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校)於民國四十四年成立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圖書資訊學相關科系。為培育知識經濟社會所需之高階圖書資訊服務人才,本校於民國九十一年成立圖書資訊學之獨立研究所(本所),隸屬本校教育學院,招收一般碩士生。

為提供在職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之進修管道,本所於民國九十四年續接社會教育學系(社教系)之「圖書資訊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暑期班)」,以培育具備資訊科技知能之圖書資訊服務人才。

為進一步推動跨領域合作,本所於民國九十五年與本校美術系、歷史系、國文系及產業界專家等共同籌設「數位內容與創新應用學分學程」,以培育兼具數位內容創作與加值應用之人才。因應圖書資訊學研究之變遷與知識服務產業之發展趨勢,本所於民國九十七年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招收第一屆博士生,以培育兼具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能力之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53
  • Item
    人文學研究者對專業網路社群認知之研究
    (2009) 葉佩瑛
    網路社群因具有整合資訊的特性,因此近幾年來已廣泛應用在各種領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人文學研究者對網路社群的需求與使用經驗,進而對納西手稿網路社群雛形提供功能上的建議,以了解受訪者對專業網路社群之認知。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訪談法,以文獻探討所得之網路社群概念設計訪談大綱,以十位大專教師與十位大專院校學生為受訪對象,透過訪談過程了解二十位受訪者對網路社群之使用經驗,並對以納西手稿為主題建置之專業社群提供應用在研究或教學時的功能需求,最後研究者將對受訪結果進行分析與比較。 本研究發現,受訪教師使用網路社群類型以知識分享平台為主,如維基百科,受訪學生參與的社群類型則較為多元;受訪教師以了解學術資訊為使用社群的主要動機,學生則是為解決生活上的疑問;此外,教師主要透過檢索得知網路社群,學生則以同儕推薦為主;受訪者在社群中均以瀏覽資訊為目的,較少參與互動;與社群無關的意識形態問題及使用外文是受訪者參與社群時的困擾。對於研究者建立的納西研究社群雛形功能建議部份,受訪者不贊成在社群中有推舉專家的機制,對於網路社群提供即時通訊功能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此外他們認為若網路社群提供共同編輯功能,社群管理者的角色相形重要,他們也排斥過多的成員聯繫功能。 最後本研究根據受訪者對專業網路社群的需求提出以下建議:專業網路社群需有社群管理者,主要工作是將成員所提供的學術資訊進行認證與標示,並要求成員提供參考資料,以維護社群資訊的權威性;根據社群主題提供與成員學術相關的資訊,以滿足學術研究之需求。
  • Item
    圖書館異質資源整合檢索系統之使用者介面評估研究
    (2009) 吳樹華; Wu Shu-Hua
    近年來圖書館之電子資源館藏快速成長,面對龐大多元的電子資源,使用者在搜尋時,常不知如何選擇合適的資料庫,且對每種資料庫的內容與使用不夠熟悉,因此搜尋時常感無所適從。近來不少圖書館引進異質資源整合檢索系統(簡稱Metasearch),即是希望便利使用者透過單一檢索介面,達到一次查全的目的。 這類系統發展至今,相關研究多偏重於技術應用探討,對於系統之使用性與使用者實際使用情形欠缺瞭解。因此希望以使用者角度,瞭解使用者對Metasearch的認知情況與系統使用性。本研究以目前臺灣地區最多大學圖書館採用的MuseSearch為研究平台。邀請學界與產業界熟悉Metasearch的介面設計專家、學者與不同學科背景之研究生為對象。研究設計分兩階段。首先收集介面設計原則之相關文獻,歸納重要的設計元素。再由專家學者評估各項介面設計原則應用於Metasearch 之適用性與重要性,以產生適當的Metasearch介面評估準則。第二階段藉由一般受試者根據個人研究需求自訂檢索任務,共進行兩次測試,避免受試者因不熟悉系統介面影響評估結果。本研究使用電腦螢幕錄製軟體記錄受試者之檢索歷程與放聲思考內容,輔以觀察法,蒐集使用情況。