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校)於民國四十四年成立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圖書資訊學相關科系。為培育知識經濟社會所需之高階圖書資訊服務人才,本校於民國九十一年成立圖書資訊學之獨立研究所(本所),隸屬本校教育學院,招收一般碩士生。
為提供在職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之進修管道,本所於民國九十四年續接社會教育學系(社教系)之「圖書資訊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暑期班)」,以培育具備資訊科技知能之圖書資訊服務人才。
為進一步推動跨領域合作,本所於民國九十五年與本校美術系、歷史系、國文系及產業界專家等共同籌設「數位內容與創新應用學分學程」,以培育兼具數位內容創作與加值應用之人才。因應圖書資訊學研究之變遷與知識服務產業之發展趨勢,本所於民國九十七年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招收第一屆博士生,以培育兼具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能力之人才。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作業程序之研究(2011) 林芳伶; Fang-Ling Lin表演藝術產業孕育豐富的文化資產,表演藝術團體運用有限的資源保存其作品,若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化,進行數位典藏,將能讓表演藝術此一豐富的文化資產得以長久保存。本研究旨在探究已實施數位典藏之表演藝術團體的經驗,包括導入動機、導入前後工作流程與組織之差異及面臨之困難問題、後續效益與加值應用;對於未實施數位典藏表演藝術團體,則瞭解其未導入的原因及導入意願,並期藉由已導入團體之經驗,做為未導入者之參考;對於曾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數位典藏的學界或文化機構,則瞭解其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數位典藏之模式。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共訪問十位受訪者,其中包含七家表演藝術團體、兩家學術單位與一家文化機構,研究結果發現:(1)表演藝術團體主要受外在、內在因素影響與提升作品內容價值而導入數位典藏;(2)制定數位檔案規範有助於表演藝術團體之資料管理;在導入數位典藏時,表演藝術團體多採任務編組之方式進行;(3)著作權為數位典藏重要之課題;(4)表演藝術團體與學界跨領域合作,並建立團隊領導中心,以進行數位典藏;表演藝術團體從數位典藏實作當中獲得合作經驗;(5)數位典藏建置有益提升表演藝術團體曝光度;(6)數位典藏建置對加值應用之助益有待觀察評估;(7)經費不足為表演藝術團體未導入數位典藏之關鍵,產學合作提高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之意願。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對表演藝術團體與政府單位提出建議,在表演藝術團體方面,建議以專案尋求與具備數位典藏經驗之學術單位或文化機關的合作機會;政府單位方面,期望政府能夠指定專責部會,如文建會,來輔導表演藝術團體導入數位典藏。未來研究建議則有:(1)採用問卷普查對更多表演藝術團體資料保存與數位典藏情形進行瞭解;(2)國內表演藝術團體是否可能發展如柏林愛樂之線上購票欣賞表演的機制;(3)針對數位典藏所產生之後續效益與應用成效進行探究。Item 美術館數位典藏詮釋資料欄位專業使用者需求之研究(2009) 王蓓瑜本研究探究專業美術研究人員對於美術館在數位典藏中所採用詮釋資料欄位的需求,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利用內容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來蒐集研究資料。第一階段使用內容分析法,觀察並比較分析國內三所公立美術館與國外六所美術館網站中藏品查詢系統所提供的詮釋資料欄位,包括查詢欄位及作品詮釋資料呈現欄位。第二階段中使用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國內十二位美術專業研究人員,探討這些專業使用者對於美術館網站中藏品查詢系統所提供欄位的需求,包括希望增減的欄位與使用欄位所遇到的問題,並請教其心目中的理想欄位有哪些,以及平時蒐集美術相關研究資料的管道與來源。 