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校)於民國四十四年成立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圖書資訊學相關科系。為培育知識經濟社會所需之高階圖書資訊服務人才,本校於民國九十一年成立圖書資訊學之獨立研究所(本所),隸屬本校教育學院,招收一般碩士生。
為提供在職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之進修管道,本所於民國九十四年續接社會教育學系(社教系)之「圖書資訊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暑期班)」,以培育具備資訊科技知能之圖書資訊服務人才。
為進一步推動跨領域合作,本所於民國九十五年與本校美術系、歷史系、國文系及產業界專家等共同籌設「數位內容與創新應用學分學程」,以培育兼具數位內容創作與加值應用之人才。因應圖書資訊學研究之變遷與知識服務產業之發展趨勢,本所於民國九十七年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招收第一屆博士生,以培育兼具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能力之人才。
Browse
65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基於行動樣式評估視覺化系統之探索研究(2019) 謝怡婷; Hsieh, Yi-Ting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各種資訊在網路裡形成人類難以直接收集、管理和處理的巨量資料,就算經過整理,也較難以直觀的方式看出資料想表達出的訊息。巨量資料不只在收集與儲存很重要,資料分析與表現也十分重要,也就是如何幫助人們理解與分析大量的資料,並及時做出決策已成為重要議題,這也是近年視覺化表達研究與相關輔助工具在各領域廣受重視的原因。 本研究主要探討出視覺化工具對決策的輔助效益,研究主要以EDIFICEPVR(複雜的認知活動中人與訊息之間互動的認知與設計)架構之32 個知識行動樣式(Epistemic Action Patterns, EAPs),瞭解視覺化工具或者與知識行動樣式(EPAs)的關聯。研究採用兩個案,第一個案為工業電力視覺化系統,預計採用實驗室開發之視覺化輔助系統,其中包含數值曲線圖、符號化後曲線圖、熱圖、查詢表格與分群結果呈現,以幫助使用者對機器產生的電力資料可進行巨觀與微觀的分析與比較。第二個案為主題知識地圖,透過本實驗室開發之另一個視覺化輔助系統,其中包含主題地圖、路徑推薦、主題階層樹、搜索工具與字詞推薦,以幫助使用者在大量資訊中快速且正確地找到所需的訊息。個案一與二分別透過側錄軟體評估系統專家與新手的EPAs 與透過系統有較好與較差的任務表現學習者的EPAs,藉以分析系統操作行為的差異以了解視覺化系統對不同使用者的效益。 結果顯示,專家與任務表現較佳之受試者對於新手與任務表現較差之受試者,在進行任務時所採用的EPAs 與視覺輔助工具有所異同,顯見其搜尋策略並不相同,研究將於後續整理評估結果以了解視覺化系統對領域專家與新手在進行複雜決策任務的幫助,進而改善系統使之發揮更大的效益。Item 以關注本位採用模式探討大學教師參與開放式課程之研究(2011) 馬郁凝; Ma Yuh-Ning本研究欲了解大學教師參與開放式課程的情形,並利用關注本位採用模式分析大學教師參與開放式課程之使用階段,進而了解大學教師對於開放式課程的期望以及需要改進之處。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做為研究場域,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11位曾參與該校開放式課程錄製之大學教師,了解其參與原因、參與過程之改變、參與之困難與期望;最後利用訪談所得之資料分析每一位受訪者之使用階段。 研究結果顯示:在參與開放式課程之原因方面,教師接收到開放式課程錄製之邀請後,依據圖書館所提供之相關訊息來決定是否參與課程錄製;教師參與課程錄製之主要目的為增進校內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會選擇課程內容適合被拍攝、適合以影片方式呈現、具有公開傳播價值以及教師本身對課程內容熟悉且教材準備完善的課程進行開放式課程的錄製。 教師參與開放式課程的過程中所做的改變包含:以符合開放式課程要求的方式準備教材、為配合課程之錄製做出改變、為了加深開放式課程對於學生的影響而做出改變等三項。 