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

一、 本系簡史
  本系之前身「特殊教育中心」係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在教育部「加速特殊教育發展計畫」下設立,為國內第一個負責推動特殊教育工作的機構。目前系內近半數之教師均曾在入系前接受過中心之洗鍊,擔負在職教師研習、學術研究交流與推廣服務等承先啟後之重責。在此深厚基礎之上,先於民國七十五年由當時的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吳武典教授籌創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繼於民國七十九年設置大學部(統稱特殊教育學系),民國八十一年增設博士班,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機構。為有效統合系所資源,民國一○四年起特殊教育學系及復健諮商研究所改採「一系多所」方式運作。民國八十一年林幸台教授繼任系主任,其後之系主任分別為林寶貴教授、張蓓莉教授、王振德教授、盧台華教授、張正芬教授、郭靜姿教授、洪儷瑜教授及陳心怡教授(現任)。民國八十八年及民國九十二年本系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為因應特殊教育師資的迫切需求及師資培育多元化管道的實施,又於民國八十三學年度增設特殊教育輔系課程,以供本校各系學生選讀。此外,自民國七十六年起,本系即陸續開辦「中小學教師暑假研究所學分班」、「特殊教育專業學分研習班」等,並於九十學年度辦理「學士後特殊教育師資班」,以提供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機會,民國八十八年及九十二年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民國一○五年暑期教學碩士班轉型為暑期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以提昇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人才之專業研究能力。本系創立迄今因基礎紮實、師資優良、課程深具特色,已成為國內培育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人才,以及從事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之重鎮。
二、 任務與目標
 

本系之任務與目標為培育優質特殊教育人才、深化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引導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及促進社會關懷與融合。

 

(一) 培育人才

 
1.

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教學、研究及行政領導人才。

(1) 大學部:培養中等以上學校特殊教育師資。
(2) 碩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專業及行政人才。
(3) 博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學術研究、教學或行政領導專業人才
2. 提供各級學校特殊教育或相關工作人員在職進修研習。
(1)

暑期碩士班:提昇小學或中等以上學校在職教師及行政人員之特殊教育知能。

(2) 研習班:含短期及學分研習。
3. 培育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之人才,包含: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人員、教育行政人員、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各類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基金會、個人工作室、輔具相關公司/機構服務人員。
4. 提升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之特教知能,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人員。
  (二) 學術研究
 
1.

從事各類特殊教育研究。

2. 進行特殊教育相關政策之規劃研究。
 

(三) 推廣服務

 
1.

辦理國際及校際之學術研討與交流,推廣實驗研究成果。

2. 出版特殊教育刊物、傳遞新知。
3. 輔導辦理特殊教育學校(班)及相關機構之教學與研究。
4. 從事特殊教育宣導工作,導正社會大眾之觀念與態度。
三、 學生人數(105年10月24日更新)
 
 

在校生人數

畢業生人數

大學部

186

983

特教碩士班

86

363

復諮碩士班 50 74

特教博士班

55

73

教師在職碩士學位班

81

273

特殊教育在職專班 25 0

 

四、 課程結構
  (一) 大學部
 
1. 修業規定
 

本系學士班學生分「師資培育組」及「非師資培育組」兩組。「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38學分,「非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28學分。此外,學生並得依興趣選修輔系、雙主修及各種學分學程。

2. 特色
 
(1) 建立核心課程,以為學生共同必選學分
 

本系成立之初,在課程設計上分為智障、語障、聽障、視障及資優五組,供學生選修至少二組。然為因應融合教育思潮及師資培育趨勢,民國八十三年乃納入各類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之必備與通用課程,以「輕度障礙組」為本系學生共同必選組別,建立特殊教育通才訓練之核心課程。民國九十三年更擴充此組之學分數並改名為「身心障礙綜合組」,以更臻完善。目前本系學生可由身心障礙綜合組、身心障礙綜合+資優組、資賦優異組三組中至少選一組為必修組別,另有重度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三組之課程設計,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修。

(2) 加強教材教法與實習課程,使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
  本系各組教材教法及實務課程皆分別規劃,在教學實習方面,除全校一致要求之大四教學實習外,學生之實習課程尚包括「特殊學生評量實務」與身心障礙綜合組之「特殊教育教學實習(輕/重)」,俾利理論與實務之密切結合。
(3) 訂定學生社會服務辦法,增進學生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本系自九十學年度起規定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參與社會服務十小時,四年共計四十小時,以為畢業之必備條件,並藉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各項活動,進而與特殊需求者多作直接接觸,及與家長及相關福利團體充分聯繫,以增進其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二) 研究所
 
