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校)於民國四十四年成立社會教育學系圖書資訊學組,為臺灣最早成立之圖書資訊學相關科系。為培育知識經濟社會所需之高階圖書資訊服務人才,本校於民國九十一年成立圖書資訊學之獨立研究所(本所),隸屬本校教育學院,招收一般碩士生。
為提供在職圖書資訊服務人員之進修管道,本所於民國九十四年續接社會教育學系(社教系)之「圖書資訊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學校圖書館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暑期班)」,以培育具備資訊科技知能之圖書資訊服務人才。
為進一步推動跨領域合作,本所於民國九十五年與本校美術系、歷史系、國文系及產業界專家等共同籌設「數位內容與創新應用學分學程」,以培育兼具數位內容創作與加值應用之人才。因應圖書資訊學研究之變遷與知識服務產業之發展趨勢,本所於民國九十七年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博士班,並於民國九十八年招收第一屆博士生,以培育兼具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與管理領導能力之人才。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亞洲國家資訊素養教育趨勢與洞見探究(2023) 林祤晴; Hunsapun, Nalatpa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使用文獻計量學、內容分析和訪談法,探討亞洲各國資訊素養教育的趨勢和見解,以回答與研究方向和趨勢、研究文章的特徵和分佈以及高等教育中資訊素養研究和教學情況相關的三個主要問題。研究樣本分為三部分:1)對2000年至2022年期間Web of Science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資料庫中收錄的亞洲各國高等教育資訊素養研究的150篇文章進行內容分析;2)使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分析作者和期刊的產出,並進行引文分析、共引分析以及對出版物中常用關鍵字的分析,並利用VOSviewer系統將資料視覺化;3)採用半結構化訪談方法,對臺灣和泰國的九位資訊素養教育相關學者專家進行訪談。 關於亞洲各國高等教育中與資訊素養相關的研究問題的特徵和分佈的研究結果顯示,在2000年至2022年期間,研究的出版物數量逐漸增加。中國大陸、臺灣、韓國、馬來西亞和日本是最具生產力的國家。大學部學生是最常見被研究的對象、定量方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各不相同,重點放在未指定領域、混合學科、語言和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方面。雖然大多數文章中沒有明確提到具體的資訊素養標準或框架,但研究人員認識到在課程設計中引用任何標準或框架的重要性。 關於資訊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趨勢方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一些關鍵見解。首先,通過引文分析和期刊共引分析,觀察到該領域中最常被引用的期刊有《電腦輔助語言學》、《電腦與教育》和《學術圖書館員雜誌》。其次,從作者的引文分析和共引分析來看,Lai, Chun是最有產出的作者,其次是Gu, Ming-Yue和Sin, Sei-Ching Joanna。值得注意的是,Lai, C.和Gu, M.合著的題為《利用技術進行課外自我調節語言學習》的研究接收到了最多的引用次數。此外,研究還確定了資訊素養教育研究中經常使用的關鍵字,如「資訊素養」、「數位素養」、「高等教育」、「學術圖書館」和”大學生」。根據對泰國和臺灣的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工作者的訪談,高等教育中的資訊素養被視為在當今資訊驅動的世界中至關重要,使個體能夠獲取和有效利用資訊。研究強調了統一標準的必要性以及圖書館在促進資訊素養方面的作用。教授資訊素養技能涉及教授、圖書館員和學生之間的共同責任,合作和融入課程是關鍵。挑戰包括教師缺乏專業知識以及需要良好結構化的教學方法。資訊素養技能的發展受到學習者特徵、教師知識、社會因素、研究應用挑戰和教育相關政策的影響。促進資訊素養面臨著快速技術變化和有限意識的挑戰。