另外,利用關注本位採用模式分析發現,在11位參與開放式課程的受訪者中,有4位受訪者之使用階段達「機械式使用」、4位受訪者在「例行化」、3位受訪者在「精緻化」階段。 教師對於開放式課程的建議與期望包含三方面:增加參與誘因、減少教師備課負擔、增進對於學生的影響。 根據研究結果分析,本研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推行開放試課程歸納五點建議:提供充足之資訊給參與教師、提供與教材相關之智慧財產權諮詢、定期進行使用者調查、蒐集教師對於開放式課程之意見作為改善依據、邀請特定教師錄製課程。Item 臺師大與交大開放式課程使用評估之研究(2011) 洪嘉飛網路的發達使得近年來數位學習的拓展快速,加上開放內容(Open Content)的推廣,透過網路無償取得知識成為可能。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OCW)即為此概念下的產物,學習者透過網路可取得各高等教育機構實際上課的課程內容、教材等學習資源。OCW主要訴求為教材完全公開無償取用,廣納百川,來自任何地方、任何背景的使用者都能使用,而開放式課程發展至今,各校均建立自己的課程特色。在不同課程特色的平台下會吸引何種使用者,而使用者的使用特性及對平台的滿意度是開放式課程發展中重要的議題之一,本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兩校為調查對象,以問卷調查法調查兩平台之使用者使用動機、使用情形及滿意度,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兩校平台之網路日誌(log)檔資料,分析出兩校的十大課程類型、不同時段間的觀看人數及點擊數落差以及課程的持續觀看行為。 研究結果發現,兩平台使用者的使用動機皆以興趣為主,其中學生族群在課業上的應用較多,但在職人士不一定是為了工作需求;而使用者觀看情況部分,兩平台都出現在非學期期間的觀看數與人數明顯比學期期間來得少之情形,但除了單一課程觀看單元數方面之外,交大使用者在觀看頻率及使用課程數皆比師大使用者頻繁,且觀看頻率的頻繁與否皆與是否受到他人推薦無關;觀看類型的部分,兩平台使用者皆出現跨學科領域觀看之情形,不同之處在於理工取向的交大會出現理工背景與商管背景互相使用課程之情形,而師大則是文學與教育類型有來自許多其他不同背景的使用者使用,但皆偏好於專業課程的使用是兩平台較為一致的部分;在對OCW平台的意見部分,兩平台使用者仍肯定實體課程的重要性,但交大使用者認為交大OCW可作為實體課程的短期替代方案,而師大使用者仍認為實體課程無法被取代,但使用者對於OCW仍有很高的使用意願。最後兩平台使用者皆認為課程的豐富程度以及影音資源的提供、品質需要加強。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平台經營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作為以開放式課程使用者行為研究及OCW平台經營之參考。Item 國小高年級生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閱讀研究(2011) 魏曉婷; WEI, HSIAO-TING英語能力與閱讀培養是教育領域中相當受到重視的議題。本研究期望讓國小高年級生利用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在不受到互動式功能影響的數位閱讀環境下,分析兒童英語電子繪本的閱讀行為、使用困難與需求及影響與回饋。期望研究發現可有助於兒童英語閱讀推廣與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採質性取向,研究對象徵選英語學習特質不同的十位國小五年級生,以立意取樣為主。研究方法以觀察法和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觀察法是透過Hypercam螢幕擷取軟體,將兒童閱讀的過程錄製下來,以取得錄影資料,並將錄影資料轉譯於「螢幕擷取記錄表」;訪談法則是以訪談大綱為基礎,並加上螢幕擷取記錄表所觀察與發現的問題與疑惑為輔,加以訪談。之後將訪談錄音資料轉譯成逐字稿語料,兩部份文本資料以atlas.ti分析工具進行編碼。 