1. 修業規定
 

碩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繳交碩士論文一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博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通過學科考,提出修業期間發表之學術性論著一份及口頭發表專題討論一場後,始得提出論文計畫口試;通過口試後著手進行論文研究,至少一學期後始能提出論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博士學位。

2. 特色
 
(1) 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分組設置
  碩博士課程除共同必修、共同選修(含理論與研究、統計與研究法、行政與制度)外,自民國八十八年起課程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兩組,以達專精並符合入系前學生之興趣與選擇。
(2) 兼重實務課程
  為求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碩士班開設有身心障礙教育實務、資優教育實務;博士班開設有研究實務、行政實務及教學實務等必選課程。
(3) 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師生共同參與
  碩博士學生必修二學期之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各一學分課程,由系上教授輪流擔任課程設計與執行。每學期根據議題的發展趨勢與重要性,分別邀請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分享其專業經驗與研究成果,並開放給本系所有有興趣之師生共同參與研討。
五、

組織

  (一)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18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4名和助教4名。另有名譽教授3,兼任教師11名。專任教師多數均曾留學美、日、英等國,且專精領域相當多元與廣泛。
  (二)分工
  本系每位專任教師均需參與系務發展工作,根據有關議題,採定期與不定期方式開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效。工作小組分為系務分工與專業分工兩項。系務分工計有人事組、經費設備組、學生輔導組及研究發展組共四組,每位教師至少需選擇參與其中二組。專業分工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二組,依教師之專長,每位至少加入其中一組。此外,設有特殊教育學刊編輯小組,由系上教師輪流擔任小組成員與執行編輯工作,並根據突發之議題與學術研討會之舉辦隨時設立任務編組,以利系務之運作。
六、  特色與成果
   (一)辦學與研究特色與成果
 
1. 執行研究專案,表現優異。
 

本系教師積極執行研究專案,過去五年間主持國科會及教育部等單位委託之專案研究計劃案約100餘件。

2. 發表學術論著,成果豐碩。
  本系教師除上述主持研究計劃外,亦定期發表其研究成果於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研討會,或由出版公司出版專著,成果豐碩。
3. 舉辦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近期辦理的重大學術活動如下: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五年) 
*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 
*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民國八十七年) 
*情緒障礙特殊教育國際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 
*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民國九十年) 
*2002第八屆亞太地區聽障會議(民國九十一年) 
*2003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
*2004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
*2005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四年)
*2006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五年)
*2006第九屆亞太資優會議(民國九十五年)
*2007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7第十八屆亞洲智能障礙聯盟大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8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七年)
*2009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八年)
*2011第三十五屆國際學習障礙研究學社年會暨華文學習障礙國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中日特殊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華文地區「資優教育行動方案之實踐與展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2大學推動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一年)
*201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特殊教育學生需求與支持(民國一○二年)
*2014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國際自閉症類群教育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融合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民國一○三年)
*2015東亞讀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四年)
*2015臺灣師範大學姊妹校聯合特教論壇(民國一○四年)
*2016第一屆亞太地區正向行為支持國際研討會(民國一○五年)

4.

出版學術性刊物,深受肯定

自民國七十四年出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陸續獲得國科會優等期刊獎、政府出版服務評獎之連續性出版品類「優良出版品」獎、國科會教育學門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第一級刊物,且自2003年列入TSSCI觀察名單,於2004年列入正式名單迄今。

