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校)於民國四十四年成立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圖書資訊學相關科系。為培育知識經濟社會所需之高階圖書資訊服務人才,本校於民國九十一年成立圖書資訊學之獨立研究所(本所),隸屬本校教育學院,招收一般碩士生。

為提供在職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之進修管道,本所於民國九十四年續接社會教育學系(社教系)之「圖書資訊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暑期班)」,以培育具備資訊科技知能之圖書資訊服務人才。

為進一步推動跨領域合作,本所於民國九十五年與本校美術系、歷史系、國文系及產業界專家等共同籌設「數位內容與創新應用學分學程」,以培育兼具數位內容創作與加值應用之人才。因應圖書資訊學研究之變遷與知識服務產業之發展趨勢,本所於民國九十七年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招收第一屆博士生,以培育兼具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能力之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大眾到政府網站找些什麼 - 政府網站搜尋引擎檢索紀錄之分析
    (2011) 林介棋; Chieh-Chi Lin
      本研究旨在觀察大眾在政府網站搜尋引擎找些什麼,並期許能以此分析提出增進使用者滿意度的建議。研究問題包括:一、使用者送出的檢索紀錄有哪些特徵?二、使用者在政府網站的檢索和在一般搜尋引擎有何不同?三、不同地區的使用者,資訊需求有何差異?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研究採用檢索紀錄分析方法,分析一年份的政府網站搜尋引擎檢索紀錄。首先使用Access篩選出一年份的資料,並剔除亂碼;而後以曾元顯教授撰寫的Perl程式參照MaxMind免費資料庫GeoLite City判斷IP對應的城市,擴展出「城市」與「國家」兩個欄位、依實驗決定之檢索時間(75秒)分割檢索歷程紀錄,擴展出欄位「檢索歷程起始時間」、「間隔秒數」、「檢索歷程編號」;最後,於Access以SQL查詢,統計資料。   在檢索紀錄的特徵部份,多數的使用者僅送出一個檢索、大眾常查詢稅務資訊與政府單位、星期六與星期日單日的檢索次數較少,僅為週間的一半。在和一般搜尋引擎比較的部份,政府網站搜尋引擎的檢索歷程平均長度較短,表示使用者在一個檢索歷程中的檢索次數較少,這可能是因為政府網站的資訊範疇較窄,所以使用者較少進行第二次檢索、所使用的檢索語句也有差異,政府網站搜尋引擎使用者檢索的內容以「稅務資訊、政府部門、天災、政策」為主。在不同地區的部份,香港和澳門使用者的資訊需求以來台旅遊的資訊為主、美國與加拿大的使用者的資訊需求則是辦理「健保」和「所得稅」的相關規定;北部的六個城市中,以台北市的使用者最關心納稅相關資訊、以桃園縣的使用者最關心政策訊息;中部城市以台中市的使用者最關心納稅資訊、彰化縣的使用者最關心政府的政策、南投縣的使用者最關心健康;南部城市的使用者都相當關心莫拉克颱風和住宅補貼的資訊、有很多人在我的E政府搜尋引擎檢索yahoo、而台南市和高雄縣的使用者較屏東縣的使用者關心政策訊息;東部城市的使用者和南部城市的使用者有相同的熱門檢索語句yahoo;離島的三個城市中,澎湖縣和金門縣的資訊需求較偏向公文的處理。
  • Item
    高中生使用Blog行為之研究-以宜蘭高商為例
    (2008) 鄭勝雄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學生的Blog使用行為。主要目的包括:一、瞭解高中學生使用Blog之行為。二、分析並比較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科別,和學業成績在Blog使用行為上有無差異。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兩種研究方法。其中問卷調查法所採用之研究工具為自編之「Blog使用者行為之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宜蘭市宜蘭高商的一至三年級學生。抽樣人數共1764人,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529份。調查所得之資料以百分比次數分配與卡方考驗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Blog使用者:在性別上以女性居多,年級上則多集中在三年級,「資料處理科」的學生較多為Blog使用者,學業成績大多為中等,網際網路使用的年資平均為5.8年,平均每日上網時間為2.24小時;平均每天使用 Blog 時間則為1.13小時,接近每日上網時間的一半。有七成的受測者已有 Blog 使用經驗,其中,具使用經驗者,也有接近七成五的使用者曾製作過個人Blog。