研究結果發現,(一)在閱讀行為方面:(1)國小高年級生搜尋英語繪本習慣使用固定的介面與方式、(2)國小高年級生搜尋英語繪本時間具探索期、穩定期、轉化期等階段性變化、(3)國小高年級生選擇英語繪本受到個人因素與同儕影響、(4)國小高年級生選擇繪本閱讀模式受閱讀習慣影響、(5)國小高年級生閱讀習慣受到個人英語程度與閱讀能力影響、(6)閱讀理解歷程可分為字面猜測、查詢後理解、回憶評估理解三階段、(7)故事重述能協助兒童回憶故事內容,有評估理解程度的效果、(8)兒童對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有正面的態度與閱讀意願;(二)閱讀問題與處理方式方面:(1)國小高年級生閱讀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有文字上的困難、(2)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操作上影字體、主題分類與語言標示不清的問題、(3)國小高年級生閱讀遇到困難會主動尋求協助;(三)閱讀影響與回饋方面:(1)閱讀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有助於兒童英語能力表現上的自我肯定、(2)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能培養兒童持續閱讀的習慣、(3)閱讀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對兒童閱讀載體認知有所改變,從偏好紙本改為偏好電子繪本、(4)國小高年級生喜歡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融入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習情緒;(四)未來閱讀需求方面:(1)兒童表示希望持續增加英語電子繪本的數量、(2)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網站應提供單字查詢與提示功能,以減少閱讀理解的障礙、(3)國小高年級生希望系統增加閱讀測驗以提升閱讀理解。 基於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非互動式英語電子繪本教學運用、閱讀推廣與系統設計建議,並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盼對國小高年級生英語閱讀教育實施相關實務與研究領域有所助益。Item 高中生身心健康資訊之網路使用行為研究(2011) 黃若涵; Jo-Han Huang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為了讓生活健康水準上升,人們對於醫療及健康保健等話題越來越重視。本研究希望了解高中生的健康保健需求、利用網路解決健康保健問題的行為、面臨到的網路障礙以及解決辦法,分析高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以資作為學校未來進行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之參考。 本研究以質化研究為取向,抽取十個樣本做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彼此間互不認識,年紀介於16至18歲之間,不含進修部、夜補校以及高職五專生。研究方法為半結構式訪談,並且以質化分析辦法製作編碼表,整理歸納資料。 依據資料分析的結果,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高中生的健康資訊需求可分為生理及心理兩大方向:生理需求多數來自於針對高中生個人的健康問題、對他人的關懷以及在健康教育學習過程中所欠缺的知識;而心理健康資訊需求多半來自於學校課業、家庭以及同儕之間的緊張和壓力。 二、 高中生使用網路的動機來自環境外在因素以及個人內在因素:環境外在因素提升了高中生使用網路的動力,促使高中生使用網路檢索資訊;而個人內在因素則是高中生因為個人喜好以及信任感而選擇網路作為搜尋的管道。 三、 高中生網路使用行為來自於平日生活中的學習經驗:高中生會依照個人的習慣及經驗有不同的檢索方式、資料判斷方式以及網路平台的選擇,健康資訊素養來自個人生活中的學習過程,造就了不同的資訊行為。 四、 高中生解決網路障礙以及個人能力為主,他人協助為輔:在資訊尋求的過程中,高中生在面臨網路困難及障礙時會先試著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仍就失敗的話才會轉而向他人求助。