綜合蒐集的研究資料,分析比較後獲得下列面向之研究結論:一、國內外美術館藏品查詢系統欄位之特色與差異;二、專業美術研究者使用欄位之現況及經驗;三、專業美術研究者在使用欄位時的問題;四、專業美術研究者蒐集資訊的管道與來源;五、專業美術研究者對於作品資料欄位項目的需求。 最後提出本研究的建議,包括:一、對國內美術館藏品查詢系統採用詮釋資料欄位的建議:可再增加作品相關聯結與延伸閱讀資料,以及有關作者更多的相關資料。二、對系統提供的詮釋資料欄位進行分層,並提供更多延伸線索與相關聯結:使用者會希望提供有關作品越多的資料,但認為須將詮釋資料欄位進行分層。三、建立美術館藏品的聯合目錄:能查詢的資料數量會更多,資料範圍也會擴大,並且節省使用者跨網站花費的時間。Item 數位典藏商業授權應用之探討(2007) 趙娟兒在市場法則之下,數位內容透過商業化授權所獲得的效益與產值特別突出,而數位典藏產出為數眾多的數位內容,為我國文化藝術長久之累積,透過商業化授權的概念,進行後續的內容設計與加值,文化產出將更形多元,文化精神易於傳播與延續,方能締造細水長流的產業價值。要能完整發揮授權精神,須藉由智財擁有者、授權代理商、設計製造商、行銷通路平台,上中下游分工協力,加上政府單位的協調與政策法令的配合。本研究以瞭解授權基本知識與探討國際授權產業發展為基礎,並訪談調查國內目前以數位內容進行商業化授權應用之10家文化藝術領域業者,彙整國內外授權應用之發展現況,期對我國發展授權產業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Item 高中國文科Web2.0漢詩教學資源系統建置之研究(2008) 翁靖穎在網際網路技術日漸成熟的推波助瀾下,數位典藏逐漸成為文化資產的重要保存方式,也同時為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管道。以漢詩為例,便有許多典藏網站將詩作收錄,並做多元性的呈現,包含文字、吟唱、資料庫等,但這些數位典藏資源系統是否滿足高中國文科的教學需求?因此本文將從教學角度出發,探討出符合高中國文科教學需求的數位典藏資源系統功能。 此外,Web2.0是目前網路服務的熱門趨勢,因其以使用者為中心、可自由與他人互動、分享的觀念,使得近來許多教學網站紛紛以此網路技術來建置。因此本研究也將探討Web2.0與典藏資源系統結合的可行性。 而本研究也試圖在漢詩教學資源系統中融入富有當地文化特色的詩詞作品,並以台北縣雙溪鄉「貂山吟社」為例進行典藏。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及焦點訪談來瞭解教師對於目前現有漢詩典藏資源系統的使用滿意度與教學角度的典藏資源需求,並綜合文獻探討中的詩詞教學模式發展出雛形系統的建置需求,並進行雛形系統實作。最後則進行系統評估,以瞭解雛形系統的可行性。 研究結果顯示Web2.0技術與地方特色的詩詞作品均適合融入教學用的漢詩資源系統。且系統評估的結果,也證實這樣的雛形系統其整體滿意度與現有的典藏資源系統相較,有顯著的改善。Item 從相關政策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模式(2014) 盧谷砳樂; Gu-Le-Le Lu由於當前有關臺灣原住民族知識架構並不完善、範圍仍不明確且分歧,導致中央部會、地方政府或民間單位在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模式相關政策推展與目標之間,仍有些許落差;若欲突破此重要關鍵,唯有透過系統化的記載及整合,才能反映出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之相關政策發展全貌。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以文本分析法進行研究,透過系統化的記載及整合臺灣原住民族知識,分析臺灣原住民族活態知識保存及傳遞之相關政策,反映出原住民族知識發展全貌,以及保存及傳遞現況,藉此重新思考未來進行原住民族知識保存及傳遞時應著眼之處。透過本研究之發現,原住民族知識相關領域發展自1990年起數量逐漸增加,並趨於穩定型成長。而依原住民族知識依分類範疇分析,以「文化展現」、「傳遞與教育」、「營生」等三部分所佔為多;「媒介」、「法權」及「族群互動」等三部分所佔為少。再行透過政府部門建置之數位典藏、數位落差與數位學習等相關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進行分析,發現內容以「文化展現」、「語言」知識範疇為多,且多數遵循相關規劃指標而建置,推論得以支援對原住民族議題有興趣之人士之資訊需求。