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究永齡希望小學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在國小二年級的實施成效,以及執行補救教學的師資背景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讀寫能力發展。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一共有382 位國小二年級讀寫低成就學生參與,實驗組學生有198位,接受永齡方案16 週,每週六節課;對照組學生則有184 位,他們和實驗組學生同校,但是未接受永齡方案的服務。實驗組的參與教師共有36 位,依其專業背景,可分為現職教師(16 人)、儲備教師(12 人)和大專生教師(八人)。研究者以階層迴歸分析評估永齡方案對後測讀寫能力進展指標的影響,同時也評估實驗組中三類不同專業背景師資所教授的學生,在後測上有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當控制社經、智力及前測分數後,除了識字量之外,實驗組學生在國字聽寫、閱讀理解能力及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科技化評量系統(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chnology-based testing, ASAP)國語成績都明顯優於對照組,顯示介入是有成效的。其次,從教師的背景來看,三種不同專業背景教師所教授的三群學生,僅ASAP 後測具有差異,現職教師及儲備教師顯著優於教學經驗較弱的大專生教師;而在後測識字量、國字聽寫及閱讀理解等標準測驗的分數,三組均無顯著差異。本研究最值得看重之處,除了指出永齡希望小學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能顯著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之外,同時發現不同師資背景並未顯著影響其教學成效。據此,研究者進一步提出相關的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熟聾人「工作記憶容量」、「語言產出效率(speech of sign production rate)」與「中文閱讀理解」之間的關係。六十名學習語言前成聾的成人及30名聽力正常的口語-手語的雙語成人參與了本研究,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聾參與者中有30名使用手語溝通,不會說話; 另外30以口語溝通,不會手語。雙語聽人取自啟聰學校教師及國內的手語譯員。研究的第一部分是相關性研究,研究者蒐集參與者的工作記憶廣度(WM)、語言產出效率(LPR)及閱讀理解分數(COMP)。研究結果指出:1.工作記憶可以有效預測閱讀理解;2.LPR和WM成顯著負相關,唸一系列指定詞彙的時間愈長,WM的容量愈短。3.不同組的WM間有顯著差異,但以統計技術控制了LPR的影響後,各組WM平均值的差異不再顯著。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參與者內(within-participant)的真實驗研究。為了控制詞頻及參與者的先備經驗,實驗用的都是假漢字、假口語詞、假手語詞。研究要求參與者硬記十二個假漢字與其相對應的假口語詞、假手語詞。假漢字與假口語詞、假手語詞間的關係都是強制規定的,完全沒有既定的規則可循。研究者測量參與者的假漢字在兩種狀況的工作記憶廣度,及假口語詞、假手語詞的LPR。研究結果指出,當以統計技術控制LPR時,手語和口語模式的工作記憶容量,就沒有顯著差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