使用者多半是由我的最愛或書籤來連結至Blog;在使用主題上的選擇較為分散、多元,以「校園生活」為最多;瀏覽類型多偏向和使用者有所熟識者的 Blog。主要使用原因多為「抒發情感」,「瀏覽」是使用者最常使用的方式。所使用的功能,多以版面修改功能為主。四成三以上的人都是認為Blog的影響為「普通」,且認為在「人際互動」上能帶來正面影響。使用者使用Blog的頻率上,明顯略短,平均每週使用 6 次以下者將近七成五。 Blog 的使用原因,較會因為使用者背景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不同背景之使用者,在使用頻率上則是相似,並無顯著差異。容易造成 Blog 使用差異的使用者背景因素,依計數高低依序為:性別、科別和學業成績、年級。顯示男女性別的不同,是造成最多使用差異的因素。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使用Blog的行為上,則沒有太大不同。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後續研究參考方向,提出使用者應善用具回饋機制的「推薦網站」功能來找到優質的Blog內容、教師與學生可活用Blog於不同領域,以及研究對象可持續關注並擴展至其他教育層級等三方面的建議。
  • Item
    垃圾郵件之傳播與使用行為調查研究
    (2007) 吳夢潔; Wu, Meng-Jie
    每日收到不請自來的垃圾郵件,已為網路社會的普遍現象,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危害電子郵件通訊安全。垃圾郵件議題涉及層面甚廣,需以多元觀點視之,過去研究多以過濾技術的研發、與各國法制之面向探討,較少以傳播與使用者觀點之相關研究。本研究目的在於探析垃圾郵件傳播過程中三個主體:垃圾郵件發送者(Spammer)、垃圾郵件(Spam Mail)、以及垃圾郵件接收者(Spam Receivers) 之不同特性。使用研究方法主要為內容分析法和網路問卷調查。基於傳播理論說明內容分析能作為特定傳播者及其傳播訊息分析的一種工具,取代以訪問人的方式進行研究,因此研究者蒐集數百份大量文件,舉凡刑警局偵九隊網路警察公告之案例、垃圾郵件過濾廠商提供之日誌檔、相關機構組織公布之研究報告、線上論壇和討論群文章等,以及針對一電子郵件帳號隨機抽樣1000封垃圾郵件等作為內容分析之研究標的。而為瞭解垃圾郵件接收者對於垃圾郵件反饋之態度與行為,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計回收2112份有效問卷,以SPSS 12.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垃圾郵件發送者多為學生及具有深度資訊背景人士,動機主要以獲利為目的,亦有其他基於滿足好奇心或想獲得成就感的特殊案例,其發送手法多以心理層面的偽裝、詐騙(如網路釣魚[Phishing]),與技術層面的躲避、綁架伺服器(如僵屍電腦[zombie])等手段,發送的時間和對象也為達成更高回覆率而常有所特別設定;垃圾郵件常見類型為成人情色、金融理財、產品資訊,而資訊類型由純文字與HTML多媒體格式比率約佔各半,部分則含有輸入式表單或加附聯絡人資料等。大部分使用者皆有接收垃圾郵件的經驗,其中約有69.1%面臨嚴重垃圾郵件問題,然而卻有約58.8%會企圖打開符合興趣主題的垃圾郵件,而且未來仍不排斥接收此些郵件。垃圾郵件主要困擾使用者的原因是與正常郵件的混雜、以及含有具攻擊性的病毒,通常男性(13.0%)較女性(9.6%)對於垃圾郵件的容忍程度較高,但另一方面,男性在垃圾郵件防制工具的使用意願上較女性低(21.6% vs. 23.9%)。觀察使用者經常點選的垃圾郵件類別,發現往往也為平時常見的類別,由此發現,整個垃圾郵件傳播過程中,各個主體皆有相互影響的密切關係。未來研究可以探討以不同載具上網收發信件的使用者,面對垃圾郵件的態度與行為特性,以及可以朝向使用者如何保護個人電腦與電子郵件信箱安全的方向著手。
  • Item
    網路資訊選粹服務之使用者遊歷行為研究
    (2010/08-2011/07) 卜小蝶
    面對龐大多元的網路資源,僅依賴關鍵字搜尋,就有如大海撈針,十分不易; 同時,由於現行搜尋引擎多提供一般性的搜尋結果,並未針對使用者個人需求提 供服務,不僅無法滿足多元的查詢需求,加上動輒數千萬筆的檢索結果,經常造 成使用者過濾資訊的負擔;此外,由於使用者個人的時間與心力有限,實無法時 刻上網查詢所需的新資訊。網路使用者在此資訊超載的環境中,如何避免被資訊 洪流所淹没,同時又能積極掌握新知,亟需發展更有效的資訊搜尋及傳遞機制。 相較傳統搜尋引擎的被動、短期、一般化缺失,具備主動、長期、及個人化特色 的網路資訊選粹服務是一可行途徑。這類以分眾或個人資訊需求為主、容許使用 者隨選訂閱、並主動提供過濾資訊的資訊傳遞服務模式,對降低資訊超載及掌握 新知具有不少助益。 網路資訊選粹服務所提供的不僅是一種資訊傳遞方式,其也促發了另一種使 用者與資訊的互動經驗,與傳統資訊搜尋經驗有相當不同。本研究希望以兩年時 間就網路資訊選粹服務及其使用者遊歷行為進行分析探討。第一年將收集分析網 路資訊選粹服務之相關應用及實施大量的使用者問卷調查,以分析比較各類網路 資訊選粹服務之類型、特性及優缺,並瞭解目前網路使用者對相關服務的需求及 使用情形。第二年則以第一年調查結果為基礎,以目前最為普遍的RSS 網路資 訊選粹服務為範疇,進行小型實證研究,分析探討RSS 使用者之遊歷行為特性, 包括分析使用者在遊歷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認知、詮釋、瀏覽、及策略形成等行 為,並將進一步探討不同遊歷類型使用者之外在遊歷行為特徵,及嘗試提出網路 資訊選粹服務之遊歷行為概念模式。研究結果對於發展或提升網路資訊選粹服務 效益之相關應用及研究,皆有相當參考價值。