  (二) 服務成果
 
1. 本系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國際性或全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理事長或主席),包括:世界資優教育協會(吳武典教授)、亞洲智能障礙聯盟(盧台華教授)、亞太資優教育聯盟(郭靜姿教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張訓誥教授、 林幸台教授、林寶貴教授、盧台華教授、張蓓莉教授、張正芬教授)、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王振德教授、郭靜姿教授、陳昭儀教授)、中國輔導學會(林幸台教授、吳武典教授)、中國測驗學會(吳武典教授、林幸台教授)、中華民國視障教育學會(張訓誥教授、杞昭安教授)、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中華民國溝通教育學會(林寶貴教授、 杞昭安教授)、 台灣職業重建專業學會(林幸台教授、吳亭芳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和台灣學習障礙學會(洪儷瑜教授)。
2. 本系教授亦積極參與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有關特殊教育之推行工作,包括擔任行政院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負、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少年輔導委員會委員、特殊學生鑑定輔導委員會會委員、特殊教育評鑑委員等,以拓展服務之層面。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5
  • Item
    以整合式音樂治療行動方案改善一位自閉症兒童嚴重自傷行為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7-11-??) 陳淑瑜; Shu-Yu Chen
    自傷行為是自閉症兒童最嚴重的行為問題之一,不僅造成身體傷害,更影響到全面性的教育或社會功能。近年來,針對自閉症者因感覺處理異常、經由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和焦慮情緒之中介,引發重複動作行為和堅持同一性行為的順序關聯性,已獲得許多研究的支持,也被認為是預測自傷行為的風險因素。本研究個案為國小特教班教師緊急轉介的學童,患有自閉症共病智能障礙,主因為嚴重自傷行為及情緒問題。雖然特教持續介入並有醫療用藥,但受家庭內部因素影響,行為改善的成效有限。因個案相當喜愛音樂,教師遂主動尋求入校輔導支援。在直接入班觀察、分析課堂行為觀察紀錄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有採取混合方法處理個案問題的必要性,故整合音樂治療和行為策略,共同解決個案和教師的困境。本研究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評估、介入與成效檢討,參與協同的成員包括研究者及三位特教教師,由研究者提供每週一次、單次40 分鐘,兩學期總共18 次的個別音樂治療,並由三位教師於課堂提供行為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整合方案介入後的音樂行為和互動行為提升、重複行為下降,自傷行為幾乎不再出現,並達到長期維持成效。個案家人也因為孩子的進步,開始積極與學校配合。整體而言,本研究藉由在實務現場解決自閉症學童自傷行為的歷程和經驗,啟發從根源探尋解決方法的模式,也為未來的問題處理提出多元介入的可行性。
  • Item
    定向越野運動方案對國小自閉症學生健康體適能及身體意象之影響
    (2019) 黃灼倩; HUANG, CHO-CHIEN
    2018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的自閉症學生數有 14,501 人之多,且有高比例 的動作協調障礙。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使用定向越野運動方案介入,對國小自 閉症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及身體意象之影響,以台北市某國小自閉症學生為 研究對象,共 8 名符合條件之 10-12 歲自閉症學生參與研究。研究設計採前 實驗之單組前中後測設計,進行為期 8 週,每週 2 次,每次 40 分鐘的定 向越野運動方案介入,參與者必須在時間內依照積分賽或順點賽的規則或 跑或走找到檢查點,撕取貼紙粘貼於積分表上累積分數,並於時間終止前回 到原點。並對健康體適能,包含身體組成、肌肉適能、柔軟度和心肺適能; 以及身體意象,包含外表評價、健康評價、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身體 部位滿意度之前後測結果,使用 SPSSforwindows22 版進行成對樣本 t 檢 定考驗。結果顯示,本研究對於健康體適及身體意象個部分皆無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研究和教育現場實務之相關建議。
