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營養科學學(碩)士學位學程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0415

一、學程介紹

本學位學程之母系為源自於本校於民國42年所創立「家政系」更名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母系於民國93年獲教育部通過學籍分組並成立營養與餐飲組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99年更名為營養科學與教育組,改授予理學士,並於民國107年8月正式獨立為「營養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及「營養科學碩士學位學程」,為國立大學中唯一培育營養師的學術及研究系(所)單位。在母系期間,多年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出無數優秀的營養師及專業人才。本學位學程之課程規劃乃以因應國民營養工作之需求、落實教育部師範校院轉型政策、符合未來社會保健生技相關服務產業之人才需求,並拓展學生生涯發展範圍及就業機會為宗旨。

本學位學程目前之專任教師共計7位,包括5位教授、2位副教授(含一位特聘教授級),另聘請多位臨床醫師、營養師及食品相關產業師資共同授課與專業教學。

二、發展方向
(一)學士學位學程
  1. 培育營養師。
  2. 培育營養科學研究人才。
(二)碩士學位學程
  1. 培育進階營養科學研發人才。
  2. 培育進階營養實務人才。
三、就業市場與畢業生就業進路

醫院臨床營養師、公衛營養師、國小營養師、公職營養師、孕產乳婦女營養師、團膳營養師、長照營養師、運動營養諮詢師、餐飲營養諮詢師、商務營養顧問、保健食品顧問、食品技師、產品經理人等。主要工作場域包括醫院、學校、食品產業、醫療產業、健身機構、團膳公司、生技公司、減肥瘦身中心、坐月子中心、大型健檢中心、壽險業、藥廠等,均亟需具有高階專業之營養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膳食中之營養素攝取與高度糖化終產物暴露量對女性經痛之橫斷性研究
    (2020) 戴曉恩; Tai, Hsiao-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日常飲食中之營養素攝取及高度糖化終產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暴露量與經痛之相關性。實驗招募年齡介於19‒33歲之健康生育期女性104位,由專責營養師針對受試者進行體位測量、飲食紀錄、疼痛問卷、月經週期紀錄表及經期生理不適量表之紀錄,並根據經痛程度將受試者分為控制組 (n = 11)輕度經痛組 (n = 42)與中重度經痛 (n = 51)三組,利用三天飲食紀錄評估受試者膳食中之營養素攝取及AGEs暴露量,並搭配非侵入式AGE reader量測皮膚中之AGEs累積。單因子多變項檢定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膳食AGEs暴露量或皮膚AGEs累積量與其經痛程度並無顯著差異 (p > 0.05)。相關性及多元迴歸分析發現,控制了年齡、身高、體重及BMI,中重度經痛受試者之膳食纖維攝取量與經痛程度則呈顯著負相關 (p = 0.049 ),顯示攝取較多膳食纖維之飲食型態可能具有減緩經痛之潛力。本研究受試者侷限於19−33歲間之年輕女性,體內基礎代謝與AGEs累積較年長之女性不同,未來仍須招募不同年齡層之受試者作進一步之分析與驗證。研究結果顯示104名受試者中,中重度經痛者約佔半數,但其營養素攝取、膳食及皮膚高度糖化終產物值與控制組及輕微經痛組相比並無顯著差異。於相關性及多元迴歸分析中發現控制年齡、身高、體重及BMI後,中重度經痛受試者膳食纖維攝取量與經痛程度呈顯著負相關,但全體受試者中並無此現象。本研究雖發現經痛程度與膳食纖維攝取量的關係,但並無發現膳食高度糖化終產物攝取量及皮膚高度糖化終產物吸光值與經痛的相關性,然而因本研究規模較小,研究結果尚須大型人體試驗進行驗證及確認。
  • Item
    探討臺灣成年男女性飲食型態與體圍之相關性
    (2020) 鄭政宏; Cheng, Cheng-Hung
    近年來,體圍相關研究持續被探究與討論,而本土相關文獻尚有不足之處,因此本研究發展本土成年人體圍評估方法及評估不同性別的飲食型態。飲食型態並非固定的形式,其可能伴隨食物可獲性、社經地位、喜好程度與個人習慣等因素而改變,目前本土研究所欠缺飲食型態之相關數據,包括:適當的飲食評估方式、飲食挑選原則、餐次分布性、營養密度等資料分析。綜合以上因素,本研究目的為針對本土研究尚未探討的部分,欲分析臺灣不同性別成年人體圍與飲食型態之相關性。 本研究受試者共有145名 (男性71名;女性74名),以問卷蒐集基本資料與體圍資訊,並利用24小時飲食回憶法 (24-hour dietary recall, 24HDR) 以及本研究室自行研發以食材為主飲食頻率問卷 (food and ingredients-based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IFFQ) 蒐集飲食資料,之後運用獨立樣本T檢定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與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Pearson Correlation) 分別進行性別間飲食差異性分析與體圍及飲食型態相關性分析。 研究結果指出FIFFQ相較於24HDR並不適合用來作為定量研究的資料蒐集工具,因此本研究皆以24HDR之結果作進一步探討。本研究發現受試者在24HDR三大營養素的百分比為碳水化合物 (男性:49.3%;女性:48.6%)、蛋白質 (男性:15.6%;女性:15.7%) 與脂質 (男性:35.1%;女性:35.7%)。而每公斤體重之受試者攝取熱量平均為32.5 kcal/kg (男性:32.2 kcal/kg;女性:32.8 kcal/kg)、碳水化合物為4.0 g/kg (男性:4.0 g/kg;女性:4.0 g/kg)、蛋白質為1.2 g/kg (男性:1.2 g/kg;女性:1.3 g/kg) 以及脂質1.3 g/kg (男性:1.3 g/kg;女性:1.3 g/kg)。除此之外,24HDR之各食物類別,男性攝取量在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與肉類及其製品顯著大於女性攝取量 (p< 0.05)。 綜合以上結果,推論臺灣成年男性體圍中臂圍 (r = 0.308, p = 0.009,平均為30.2 cm)、腰圍 (r = 0.260, p = 0.029, 平均為88.4 cm) 以及小腿圍 (r = 0.309, p = 0.009, 平均為37.4 cm) 可能與蛋白質每日攝取量 (平均為86.64 g/day) 呈正相關;而臺灣成年女性中臂圍平均值為27.3 cm,可能與膳食纖維 (r = -0.277, p = 0.017, 平均為14.23 g/day) 以及葉酸 (r = -0.314, p = 0.007, 平均為304.04 g/day) 每日攝取量呈負相關。除此之外,藉由飲食挑選原則之結果,得知受試者挑選原則前三名為「習慣」、「便利性」以及「營養均衡」,藉此認為不單要加強國人對於營養知識的教育,也要針對支持性環境做加強,如同前述,飲食型態可能受食物可獲性、社經地位、喜好程度與個人習慣等因素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