  • Item
    網路資訊選粹服務之使用者遊歷行為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1-10-01) 卜小蝶; 翁怡葳 
    本文提出網路資訊選粹服務( 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Web Information, SDWI)是一種新型態的資訊傳遞方式,相較傳統資訊搜尋經驗,其促發另一種使用者與資訊的互動經驗。究竟使用者如何遊歷SDWI所提供的大量資訊,值得深入探討。本文介紹SDWI相關概念及發展,並以RSS為範疇進行小型實證。研究採用電腦側錄、訪談及觀察等方法。主要研究發現:受試者所呈現之訂閱需求既廣且深,同時重視廣泛吸取新知及符合個人興趣;受試者每日以不到4%的上網時間即能獲取RSS匯進的大量資訊,若能善用RSS,不失為一省時有效率的新知獲取模式;受試者平均約7成時間、近9成移動與過濾及瀏覽閱讀器中之內容有關,僅3成時間及1成移動與來源網頁有關,其遊歷行為呈現快速略讀為主、全文內容閱讀為輔的特性。本文最後建議,不論就圖書資訊服務或網路資訊服務角度,為提供更完整具深度的資訊服務,SDWI都將受到更多重視。
  • Item
    網路自動分群搜尋引擎之使用者評估研究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2007-12-01) 卜小蝶; 陳思穎 
    本文由使用者角度,分別採用實驗、觀察、問卷、訪談及檢索過程記錄分析等方法,就檢索效率、檢索效益及滿意度等範疇,評估比較分群與排序條列式搜尋引擎之檢索表現。整體而言,排序條列式搜尋引擎能在較快的時間內、找到品質相當且數量較多的相關網頁,使用者對檢索結果的滿意度也較高。而分群搜尋引擎則具有突顯重要概念、提供多元思考及降低資訊超載等特性。此外,使用者對於個別群集的接受度較整體群集架構來得高。分群搜尋引擎提供了嶄新的檢索經驗,但仍有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探討,本文最後則提供一些觀察與建議。
  • Item
    網路資訊保存方法初探
    (國立政治大學, 2004-08-01) 卜小蝶; 林致傑 
    隨著網路資源的大量成及資訊使用的快速變化,如何保存及使用資訊與蒐集資訊同樣重要,而發展一套系統化的方法與工具,是個有效管理網路資訊的重要基礎。本研究目的在瞭解使用皷如何利用各種方法將獲取的資訊予以保存,同時分析使用者對這些方法的偏好程度及功能性需求,並進一步評鑑各種保存方法的優劣。研究採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及功能性分析方法,並以大學校園中學生、教師及圖書館員為研究對象(問卷回收638分,訪談15位)。本研究共分析歸納出19網路資訊保存方法及統計其喜好程度,並針對各種方法的使用者需求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網路上已存在多元的保存方法,但高效率資訊保存模式尚待建立,且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個人資訊管理工具也亟待改善。本研究透過一套系統化方法,初步瞭解網路資訊保存方法,可供發展個人資訊管理系統的參考,也可作為使用者資訊保存行為研究的基礎。
  • Item
    網絡資訊選粹服務之使用者遊歷行為初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2011-10-??) 卜小蝶; 翁怡葳; Hsiao-Tieh Pu,Yi-Wei Wong
    本文提出網路資訊選粹服務( SelectiveDissemination of Web Information, SDWI)是一種新型態的資訊傳遞方式,相較傳統資訊搜尋經驗,其促發另一種使用者與資訊的互動經驗。究竟使用者如何遊歷SDWI 所提供的大量資訊,值得深入探討。本文介紹SDWI 相關概念及發展,並以RSS 為範疇進行小型實證。研究採用電腦側錄、訪談及觀察等方法。主要研究發現:受試者所呈現之訂閱需求既廣且深,同時重視廣泛吸取新知及符合個人興趣;受試者每日以不到4%的上網時間即能獲取RSS 匯進的大量資訊,若能善用RSS,不失為一省時有效率的新知獲取模式;受試者平均約7 成時間、近9 成移動與過濾及瀏覽閱讀器中之內容有關,僅3 成時間及1 成移動與來源網頁有關,其遊歷行為呈現快速略讀為主、全文內容閱讀為輔的特性。本文最後建議,不論就圖書資訊服務或網路資訊服務角度,為提供更完整具深度的資訊服務,SDWI 都將受到更多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