  • Item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男孩──兩位自閉症譜系青少年的追愛歷程之敘事探究
    (2019) 田統成; Tien, Tung-Cheng
    本研究旨在敘探兩位不同性取向自閉症譜系青少年的追愛歷程,並探究其異同處,追愛歷程含括戀愛動機、追求技巧、愛情觀及歷程變化。 本研究採敘事探究取向,透過深度訪談與半結構訪綱來蒐集資料並持續反閱文本及後續分析,以敘寫出兩位研究主體那些年的追愛故事。 研究結果揭示:單戀哥共四段追愛情事,對象為女孩。他著重對方長相及其散發的吸引力,第一眼好感後才有後續可能。追求傾向以自然方式建立關係,如:觀察、等待和搭聊,並以暖男角色伴她左右(安慰、做事),再送上所需(暖暖包、熱巧克力)。四段情事中,唯第二段屬一見鍾情,其他三段皆是日久生情,追愛風格趨向友誼式的愛情。其追愛態度偏安全保守,有愈長大愈難告白的現象。自身ASD曾帶來不少困擾,常不知如何消化心裡的情思,後也能以簡單不多想來自我調適。愛情觀是不強求也不將就,且願以專情包容來相待,其認為愛是兩人喜歡,簡單好好地過著。 外交哥共四段追愛情事,對象為男孩。第一段是想要有人陪;第二段是因對方未被社會化的單純,喚起想照顧的本能;第三段則與前段相反,角色轉被動,渴望被照顧;第四段認為對方心理成熟,值得攜伴。其共通點是一位像男孩的男人:可愛帥氣的外表、單純簡單的性格及獨立成熟心理。追求講究主動出擊,如:狂找搭聊、送禮定情及表意告白。追愛風格會因人因事而展現多樣性,從最初的懵懂遊戲、單純奉獻、情慾瘋狂到現在的穩定長遠。曾視ASD為詛咒,不懂愛情裡的分寸應對,後認它是麻木的禮物。隨時間和事件的積累,才摸索出一套正確的感情認知,透過內化反饋來調整行為。家庭與獸圈分別是一推一拉的兩端。其經歷懷疑覺察、測試探索、壓抑混亂及接受認同等四階段的性向自我認同。愛情觀重點是「喜歡」本身,而非性別,且愛對其是不可或缺,但非全部。 探析他們追愛歷程的異同處,相似處是他們自有對方條件的內隱偏好,也都曾陷入ASD迴圈後,再自我調適,且愛情不僅改變自身也緩解ASD,以及其愛情舉止皆帶有獨特的理性思維。相異處則是截然不同的追愛風格與全然相反的告白進程。其各顯現不同的追愛課題:單戀哥是「為愛跨越自我的舒適圈」,原是木訥自我,後則表現主動溫暖的那面,學習如何付出關懷。外交哥是「為愛調整步調與性向認同」,他曾愛得很用力,卻愈無能為力,後放慢步調,調整過激行為與負面思考,並勇於接受同性戀的自己。建議教育人員應關心自閉症譜系者在愛情裡的體驗與其面臨的問題,並融入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協助其自我認同。
  • Item
    運用科技輔具對增進國小中低功能自閉症學生購物行為之研究
    (2004) 廖怡欣
    本研究旨在探討科技輔具輔助教學對國小中低功能自閉症學生購物行為之學習成效。研究採用單一受試跨受試多探試設計(基線期-介入期-類化期之實驗設計),並訪談參與本研究之學生教師及家長對科技輔具輔助教學的評估意見,作為補充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中低功能閉症學生,皆為男生,其中兩位四年級,一位六年級,自變項為「科技輔具」包括:購物活動光碟、購物流程照片及結合微電腦語音溝通板,依變項為「購物行為」是指受試的購物技能及口述購物動作能力。以目視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低功能自閉症學生在教學後,購物技能呈驟昇進步,三位學生皆達目標水準,並能類化至其他情境。 二、中低功能自閉症學生在教學後,乙丙皆達目標水準;甲生未達目標水準,因受限於本身的仿說句長及對部分語彙的理解。而三位學生皆能將習得的口述動作能力類化至其他情境。 三、據教師及家長評估意見,皆肯定運用科技輔具輔助教學對三位學生購物行為的學習成效。並且因購物行為能力的提昇,相對增進學生的精細動作、膽量、音量及改善在購物情境出現的浮動、自言自語等問題行為。實驗結束後,教師及家長皆能繼續執行購物行為的相關訓練。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與探討研究限制,並對教學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休閒活動指導對國小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成效之研究
    (2004) 張素珠
    本研究旨在探討休閒活動指導對國小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之成效。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實驗研究之跨受試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就讀於台北市公立國小自閉症兒童(二年級、四年級、五年級),休閒活動的指導包括合作、輪流、分享、主動性及休閒技能的指導,主要結果為: 一、休閒活動指導對國小自閉症學生同儕互動之影響 休閒活動指導能增進國小自閉症兒童與同儕合作、輪流、分享及主動行為,雖然,在分享行為的表現上不如預期,但對於教導分享行為重要因素,如:個案的能力、分享的內容、及教學設計等,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二、休閒活動指導對國小自閉症學生學習休閒技能之成效 休閒活動指導能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生休閒活動技能,三名個案都能習得四項休閒活動的技能。 