最後綜合檢索歷程分析結果、介面評估問卷與訪談內容,分析Metasearch之使用性。 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普遍認同Metasearch一次查全的便利性。但對於介面設計與檢索功能,滿意度較低,整體而言使用效率與效益尚未彰顯。根據專家受試者與一般受試者對於Metasearch之評估結果,介面評估專家、資訊檢索專家與一般受試者之認知較為一致。僅對系統資訊之表達方式是否簡單明確,彼此認知差異較大。系統管理者與一般受試者對於介面之簡單明確、功能彈性、操作自由度、資訊易視性、系統整體使用性之認知差異較大。主要原因來自一般受試者重視檢索結果的排序與組織,希望系統自動集中重複的結果,呈現相關排序並給予適當的群集分類,以便利篩選與判斷。而系統管理者考量系統需要足夠的時間,檢索數量龐大的異質資源。為縮短使用者等待時間,檢索結果依照資料取回順序呈現。兩者考量的層面不同,造成受試者滿意度不佳。這方面,雖有某些系統進行改善,但使用者等待檢索結果出現的時間相對加長,檢索範圍亦有限制。整體而言,Metasearch之使用性仍有改善空間,技術瓶頸有待突破,若能即時整合檢索結果,並提供適當的呈現方式,將有助於Metasearch之接受度。
  • Item
    線上音樂使用者之需求與行為研究
    (2007) 翁雯郁; Wen-Yu Weng
    本研究旨在了解線上音樂服務使用者之需求與行為。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編製「線上音樂服務使用者之需求與行為」之調查問卷,研究對象為「曾經使用過」或「正在使用」線上音樂服務的使用者,利用網路問卷為管道,取得有效問卷數761份。研究結論如下: 一、受試者對合法且免費的線上音樂服務之使用意願非常高,而影響其不使用線上音樂服務的主要原因是「覺得收費太高」。最受本研究受試者重視的線上音樂服務因素是「連線速度與穩定度」,最不受重視的因素是「社群討論」。比較使用者與潛力使用者對各項因素的重視差異,發現使用者較潛力使用者更重視以下因素:「音樂播放品質」、「音樂歌曲數量」、「音樂類型」、「播放平台易用性與穩定度」、「播放平台介面設計美觀」、「連線速度與穩定度」及「付款方式」。 二、受試者的使用動機是音樂資訊因素、便利因素、心理因素、價格因素、合法因素;主要使用時間為:使用電腦時、打發時間時、休閒閱讀時、轉換心情時;主要地點是家裡。 三、受試者的資訊需求最主要是「歌詞」與「歌手資料、動態或新聞報導」;音樂使用權限的要求為「可離線聽歌」及「可傳輸至行動音樂設備帶著聽」;受試者重視音樂品質;可接受的付費方式為「月費制與單曲付費下載並行制」及「月費制」。引發受試者音樂需求的媒體或場合主要是:大眾媒體、網路、演唱會與商店;「同儕團體」是引發受試者資訊需求與諮詢的主要對象;「歌手/團體名稱」、「歌曲名稱」或「專輯名稱」同時是主要的搜尋與瀏覽音樂較常使用之工具。 四、受試者每次的平均使用時間為1小時;主要的數位音樂收聽裝置為電腦、MP3 隨身聽;管理數位化歌曲檔案的方法主要是「移至其他檔案夾作備份」;線上音樂服務的主要使用項目為「聽歌」與「參與相關音樂活動」;受試者很少參與線上音樂社群討論;偶爾會與他人分享音樂心得;偶爾向他人推薦喜愛的歌手或歌曲。
  • Item
    高中生使用Blog行為之研究-以宜蘭高商為例
    (2008) 鄭勝雄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學生的Blog使用行為。主要目的包括:一、瞭解高中學生使用Blog之行為。二、分析並比較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科別,和學業成績在Blog使用行為上有無差異。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兩種研究方法。其中問卷調查法所採用之研究工具為自編之「Blog使用者行為之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宜蘭市宜蘭高商的一至三年級學生。抽樣人數共1764人,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529份。調查所得之資料以百分比次數分配與卡方考驗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Blog使用者:在性別上以女性居多,年級上則多集中在三年級,「資料處理科」的學生較多為Blog使用者,學業成績大多為中等,網際網路使用的年資平均為5.8年,平均每日上網時間為2.24小時;平均每天使用 Blog 時間則為1.13小時,接近每日上網時間的一半。