此外,透過本研究之分析,發現原住民族知識現行雖已累積相當豐富的學術成果,但多側重於某一些領域發展,或循同一操作模式,對於統合性或長遠性之規劃仍有待加強與改善,爰提出相關實質建議。Item OAIS參考模式應用在國家檔案永久典藏機制之探討(2004) 詹雅蘭; Ya-Lan Chan檔案是政府機關處理業務之公文,是人類傳承經驗與了解過去的重要資訊,隨著政府業務資訊化、電腦化,電子公文檔案透過網路,不但縮短了業務處理時間,且利於交換與使用,然而也造成電子檔案的典藏問題。此外,國家檔案的電子檔,因其為具有永久保存價值,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國家檔案永久典藏機制。 數位典藏的生命週期短暫,受限於軟硬體環境,加上檔案的儲存媒體損耗問題,使得數位資源的永久典藏面臨極大的挑戰。目前全球各國皆體認到數位資源永久典藏的困難,這幾年也不斷地投入研究計畫,其中OAIS參考模式為美國太空資訊系統諮詢委員會所發展,目前已通過ISO標準,可以應用於各種資料類型,而且OAIS參考模式提供了資訊模型及功能模型,其分別可做為詮釋資料格式設計及典藏系統規畫的參考。此外,OAIS參考模式為一個通用的架構,依OAIS參考模式的資訊模型所設計的詮釋資料格式,其檔案能互通與交換。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用文獻分析法以了解數位資源長久保存議題、國家檔案及電子檔案特質、數位資源永久典藏相關計畫,並深入分析OAIS參考模式之理論架構及其應用;訪談法則談訪檔案管理局人員,以實際了解國家檔案的電子檔案在長久保存方面的看法及需求。 最後本研究依文獻分析及訪談調查結果,以OAIS參考模式規劃一個可應用於國家檔案的長久典藏系統,並設計三個資訊封包及其詮釋資料格式。此外,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檔案管理局之建議及未來研究建議,建議檔案管理局與機關協商傳送封包的規格及擬定相關法規,並對本研究規畫之系統與詮釋資料格式進行建置及修正,此外,針對檔案管理局、機關電子檔案長久保存、國家數位典藏三個方面提出未來研究建議。Item 宗教研修學院導入數位典藏工作流程的行動研究(2015) 劉寰鑫; Liu, Huan-Hsin各宗教研修學院或機構,其保存之文物歷史久遠,種類繁多,裏面蘊藏他們的教義及核心價值,數位典藏正好賦予這些文物新的生命。 數位典藏的成敗在於工作流程的規劃是否完善,執行是否落實,它是許多人力、經費與數位技術的結合。 本研究最主要探討一貫道崇德學院,自民國34年以來搜集來自世界各國的訓文,這些訓文都以紙本文獻方式呈現,所以整個數位化方案採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之「文書檔案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為範本,參酌「法鼓文理學院」的經驗與技術,規劃出屬於「一貫道崇德學院」文獻類的數位化工作流程。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實作「一貫道崇德學院」文獻數位化工作流程,在行動研究的「計畫」流程中,歸納了「法鼓文理學院」的訪談資料、文獻分析內容、系統開發可行性方案評估,並以此為依據,進行了後續的執行、觀察、反思程序,最後以系統可用性量表,評估數位化成品導入數位典藏系統後的可用性。 數位化最高指導原則為「原稿無失真」,整個數位化工作流程最大的考驗在於「如何能妥善保存已破損不堪且脆化之文獻」,使這些文獻能原稿呈現與延長使用壽限。 最後的研究成果顯示,數位典藏帶給了「一貫道崇德學院」數位化的學術研究工具,賦予了這些紙本文獻新的生命,使之成為雲端寶藏,這些數位化成品可以有效地傳播與應用,而此一「數位化工作流程」可成為範本,提供給有意數位化的宗教研修學院或機構參考使用。 關鍵詞:數位典藏、一貫道崇德學院、法鼓文理學院、行動研究、內容管理系統Item 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規劃與建置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5-04-??) 柯皓仁; 林安平; Hao-Ren Ke,An-Ping Lin朱銘美術館長久累積了朱銘先生的許多創作、研究資料及相關藝術文獻等資料,因應數位典藏的趨勢,朱銘美術館乃思考建置數位典藏系統,將物件以數位化的形式典藏,並訂立符合其需求之詮釋資料格式,協助大量典藏資料的管理,使用於朱銘美術館的工作流程之中。本研究中以朱銘美術館為個案,使用行動研究法探討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規劃與建置,並且參考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之架構,利用內容管理系統Drupal 進行開發。