三、休閒活動指導有效的因素分析 (一)休閒活動種類的選擇 本實驗研究所選定的四項休閒活動中,丟保齡球此項活動,是自閉症學生學習效果最佳的活動。 (二)結構化的活動環境 本實驗設計以簡單的活動規則,配合結構化的環境安排,建立一致、固定的休閒活動模式,自然而然地引導同儕與自閉症學生互動。 (三)同儕特質 除了本研究所設定的同儕選擇標準外,從研究中發現,同儕特質對於研究結果的影響,因此,選擇參與同儕時,必須留意同儕的特質。 (四)前置作業的影響 在實施休閒活動指導前,研究者先到國小收集個案資料、訪談學生教師及實施一對一及小組的休閒活動試探,對於正式實施教學很有幫助,是此次教學能順利達成目標的關鍵。 綜合上述,影響同儕互動行為的因素有:休閒活動的內容、結構化的教學環境及同儕特質,若能有效控制影響同儕互動行為的因素,必能使休閒活動指導達到預期的效果。
  • Item
    台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
    (2003) 施清嵐
    本研究以了解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背景、學校背景、學校適應狀況及支持系統以及任教自閉症學生教師及家長之困擾為目的。 研究方法是透過問卷調查為主,並輔以訪談的方式。主要用以蒐集資料的工具包括自編之「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調查問卷」,分為「教師填」及「家長填」兩種問卷,及「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訪談大綱」作為訪談教師及家長用。 研究者首先以座談會的方式,了解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目前的學校適應狀況,作為架構問卷的參考之一。其次,問卷調查對象為九十一學年度北市公私立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的教師及家長。樣本數為教師及家長各22人,回收「教師填」的問卷21份,回收率95﹪;回收「家長填」的問卷17份,回收率81﹪。本研究結果呈現以教師填問卷為主,家長填問卷為輔。最後,選取4位個案的教師及家長作半結構式訪談。 綜合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學生背景:學生較突出的表現包括記憶、空間、音樂、繪畫、計算、電腦等。特殊行為出現最多的有固執、不斷重複的行為及表達喜歡的行為。 二、學校背景:任教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的導師,超過七成為特殊教育合格教師。且教師大多能參與進修與研習。目前學生所上的學程以家事與服務最多。職場實習以服務最多。 三、學校適應狀況:教師認為學校適應差的為語言表達、人際互動、學習表現及職場實習;學校適應較好的為語言理解、常規適應及整體適應。家長認為學校適應差的為人際互動、特殊行為的影響,其餘皆屬學校適應好。 四、支持系統:教師認為學校在十項支持中提供了九項。但家長認為學校在調整教材教法、作業及評量、IEP內容符合需求這三項沒有提供。教師認為職場實習只提供四項支持中的一項。教師及家長都認為在家長支持的部分,五項皆有提供。 五、教師及家長的困擾:在問卷調查的部分,約七成以上教師及家長都只有偶爾的困擾。訪談發現教師與家長比較困擾的是學生的職場實習與就業、課程及教學很難符合需求、情緒問題、工作量大以及不了解學校的處理。另外,也有家長了解無法改變體制,因此要求較低、沒有困擾。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教育行政單位、學校、實習職場、家長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自我決策就業轉銜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
    (2014) 李玉錦; Yu-Chin Lee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針對自閉症學生學習特質及就業轉銜挑戰,編擬「自我決策就業轉銜教學方案」並據以實施教學,進而探究此教學方案對四位自閉症學生職場實習的學習及類化成效。 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以自我決策就業轉銜教學方案為行動主軸進行13週的教學,施行課程本位評量,輔以觀察、訪談、檔案紀錄及影像電話記錄等進行資料蒐集。研究期間,研究者依據學生在職場面臨的挑戰據以修正行動方案,透過行動的循環修正,與四位自閉症學生共同度過就業轉銜歷程。研究結果顯示:1.、四位自閉症學生因特異的社會人際互動、注意力缺陷及儀式化強迫行為,在職場顯現難與人建立關係、分心恍神及工作不力等問題;2.四位自閉症學生顯現特異的行為樣貌及職場事件,超出原先擬定的行動方案內容,繼而開啟行動的修正循環歷程:行動前期主要依據四位學生的個別差異及意願,調整行動方案介入時間及地點;行動中期的調整包含行動方案課程演練方式的改變、課程內容的擴充調整,以及依據四位學生的職場行為表現,據以調整其行為契約;行動後期的調整則以行動方案策略的介入及修正為主軸;3.