有七成的受測者已有 Blog 使用經驗,其中,具使用經驗者,也有接近七成五的使用者曾製作過個人Blog。使用者多半是由我的最愛或書籤來連結至Blog;在使用主題上的選擇較為分散、多元,以「校園生活」為最多;瀏覽類型多偏向和使用者有所熟識者的 Blog。主要使用原因多為「抒發情感」,「瀏覽」是使用者最常使用的方式。所使用的功能,多以版面修改功能為主。四成三以上的人都是認為Blog的影響為「普通」,且認為在「人際互動」上能帶來正面影響。使用者使用Blog的頻率上,明顯略短,平均每週使用 6 次以下者將近七成五。 Blog 的使用原因,較會因為使用者背景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不同背景之使用者,在使用頻率上則是相似,並無顯著差異。容易造成 Blog 使用差異的使用者背景因素,依計數高低依序為:性別、科別和學業成績、年級。顯示男女性別的不同,是造成最多使用差異的因素。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使用Blog的行為上,則沒有太大不同。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後續研究參考方向,提出使用者應善用具回饋機制的「推薦網站」功能來找到優質的Blog內容、教師與學生可活用Blog於不同領域,以及研究對象可持續關注並擴展至其他教育層級等三方面的建議。
  • Item
    高中英語科教學網站之理想要素研究
    (2008) 黃瑜焯; Huang, Yu-cho
    本研究探索國內高中英語科教學網站之理想要素,採質性研究方式,利用觀察訪談法蒐集研究資料。研究第一階段,使用網站觀察法,分析國內外英語科教學網站之教學設計,包括網站之內容、數位學習檔案類型之使用以及教學活動,提出國內外英語科教學網站之特色與差異。研究第二階段,使用訪談大綱進行觀察訪談法,訪談國內八位使用教學網站輔助教學的高中英語科教師,探討理想英語科教學網站之構成要素。 本研究經由訪談語料分析,歸納出理想英語教學網站的構成要素,分別是1.內容豐富,2.具有互動性設計,3.易使用性,4.連結容易,5.具有視覺化設計,6.資料正確性,7.提供延伸資源,8.提供討論交流空間,以及9.提供後台管理功能九個要素。而後台管理功能包括教師的教材管理,與學生的資料管理,讓教師能輕鬆地分享、修改與整合教材,同時也能方便地管理學生發表的意見、作業與測驗等紀錄。 本研究希冀在教學層面上,可供國內英語科教師在使用與設計英語科教學網站時,進一步瞭解理想英語科教學網站模式與構成要素為何,或作為教師參考用的教學網站模組,以及在圖書館應用層面上,作為圖書館為師生整理優質的英語科教學網站時,能有參考的網站評估基準,以建立英語科教學網站的篩選原則。
  • Item
    數位教材之教學呈現與個人學習風格對軟體操作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 以Producer 軟體操作教學為例
    (2007) 李宗曄
    數位學習與適性化學習是新時代的學習趨勢,學習基本軟體工具為跨入數位學習的基本門檻,教材透過不同的教學呈現可以達到適性化學習的目的。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學習軟體操作過程中,不同學習風格與不同教學呈現之數位教材,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是否有所影響。本研究以Felder-Silverman Learning Style Model分類學習風格,採準實驗研究法進行教學實驗,設計傳統圖文式、示範影片式、與導入平行教學理論(PI theory)的雙欄示範影片式,利用三組不同教學呈現來處理「Producer軟體操作教學」教材單元,並以63位大學部非資訊學門學生為測試對象,採隨機分組進行短時間的自學課程,並於學習後進行評量測驗。研究結果經統計分析後,主要發現包括:(1)不同教學呈現對於學習成效有影響:學習者使用雙欄示範影片式的數位教材之學習成效較使用傳統圖文的數位教材為高;(2)不同學習風格對於學習成效有影響:「活躍思考均衡型」學習者較「偏活躍型」的學習者,在利用數位教材學習軟體操作上有較高的學習成效;而「偏感悟型」學習者較「偏直覺型」的學習者在利用數位教材學習軟體操作上有較高的學習成效;(3)不同教學呈現與不同學習風格之交互作用,對於滿意度與喜好度有顯著差異。根據以上結果,建議未來製作軟體操作教學教材可以利用雙欄方式呈現,並應考慮學習風格與適性化教學。
  • Item
    應用Topic Map及Google Search API 建構個人化九年一貫教學資源之研究
    (2008) 侯偉富
