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校)於民國四十四年成立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圖書資訊學相關科系。為培育知識經濟社會所需之高階圖書資訊服務人才,本校於民國九十一年成立圖書資訊學之獨立研究所(本所),隸屬本校教育學院,招收一般碩士生。

為提供在職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之進修管道,本所於民國九十四年續接社會教育學系(社教系)之「圖書資訊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暑期班)」,以培育具備資訊科技知能之圖書資訊服務人才。

為進一步推動跨領域合作,本所於民國九十五年與本校美術系、歷史系、國文系及產業界專家等共同籌設「數位內容與創新應用學分學程」,以培育兼具數位內容創作與加值應用之人才。因應圖書資訊學研究之變遷與知識服務產業之發展趨勢,本所於民國九十七年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招收第一屆博士生,以培育兼具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能力之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網路健康謠言之內容分析研究
    (2014) 羅文伶; Lo, Wen-Ling
    健康與保健向來是多數人相當關心的議題。由國內外之相關調查報告可知,消費者健康資訊已成為近年來資訊界的重要趨勢;同時,網路也已成為民眾獲取健康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守門機制的缺乏,導致各式各樣的資訊包括未經查證或缺乏證據之健康資訊、謠言亦充斥於網路中。這些資訊不僅會造成個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社會恐慌。本研究以健康謠言為例,探討其特徵、各主題健康謠言之內容型態及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謠言之差異為何。 為探討已查證之健康謠言內容特徵,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本研究分析資料為「網路追追追」網站,由於本研究著重於健康謠言之分析,故將研究範圍限縮於「已查」謠言之下的「醫藥」及「健康」分類標簽之謠言。剔除內容與標籤不符、謠言內容已無法取得以及重複標籤者,共計有295筆謠言。 研究發現,健康謠言常見之主題為保健與預防資訊。在指涉目標的部分,描述對象以「某一特定行為」及「某種食品/用品」對健康可能的影響為最多數,同時大部分健康謠言不會描述精確地發生日期及地點。為了增加訊息說服力,最為常見之證據為「專業說法」及「親身體驗」。健康謠言主要的目的、訴為「注意/警惕」以及「分享新知」。其中3成採用第一人稱描述謠言事件之描述,顯示發訊者傾向描述自身經驗來引起收訊者的共鳴、同感。半數的健康謠言之託稱來源為親友、醫生的說法,以及本人的經驗。謠言事件最常採用「敘事型」、「新聞報導」的方式進行敘述,對收訊者而言較親切且容易閱讀。不論何種主題之健康謠言,在內容特性及表現方式上,呈現出來的型態接近所有樣本之形態。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錯誤訊息,兩者無論在內容特性或是表現方式所呈現出來的型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針對一般使用者,對於接收到的健康資訊應多運用批判性思考評估資訊內容。同時應增加自身的資訊素養、健康素養,對於無法完全了解的健康資訊,也能夠知道運用何種管道、資訊加以查證;若有健康相關的疑問應先詢問專家、醫師,避免因為誤信偏方、民間療法,對自身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針對各地的衛生所、醫院的衛教單位等相關機構單位,可與公共圖書館合作,定期舉辦健康素養、健康資訊品質評估之講座、課程,讓使用者不僅可以取得健康資訊,更能夠自行進行健康資訊品質的初步評估。而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向相關單位索取適合的衛教資料並加以呈列,讓更多讀者可以取閱,擴大衛教宣導的對象及範圍。最後,相關單位、機構應積極扮演闢謠的角色,定期的將網路上流傳的健康謠言進行查證與說明;在進行闢謠時,客觀中立者的闢謠對於澄清謠言有相當的效果。與健康資訊雖沒有直接相關,也不屬於健康、醫學專業單位之圖書館,則相對適合扮演「客觀中立的闢謠者」此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