Item 幼稚園親子共讀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以「生活教育主題」為例(2011) 高楚鈞; Chu-Chun Kao本研究旨在瞭解幼稚園親子共讀生活教育主題讀物時之互動歷程以及反應。採質化的研究方法,以十對幼稚園親子為研究對象,利用參與觀察法進行研究。 最後發現,家長在說故事時,大多採用標準說故事方式、利用圖片說故事以及語調式說故事三種方式,且多數家長會使用多種說故事方式。此外,過程當中,對於孩子提問的內容可分為是非題、選擇題、漸進式問題以及針對書本內容提問。而家長對於孩子之錯誤糾正方式可以分為直接糾正、引導式糾正和重複提問。在與生活經驗連結方面可以分為家庭的經驗以及學校的經驗。至於孩子在親子共讀時之口語互動則可以分為回答問題、複述、表達看法、問問題以及糾正家長錯誤。 在非口語互動方面家長和孩子皆為肢體動作和臉部表情,家長的動作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甚至讓孩子感到溫暖,而孩子則會藉由這些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或是想法。 在閱讀反應方面,家長在親子共讀時之閱讀反應為誇獎、評論、警惕和教導,除了可以增進互動之外,也可以此反應作為生活教育之動作。而孩子在親子共讀時之閱讀反應為評論、想像和抗拒,從孩子的閱讀反應,可以瞭解他們在共讀過程當中之收穫以及看法為何。 而在共讀不同種類之生活教育主題讀物時所產生之差異方面,兒童月刊當中單元較多且有道具和輔助教材,因此親子在共讀時產生較多口語、非口語互動以及閱讀反應,但也因為有多個單元,所以共讀時間的拉長會造成孩子無法專心而產生抗拒。至於兒童繪本方面,主要以圖文為主,且為單一故事內容,所以在共讀時孩子較能夠專心於書本內容,但相對的所引發之口語、非口語互動以及閱讀反應也較少。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欲進行親子共讀之家長、圖畫書作者以及未來研究三方面分別提出建議。Item 以協同合作模式建構研究者知識之研究(2010) 吳佳典; Wu Chia Tien研究者在剛踏入一個領域進行知識探索時,常會碰到許多的困難;研究者不知道領域的知識有哪些,比如說領域知識的主題概念、使用的詞彙等,所以很難進行深入探索;即使在資訊傳遞發達的時代,人們常利用搜尋引擎進行搜尋資訊的動作,但在不知道明確的搜尋目標,以及不知道可以使用的搜尋關鍵字有哪些的影響因素下,研究者要找尋到需要的知識內容非常困難。而且利用搜尋引擎找到的資訊多是無條理、混亂的資訊內容,研究者很難判斷哪些資訊才是需要的。碰到這樣的問題,一般人的反應就是詢問有經驗的研究者,但是要問誰呢?誰也跟自己研究同一領域的知識?假如沒有熟悉的管道,研究者往往無法順利找到可以詢問的對象。 為了解決上述研究者在初踏入新的研究領域進行知識探索時所遇到的困境,本研究欲提出一個概念與方法,以協同合作模式讓研究者共同創造領域內的知識內容與建造領域的知識結構,以保存單一研究領域的知識,並提供研究者方便查詢、瀏覽的領域知識結構,使研究者可以憑藉著其他研究者的知識經驗,順利完成自身的研究。 本研究以資訊架構領域作為建構領域知識結構的實例,讓熟悉資訊架構領域的研究者透過Wiki協作平台做為知識分享的環境,研究者可以在平台上進行閱讀心得、研究論文的分享及共筆主題知識的撰寫,產生相互的交流共鳴,並因為閱讀其他研究者的心得、經驗找尋到有用的參考文獻,節省搜尋的時間。而研究者分享出來的知識文章與註記的概念關鍵字,在經過整理與分析後,成為知識組織的元素。再透過界定各關鍵字的語意關係,作為描述知識概念間的連結,並以主題地圖技術建構領域的知識結構,以突顯領域內應包含的知識內容。最後回饋給平台呈現分類架構,讓研究者能進行查詢、取用,以加速研究的發想、創造新的知識。Item 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圖書館電子資料庫之使用績效研究(2011) 謝志佳; Hsieh Chih-Chia據統計,電子資源館藏在整體圖書館的購買經費比例上,已大大的超越了紙本資源館藏。而僅管電子資源對於圖書館來說相當重要,目前卻還是沒有一完整而明確的方法,可以作為電子資源的評量標準,這造成圖書館在面臨電子資料庫合約到期,是否該續訂此資料庫時等實務上的問題時,出現難以判斷的狀況。 資料包絡分析法是一綜合性的評估受評單位效率的方法,可以依不同投入產出項的變項,自動計算出對受評單位最有利的權數,找出相對有效率的單位,並可對無效率的單位提出改善方向的建議,應可作為圖書館在進行電子資料庫評估時的一個客觀參考依據。 