    本研究以主題地圖(Topic Maps)及Google API技術,結合知識本體(ontology)、語意網(semantic web)及「數位教學資源交換規格」,設計並實作九年一貫教學資源管理雛型系統,期使教師能夠透過雛型系統達成建構個人化九年一貫教學資源之目標,讓教學資源的管理及檢索能更具成效,以滿足教師對於教學應用及知識管理的需求。 據此,本研究進行採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及系統分析,研究流程首先歸納整理相關研究及技術,接著針對教師進行訪談了解使用需求,再根據使用需求以UML進行系統分析,按照系統分析結果,運用ASP.NET及資料庫實作九年一貫教學資源管理雛型系統,最後訪談使用雛型系統教師作為系統評估,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檢索教學資源是為補充課本不足的地方、取得多元的教學資源及獲取與教學相關的最新資訊。檢索介面可以「年級」和「教學資源類別」作為篩選條件。檢索結果應包含「標題」、「描述」、「位置」、「作者」、「更新日期」及「著作權」欄位。 二、教師希望有個人化、整合性的教學資源管理系統。 三、教師常用的教學資源類型為「素材」及「網頁」,其次是「測驗題」;檔案格式有doc、ppt、pdf、swf、html、mid、jpg、gif、flv、mp3。 四、基於教師之需求,本研究發展以主題地圖建構九年一貫知識本體之方法、教學資源管理機制、將教學資源轉為標準的XML語法,並結合Google API,發展整合式九年一貫教學資源檢索服務。做後並進行使用者評估,經評估,教師認為此系統有助於教師知識管理與分享。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五點建議作為爾後繼續研究之參考,包括: 一、發展以學科領域為導向之主題式分類目錄。 二、建立數位版權管理機制。 三、結合演算法提昇知識本體建構效率。 四、擴大知識本體建置範圍。 五、改善雛型系統使用者介面。
  • Item
    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圖書館支援地方文化發展之研究
    (2008) 林戊己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地方文化發展以及技專校院圖書館支援地方文化發展的研究,以私立高美醫專為例,採用訪談法,訪談美濃地區具有決策影響力者、地方社團負責人、當地居民代表、地方產業業者代表、專家學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期能為技專校院圖書館支援地方文化發展提供具體意見。 基於研究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歸納出下列四項研究目的: 一.探討高美醫專圖書館支援美濃客家文化產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 二.探討高美醫專圖書館支援美濃客家文化產業所提供的服務內涵。 三.探討高美醫專圖書館支援美濃客家文化產業之資源整合模式。 四.探討高美醫專圖書館支援美濃客家文化產業之可能行活動方案。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與實際訪談,綜合歸納呈下列研究結論: 一、高美醫專圖書館角色功能 (一)需求與互動是文化轉型的原動力。 (二)高美醫專新時期學校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及圖書館在社區化發展中社會教育的定位。 二、高美醫專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內涵 (一)探討美濃客家文化的價值。 (二)探討轉型路徑,推進美濃客家文化轉型。 (三)特色服務的原則。 三、高美醫專圖書館資源整合 (一)校地共建,資源分享。 (二)專業窗口和定向服務相結合。 (三)諮詢與送書、技術相結合。 (四)培訓與輔導相結合。 四、高美圖書館活動方案的規劃與設計 (一)要重視不同年齡、對象及組合之各樣需求,整合社區力量,心中是否有腹案規劃活動方案,期能發揮教育的效果。 (二)要宣導閱讀客家文化圖書,認識客家文化活動,你會如何組織讀書活動,以激發廣大群眾的讀書熱情。