然而,教師期望政府的支援,並強調需要進行研究並採用新的典範(paradigm)來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技能。 為了加強對高等教育中資訊素養的未來研究,建議利用包括國際和國內來源在內的綜合資料庫,以更全面地瞭解該領域的趨勢和方向。擴大搜索詞的範圍,包括與資訊素養相關的新興詞彙,以確保全面分析。進行涉及亞洲不同國家教師的定性研究,可以提供資訊素養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細緻見解。此外,探索各個教育層次(如中學和小學教育)中的資訊素養,將能夠進行比較分析,並全面瞭解資訊素養的發展。Item 個人圖資部落格回應行為之研究(2011) 劉于瑄; Liu, Yu-Hsuan部落格(Blog)是Web2.0網路服務運用之一,其充分表達個人觀點的特性,使得網路資源更加豐富,也提升了資訊傳播的速度。部落格的人際互動性始於回應功能的開放,讀者藉由此功能將文章的看法、問題等公開分享,並藉由部落客或其他使用者共同討論的過程,無形中產生有別於實際生活的人際關係。圖資領域也嘗試以部落格作為機構與使用者間互動的平台之餘,更多則是以分享知識性或學習性的內容,因而逐漸建立起新知傳播的專業形象,同時研究也指出資訊性部落格比情感性部落格互動性來得踴躍之情況下,圖資部落格的互動性為何?本研究嘗試以內容分析,言談分析以及序列分析法探討個人圖資部落格內容特性與關聯性,並結合訪談分析資料進一步瞭解部落客與回應者間的互動情形。研究結果顯示:(1)個人圖資部落格之目的以資訊分享為主,交流形式雖單純、但回應率頗高;(2)回應的對話行為轉換以「問題→回答」顯著性最高;(3)部落客在部落格的互動環境中,是扮演問題解決的角色,且臺灣與大陸回應者對部落格互動看法有所差異,後者對於能夠與部落客或回應者見面的態度比前者更積極。最後本研究提供相關建議,包含個人圖資部落格文章內容之建議、使用者互動關係之改善以及後續研究建議之參考。Item 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之FACEBOOK內容分析研究(2012) 莊曼君; Man-Jiun Juang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也趨向以網路來滿足需求,逐漸以社群形式受到重視。依據Alexa流量網統計資料,Facebook為2011年最受歡迎的社群網路服務平台,除了能有效串起人際網絡,實現交流與互動,更為社會創造資訊共享的延伸價值。 本研究觀察國內49個兒童身心障礙Facebook粉絲專頁至2011年12月31日止,以消費者健康資訊為關注角度,利用內容分析法試圖瞭解Facebook社群的發展情況、平台交流的重點與參與者互動的行為。 由研究結果得知以自閉症團體所成立的Facebook粉絲專頁比例最高,而且大部分多由正式機構所成立,也盡可能提供社群基本資訊,儘管多數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正常,但更新維護頻率仍有加強空間。至於社群成員發布的訊息主要是以喚醒意識的內容最多,也較常提供資訊性社會支持來幫助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但成員主動尋求支援的情況就不慎積極,在平台中也能體現消費者健康資訊的特徵與重要性,包括:提升醫療照護、促進健康、安心就醫、請領保險與安全用藥等。此外,參與者互動以按「讚」為最,留言行為次之,分享功能使用最少,留言內容多以發表評論類型進行。最後針對不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作為規畫或服務的參考。Item 以社會性問答為主之消費者健康資訊回答分析研究(2013) 董姵希; Dung, Pei-Shi網際網路的發達,消費者對於自身或親友的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使民眾會在普及率極高的網路上收集有關健康議題的解答。消費者大多透過「社會性問答平台」自身相關的健康保健資訊。 本研究觀察Yahoo!奇摩知識+分類中「科學醫療」子項目「醫療保健」,取2012年間已完成之評價百分百的1500則知識問題為研究數據,利用內容分析法分析瞭解健康資訊社會性問答平台之消費者健康資訊回答內容,評核並探討如何提升健康資訊社會性問答平台之消費者健康資訊回答品質。 由研究結果可得知,Yahoo!奇摩知識+消費者健康資訊回答者的等級不影響到「最佳解」產生。「塑身減肥」類型的「最佳解」回答內容錯誤、提供的「超連結」及「廣告」最多,Yahoo!奇摩知識+的知識問題回答內容仍是以文字敘述為主,且回答者重視分享。