本研究首先搜集圖書館對於面臨資料庫是否續訂或刪訂等的原則,來看實務上圖書館用來評量資料庫優缺點的方法,再透過了解目前較常使用的電子資源計量,是記錄哪些數據,整理出本研究將使用的資料包絡分析法可用的資料庫評量因子。 實證研究中使用了CCR與BCC模式來探討C大圖書館2010-2011年12個資料庫的使用績效,以效率分析來看各資料庫的相對效率值,了解12個資料庫中,達到最適規模與投入產出平衡的資料庫為何,又未達效率的資料庫為何;以差額分析探討各未達最佳效率的資料庫,應該如何做改善,才能改進其效率;再以敏感度分析做整體研究、投入產出項選取的合適性檢驗,驗證結果的穩定性;最後,將實證研究中的資料庫數據用傳統圖書館在評量資料庫的方法進行計算,並與資料包絡法分析的結果做比較。 比較的結果發現,傳統的評量方法是較為單一面向的評估,因為各個資料庫的使用情況不同,若用不同的因子(例如:每次登入資料庫的成本,或每次下載的成本)進行比較,結果都不盡相同,不同的比較方法存在著差異性;而資料包絡分析法根據評估的單位,計算出這些評估對象的相對效率,綜合了各投入產出項的變數,進行受評單位最大化效率值的計算,並提供效率值的比較、未達效率單位的改善方法等,較過去評量方法更多元且客觀的資訊給決策者,應可作為圖書館在面臨評量資料庫時的一參考依據。Item 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文獻作者生產力與影響力之研究(2011) 邱信一; Shin-Yi Chiou本研究主要是探討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於2011年四月19日至25日時之文獻的生產力與影響力情形,以收錄於SCIE中之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教師著作作為研究樣本,共4082筆書目資料,使用書目計量分析方法,從文獻出版數量與引用情形進行探討。期望透過本研究,了解臺灣當前之公共衛生系所之文獻生產力與影響力。 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文獻數量逐年增長且近年成長迅速;作者所屬系所之生產力集中於少數系所,最多產之系所為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歷年來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文獻之主題成長有趨緩之勢,但主題分布相當集中,最常見的主題為「公共環境與職業衛生」;歷年投稿期刊之文獻分布較為分散,投稿次數最高之期刊為Epidemiology;歷年來絕大多數研究均為合作研究,最常見之型態為四人,最常進行合作之國家為美國;本研究之第一作者生產力與洛卡定律、普萊斯平方根定律、以及80/20則之估計不相同;洛卡定律之n 值為-1.875;c 值為0.5616;本研究不符合柯史檢定;臺灣公共衛生系所文獻被引次數最高之年分為2006年,共被引用達4089次;歷年來被引用次數最高之系所為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共被引用24863次;歷年來被引用次數最高之研究者為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的陳建仁;歷年來被引用次數最高之主題為公共環境與職業衛生;歷年來投稿被引用次數最多之期刊為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tem 中文環境兒童圖書分級指標建立之探討(2011) 趙子萱; Tzu-Shiuan Chao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是我們獲取知識的管道,也是賴以維生的技能之一。 我國政府近年來越發重視閱讀,積極推動閱讀活動並提供各樣資源。然而國內尚未注重的是:閱讀是有階段性的,每個年級或是同年級閱讀能力不同的孩子,對閱讀有著不同的方式、需求和目的,適合的讀本也有所不同。圖書分級的概念在國內還未普及,而國外已有些行之有年的圖書分級系統可供參考。這些國外分級系統的分級原則為何?在中文環境又有哪些面向可做為圖書分級的指標?國內小學的閱讀推薦書單在分級設計的現況為何?老師在進行圖書分級時有哪些考量因素?本研究先了解國外圖書分級系統之發展、分級原則和與實施方式,並整理中文環境進行圖書分級之考量面向,以此為基礎設計問卷,調查國內小學閱讀推薦書單和老師實際進行圖書分級的判斷原則,最後對中文環境建立兒童圖書分級指標提出初步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