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以供參考: 一、在地方文化發展政策方面 客家文化作為美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美濃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旅遊經濟的發展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要努力發掘客家文化的特點和優勢,讓美濃客家文化在經濟區建設服務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在地方文化產業方面 本研究希望爾後能繼續結合美濃客家文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的結合。 三、在技專校院圖書館營運模式方面 本研究建議,私立技專校院圖書館未來應積極建構與社區文化產業接軌之平台,期望在困境中開創新紀元。
  • Item
    一位中學理化教師數位教材製作知識分享之研究-----標竿教師之個案研究
    (2009) 王瑞貞; Wang Juei-Chen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中學理化標竿教師從事數位教學時,其專業知識內涵與標竿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同時試圖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由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與人群關係,進而找出影響與促進標竿教師進行知識分享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蒐集資料歷時五個月,蒐集個案資料由個案青少年、接受師資訓練、成為正式教師以及到目前任教近十七年的個人教學相關紀錄,由研究者做初步的內容分析,再與三位自然科資深教師做進階的概念編碼,同時請個案擔任核對人員,最後由研究者整理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成功的由個案中找出:(一)標竿教師製作數位教材意願的內外在動機;(二)教育專業知識內涵中,教學省思有教法、教材、評鑑三方面的具體做法,以及媒體在教學中角色的省思;至於增進發展教材能力、掌握教學情境知識則以方法、管道、領導/協助、工具、困難等向度做說明(三)標竿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資料徵集、知識使用、知識創新、評鑑教材、知識傳播,分別一一以方法、管道、領導/協助、工具、困難、倫理、活動等向度做說明(四)影響個人在組織中從事知識分享之因素:個人人際網絡、知識社群的組織文化、權力領導、信任公平。
  • Item
    以資料探勘技術分析學習評量資料-以國中力與運動概念為例
    (2009) 王富民
    本研究旨在以資料探勘(datamining)技術,分析不同學習成就學生學習評量資料,利用關聯法則之演算法,建構相關學習概念圖。 並設計學習障礙診斷測驗,從學生測驗的答題資料,診斷學習者的學習障礙與迷思,結合建構之概念圖與學生的迷失概念,進而建立「補救學習路徑」,並再利用統計方法來分析,學習者在透過「補救學習路徑」引導後,是否可以顯著提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資料探勘所採用的樣本,為某教科書發行機構辦理之96學年度全國性模擬測驗資料,扣除缺考人數考生共30132位。學習障礙鑑定及「補救學習路徑」引導後學習成效評估對象為台中縣某國中三年級已完成國中「力與運動」相關概念學習兩個班級的學生,每班30人共60人。本研究探討的相關概念以選用之模擬測驗所涵蓋之「力與運動」相關概念為主。經過相關的分析後,我們可以得到幾點結論: 一、利用資料探勘技術關聯法則之相關演算法,分析學生學習評量資料可以協助快速建構出中、低學習成就學生相關之學習概念圖。 二、學生學習評量資料建構之概念圖與一般教科書所安排的學習順序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教科書安排的學習順序從基本概念開始再到應用概念,學生建構之概念圖發現學生適合先學應用概念再學較難理解的基本概念。 三、中、低學習成就學生經「補救學習路徑」引導後,學習成效有顯著進步。 四、中分群學生經「補救學習路徑」引導後,學習成效最佳。 五、本研究之方法可提供教師及測驗機構參考,將相關評量資料分析後提供學生適性化的建議。 六、本研究相關演算法可提供數位學習系統開法者參考,建構適性化之補救學習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