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校)於民國四十四年成立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圖書資訊學相關科系。為培育知識經濟社會所需之高階圖書資訊服務人才,本校於民國九十一年成立圖書資訊學之獨立研究所(本所),隸屬本校教育學院,招收一般碩士生。
為提供在職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之進修管道,本所於民國九十四年續接社會教育學系(社教系)之「圖書資訊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暑期班)」,以培育具備資訊科技知能之圖書資訊服務人才。
為進一步推動跨領域合作,本所於民國九十五年與本校美術系、歷史系、國文系及產業界專家等共同籌設「數位內容與創新應用學分學程」,以培育兼具數位內容創作與加值應用之人才。因應圖書資訊學研究之變遷與知識服務產業之發展趨勢,本所於民國九十七年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招收第一屆博士生,以培育兼具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能力之人才。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會性問答服務之健康資訊提問分析研究(2014) 吳寂絹; Chi-Chuan Wu隨著網路的普及發展,上網搜尋健康醫療資訊的消費者日益增加,但一般消費者上網檢索健康資訊時,通常無法透過搜尋引擎簡短的檢索詞獲得滿意的結果。社會性問答服務(Social Q&A)興起後,提供人們透過自己的語言發問,從網友提供的資訊獲得解答,加上匿名討論的特性,使得消費者樂意轉向社會性問答服務網站,取代透過搜尋引擎在網路上檢索之方式,尋求所需之健康資訊。 本研究透過言語行為理論論證健康資訊消費者於社會性問答服務網站中提問的行為,為健康資訊消費者的一種資訊尋求行為,提問的內容則視為消費者的健康資訊需求。因此,為了探索健康資訊消費者於社會性問答服務中,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之特徵,本研究蒐集Yahoo!奇摩知識+「醫療保健」類別中1,150則健康資訊尋求階段與健康資訊類別的問題文本進行分析,經由前導研究後確認分析構面分為五部分,分別為提問策略、行動、認知及情感之資訊尋求行為特徵;問題本身的清楚性、急迫性、篇幅長度之語意表達及結構性特徵;身分揭露、問題類型的提問需求特徵;八個健康資訊尋求階段,以及十五個健康資訊類別。為顧及研究的周延性與連貫性,研究設計分為二大面向,每一面向以二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取質化研究取向,依循紮根理論的精神及步驟建構編碼類目,建構的同時並以紮根理論的方式發掘分析框架以外的構面,第二階段以內容分析法賦予每則問題範疇化意義後再進行量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八個健康資訊尋求階段或十五個健康資訊類別,在語意表達及結構性特徵、提問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特徵上,分別具有時間敏感性及健康資訊類別差異性之特性。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具有多元化的特性,當面臨一種健康資訊需求時,所採取的行動並非僅是提出疑問,尚包含描述症狀、宣洩情緒或表達問題情境等多元化行為,由此亦可反映搜尋引擎無法滿足健康資訊消費者的需求,進而促使社會性問答服務盛行的緣故。在提問需求上,健康資訊消費者對於「疾病」與「醫療處置」具大量需求,最常被提問的問題類型為關於疾病治療的問題,其次為醫療處置的問題,而醫療處置的問題中最常詢問的是手術治療相關的問題。此外,社會性問答服務問題表徵之消費者健康資訊需求具清楚性、少急迫性且自我提問之特徵,此意謂著社會性問答服務中,多數健康資訊消費者當面臨健康資訊需求時,了解清楚表達問題所在的重要性,且因無法確保網友回應的時效,故需要立即性回應的問題較少透過社會性問答服務提問;而匿名性的特性則可提供提問者隱私的基本保障,即使攸關自身相當私密的問題,亦勇於線上提問以尋求網友協助。 本研究除了建構社會性問答服務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之分析架構外,亦發現社會性問答提問消費者之健康資訊尋求行為確實具有階段性及類別差異特徵,研究結果除提供社會性問答服務健康資訊消費者之提問建議外,亦可作為社會性問答服務系統介面修改、政府單位衛教宣導及醫療從業人員醫療諮詢之參考。Item 網路健康謠言之內容分析研究(2014) 羅文伶; Lo, Wen-Ling健康與保健向來是多數人相當關心的議題。