「最佳解」回答內容抄襲嚴重,且回答內容的參考來源大多標示為「自身經驗」。Yahoo!奇摩知識+的社會互動性薄弱,評價知識問題及獲得系統贈點對於Yahoo!奇摩知識+的使用者吸引力極低。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給予不同的建議及後續研究發展。Item 臺灣地區醫學中心電子報消費者健康資訊之研究(2015) 黃蕙芬隨著資訊環境的改變,網際網路成為民眾接收訊息的媒體之一,資訊化讓民眾得以透過網路得到各種需要的健康資訊,然而網路健康資訊繁雜,來源多元化,消費者如何判斷健康資訊的正確性,醫療機構所提供的醫療健康資訊成為可信度來源的高度參考指標。此外,資訊科技的發達,造就了網路電子報的興起,有別於傳統媒體的特性,因此,醫療機構若能善用電子報健康資訊傳播的效能,有助於健康資訊的傳播、分享與創造。故本研究以國內醫學中心發行的電子報共17份,204期數為研究對象,藉內容分析法有系統地分析所提供之消費者健康資訊現況、內容特性與網頁提供之功能與服務,最後進行結論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研究發現,醫學中心性質分別有屬於政府機關、學校附設醫院、財團法人及具宗教性質的醫院,主要分析結果如後:(1)以電子報建置者組織性質而言,「財團法人機構」計有8家,數量最多;(2)電子報發刊頻率以月刊發行者居多,計有15份;(3)電子報報導的資訊類型以「業務導向型」的比例最高,佔52.03%;(4)報導的形式以不具分析評論的「一般報導型」為最多,占25.21%;(5)電子報內容主題單元規畫以提供院務訊息、醫事人員、醫院活動、病患醫療回饋、Q&A 的其它單元為最高比例,達88.24%;(6)在內容報導部分,11大類消費者健康資訊類型中,以「醫務資訊」類最高比例,佔43.76%;(7)電子報所提供的資訊以適合一般民眾使用比例最高為52.47%;(8)電子報網頁內容與資訊,17份電子報均注重網頁更新時效性、確實更新電子報內容、提供發行單位活動與業務介紹及資料連結正確;(9)網頁架構與瀏覽著重具備內容分類,佔82.4%;(10)電子報版面設計與多媒體功能,17份電子報均著重版面的視覺設計,但不具備多媒體互動功能。 本研究最後針對歸納出的11大類消費者健康資訊內容特性進行綜合比較,分析不同類別間的電子報在提供消費者健康資訊的現況、內容特性與網站功能、服務上之異同,並針對電子報建置者,使用者以及後續研究提供建議。Item 我國政府衛生福利機關(構)網站消費者健康資訊之研究(2014) 鄭惟中; CHENG, Wei-Chung我國自民國70年代起逐步發展電子化政府,開始建置各種網站提供資源、傳遞資訊,如政令宣導、教育文化或醫療保健等,提供多元的政府資訊服務;另一方面,消費者意識抬頭,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健康資訊網站蓬勃發展,屬於民生需求的醫療健康資訊領域開始嶄露頭角,消費者健康資訊相關議題亦開始被廣泛討論。本研究以我國衛生福利機關(構)網站及其提供之相關資源共62個網站為研究對象,藉內容分析法有系統地分析其所提供之消費者健康資訊現況、內容特性與網站提供之功能與服務,最後進行結論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根據分析結果,可得到相關結論如後:(一)我國政府衛生福利機關(構)建置的消費者健康資訊網站可分為10大類,其中以醫護產業資訊類網站數量最多,且除了政府機關本身為建置者外,亦與公益團體或民間組織合作提供相關資源,以作為政府與民間溝通之媒介,提升政府資訊親近性;此外,過半數網站持續更新訊息(一個月內發布至少一則訊息),而訊息發布距檢索期間半年以上未滿一年或無法判斷者,多為登錄、數據統計等網站;(二)網站提供之資訊類型以新聞訊息為主,資訊內容以促進大眾健康之訊息比例最高,至於網站提供的健康資訊適用對象分析結果,比例最高者為一般民眾;(三)網站提供的服務以訊息傳遞服務為主,而網站功能以查詢為主,超過半數網站提供站內全文檢索機制;同時,我國政府衛生福利機關(構)網站整體功能亦以資源查詢與宣導為主。 最後,本研究依分析結果進行後續建議:(一)建置者應確保網站訊息新穎度及訊息能見度;此外,建議增加資源形式、網站版本與個人化功能以利使用者運用,同時設置適用於學生或一般大眾之數位學習網頁;(二)未來研究可選用不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網站及其使用者特性,或進一步提升分析框架信度,使其成為可廣泛運用之研究工具;(三)以衛生福利機關(構)以外之公部門網站為對象,分析網站中所含之消費者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