及早介入的預防教育策略;(5)善用資訊科技提供全方位家庭服務與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