由國內外之相關調查報告可知,消費者健康資訊已成為近年來資訊界的重要趨勢;同時,網路也已成為民眾獲取健康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守門機制的缺乏,導致各式各樣的資訊包括未經查證或缺乏證據之健康資訊、謠言亦充斥於網路中。這些資訊不僅會造成個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社會恐慌。本研究以健康謠言為例,探討其特徵、各主題健康謠言之內容型態及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謠言之差異為何。 為探討已查證之健康謠言內容特徵,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本研究分析資料為「網路追追追」網站,由於本研究著重於健康謠言之分析,故將研究範圍限縮於「已查」謠言之下的「醫藥」及「健康」分類標簽之謠言。剔除內容與標籤不符、謠言內容已無法取得以及重複標籤者,共計有295筆謠言。 研究發現,健康謠言常見之主題為保健與預防資訊。在指涉目標的部分,描述對象以「某一特定行為」及「某種食品/用品」對健康可能的影響為最多數,同時大部分健康謠言不會描述精確地發生日期及地點。為了增加訊息說服力,最為常見之證據為「專業說法」及「親身體驗」。健康謠言主要的目的、訴為「注意/警惕」以及「分享新知」。其中3成採用第一人稱描述謠言事件之描述,顯示發訊者傾向描述自身經驗來引起收訊者的共鳴、同感。半數的健康謠言之託稱來源為親友、醫生的說法,以及本人的經驗。謠言事件最常採用「敘事型」、「新聞報導」的方式進行敘述,對收訊者而言較親切且容易閱讀。不論何種主題之健康謠言,在內容特性及表現方式上,呈現出來的型態接近所有樣本之形態。查證屬實之健康資訊與錯誤訊息,兩者無論在內容特性或是表現方式所呈現出來的型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針對一般使用者,對於接收到的健康資訊應多運用批判性思考評估資訊內容。同時應增加自身的資訊素養、健康素養,對於無法完全了解的健康資訊,也能夠知道運用何種管道、資訊加以查證;若有健康相關的疑問應先詢問專家、醫師,避免因為誤信偏方、民間療法,對自身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針對各地的衛生所、醫院的衛教單位等相關機構單位,可與公共圖書館合作,定期舉辦健康素養、健康資訊品質評估之講座、課程,讓使用者不僅可以取得健康資訊,更能夠自行進行健康資訊品質的初步評估。而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向相關單位索取適合的衛教資料並加以呈列,讓更多讀者可以取閱,擴大衛教宣導的對象及範圍。最後,相關單位、機構應積極扮演闢謠的角色,定期的將網路上流傳的健康謠言進行查證與說明;在進行闢謠時,客觀中立者的闢謠對於澄清謠言有相當的效果。與健康資訊雖沒有直接相關,也不屬於健康、醫學專業單位之圖書館,則相對適合扮演「客觀中立的闢謠者」此一角色。Item 社會性問答服務系統之消費者健康資訊使用者提問分析(2018) 陳倩瑩; Chen, Chien-Ying隨著網路科技之蓬勃發展,民眾已習慣利用網路來得知健康相關資訊。由於社會性問答服務系統提供使用者以自己語言提出問題,並可匿名參與之機制,故消費者常利用社會性問答平台來取得健康資訊。本研究以Yahoo 奇摩知識+為研究場域,蒐集1500則「醫療保健」類提問文本,以內容分析法分析消費者之健康資訊需求描述中所使用的詞彙,以瞭解消費者健康資訊需求之表達概念、內容結構及其書寫形式。研究者以開放性編碼標計17,132筆描述詞彙,從中萃取97個特徵,依相似性歸納為16個屬性及四大範疇,分別為「疾病症狀相關資訊」、「醫療相關資訊」、「背景資訊」及「提問者回答期待」。其中「疾病症狀相關資訊」範疇分為「疾病症狀描述」屬性及「時間」屬性;「醫療相關資訊」範疇分為「治療資訊」、「提問時機」、「人員角色」、「就診資訊」、「檢測資訊」及「經濟負擔」等6類屬性;「背景資訊」範疇則包括有「事件情境」、「個人資訊」、「情緒」、「地域性」、「人際關係」及「資訊來源」等6類屬性;「提問者回答期待」範疇包括「答案內容期待」及「誘因及互動」等2類屬性。 研究結果顯示在健康資訊提問中,消費者提及「疾病症狀」與「治療」描述詞彙佔最高比例且不諱於提及背景資訊,尤以事件情境及個人背景佔最大宗;健康資訊來源管道則以他人傳聞最多,較少因閱讀專業書籍或文獻後,覺得困惑而向社會性問答服務平台求助。在回答期待部份,最期待獲得相似經驗或親身經歷。內容結構上,約57%之篇幅字數在80字內,將近8成之提問未使用補充功能,若有使用也以使用1次居多;在書寫形式上,有5成提問使用禮儀語氣如「請」、「謝謝」、「對不起」等;最常發生「標點符號錯誤」,其次則為「錯漏字」,亦有「內容重述提問」、使用「副語言」、「口語化」及「借代詞」等情形。本研究結果可提供健康資訊社會問答服務平台經營者、健康資訊網站經營者及醫療人員或相關單位等,做為更新系統功能、平台介面或衛教指引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