研究結果如下:(1)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藏品資料類型共有七項,分別為作品、園區景觀、活動、書目資料、文獻文物、數位物件、人名權威;(2)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藏品詮釋資料分為共同欄位描述資料與資料特色典藏資料兩部分,人名權威詮釋資料分為基本資訊及聯絡資訊兩部分;(3)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物件參照關係分為關聯與群組,關聯可以參照不同資料集的物件,群組則是相同資料集物件的參照;(4)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建置參考OAIS 模式,攝入功能對應欄位模組以及內容匯入模組,典藏儲存庫對應本系統資料庫,資料管理對應文章管理模組,取用對應版面呈現模組,行政管理對應使用者權限模組;(5)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在發展時遭遇之問題主要為物件關聯設置及雙方溝通。後續發展建議可朝提升文化創意產值,以及推廣教育與學術研究方向進行。Item 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規劃與建置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5-04-??) 柯皓仁; 林安平; Hao-Ren Ke,An-Ping Lin朱銘美術館長久累積了朱銘先生的許多創作、研究資料及相關藝術文獻等資料,因應數位典藏的趨勢,朱銘美術館乃思考建置數位典藏系統,將物件以數位化的形式典藏,並訂立符合其需求之詮釋資料格式,協助大量典藏資料的管理,使用於朱銘美術館的工作流程之中。本研究中以朱銘美術館為個案,使用行動研究法探討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規劃與建置,並且參考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之架構,利用內容管理系統Drupal 進行開發。研究結果如下:(1)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藏品資料類型共有七項,分別為作品、園區景觀、活動、書目資料、文獻文物、數位物件、人名權威;(2)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藏品詮釋資料分為共同欄位描述資料與資料特色典藏資料兩部分,人名權威詮釋資料分為基本資訊及聯絡資訊兩部分;(3)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的物件參照關係分為關聯與群組,關聯可以參照不同資料集的物件,群組則是相同資料集物件的參照;(4)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建置參考OAIS 模式,攝入功能對應欄位模組以及內容匯入模組,典藏儲存庫對應本系統資料庫,資料管理對應文章管理模組,取用對應版面呈現模組,行政管理對應使用者權限模組;(5)朱銘美術館數位典藏系統在發展時遭遇之問題主要為物件關聯設置及雙方溝通。後續發展建議可朝提升文化創意產值,以及推廣教育與學術研究方向進行。Item 數位典藏網站評估─以網路連結與網站紀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3-10-??) 黃慕萱; 董蕙茹; 王俊傑; Mu-Hsuan Huang, Huei-Ru Dong, Chun-Chieh Wang本文針對數位典藏的計畫入口網站「拓展臺灣數位典藏」及計畫成果網站「數位島嶼」兩網站進行評估,以網路計量中網路連結分析及網站紀錄分析方法,比較其在計畫初始的2008 年7~12 月及計畫將結束的2012 年1~6 月之表現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兩網站總網頁數分別成長2.9 倍及13.1 倍,表示網站內容豐富度增加;造訪者來源集中於臺灣及中國,此由於網站內容以中文為主,因此吸引使用中文的國家使用者。兩網站之停留時間及瀏覽頁數均偏低,大多集中在10 秒內或僅瀏覽1 頁,而代表影響力的網路影響係數未超過1.0,以及代表網站維護品質的失效連結數過高,此為兩網站可以改善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