四位學生經過本行動方案介入後,其職場的自我決策能力有所增長,行動方案具備維持及類化學習成效;4.本行動方案有助於提升自閉症學生職場實習及就業轉銜之學習和類化成效。 整體而言,自閉症學生職場自我決策能力可藉由自我決策就業轉銜課程提昇,而學校及就業轉銜機構的努力合作,能使其就業轉銜歷程更為順遂。研究者從歷程中歸納出以下重要議題及建議:自我決策能力發展與環境支持息息相關、職場在地支持者攸關自閉症學生就業轉銜成效、就業轉銜專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對自我決策教學、自閉症者就業轉銜,以及對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從不可能到可能?兩名綜合職能科自閉症畢業生轉銜至就業歷程
    (2013) 陳維婷; Wei-Ting Chen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方式,旨在描述兩名不被看好的自閉症個案在綜合職能科三年級至畢業後的轉銜至就業歷程,探究這期間的機會與限制,以及個案之相關他人如何面對期間重要事件的發生與轉折。 個案從似乎「不可能」就業至「可能」就業的過程發現,自閉症就業機會受多元因素的影響,包括本身特質、家庭功能、雇主態度、教師中介等;且會受其中因素組合的影響,若正向條件大於負向條件,相對就業機會也越大;自閉症個案在畢業後或者已獲取工作後,並非代表可以一帆風順,過程中仍有特殊狀況發生,個案行為情緒問題,安全疑慮,面臨被解僱的危機等問題,會造成雇主、家庭的困擾與衝擊。 研究中影響自閉症個案就業歷程之要素包括:讓實習機會融入媒合」觀點,藉由實習機會讓雇主看到自閉症孩子的就業潛能;老師的力量可以提昇個體的工作表現,開啟工作資源,但對畢業後實際就業協助有限;在適切的工作媒合下,個案的能力和表現是被僱用的主因;「家長支持度」是相對重要因素,家長若能成為孩子就業中的最佳的「庇護者」,有利於孩子的職場適應;雇主的支持與掙扎仍是著眼於個案的工作能力,同情支撐無法長久;孩子就業的安置類型,除了衡量個案工作能力外,家庭、家長的資源和優勢條件也需考慮;整體的機會條件要大於限制條件,才有持續就業的機會。 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家長、教師、勞政單位提出相關建議,如下:需預備、強化家長的能力,讓家長成為孩子就業過程的庇護力量;教師需對孩子有深度的了解,以及對店家工作內容的了解,以利工作媒合;勞政系統需在學生畢業後,提供家庭和個人就業期間更深入的支持。
  • Item
    參與準備班之國小一年級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學校適應情形探究
    (2010) 陳秋惠; Chen,Chiou-Huei
      本研究針對五位參與準備班之自閉症學童,運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入班觀察以及對自閉症學童、家長和導師等人進行深度訪談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本研究之目的是藉由了解參與準備班之自閉症學童在小學一年級普通班之學校適應情形,包括生活、社會與學習適應等三大面向,進一步對準備班的實施提出相關建議,期望能加強其入學準備度以提升其入學後之學校適應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1)五位自閉症學童入學後在生活適應部份,特別是學校作息與常規遵守表現良好;(2)五位自閉症學童在社會適應部份均表現出與人互動之渴望,但大多缺乏社會互動技巧。(3)學習適應的部分則除了原本能力落差較大的一位學童之外,其餘四位學童在學習適應的部分則有不錯的學習參與和學習成就表現;(4)自閉症學童、家長與導師三者對於學校適應感受與重視層面各有所不同;(5)準備班對自閉症學童生活適應之學校作息與常規遵守等部分有明顯的幫助,然而其在社會適應部份之幫助則較不明顯;及(6)準備班實施雖未特別強調學習適應,但其在基本學習技能的建立對學童之學校適應亦有幫助。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對準備班實施提出延長準備班實施時間、納入社會技巧課程之規劃等相關建議,期盼準備班之實施能對自閉症學童有更大的助益。
  • Item
    攜帶式微電腦語音溝通板教學策略對增進國中低口語能力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之成效
    (2010) 陳冠銘; Chen kuan-min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以攜帶式的語音輸出溝通裝置(VOCA)之教學策略介入二名國中階段低口語自閉症學生於學校情境下之溝通行為之成效。 語言和溝通能力缺陷或遲緩是自閉症者的明顯特徵,導致他們在與他人進行溝通時產生嚴重的困難。輔助溝通(augmentative&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AAC)可提供一個有效的管道,有助於自閉症者藉此與外界進行溝通及表達自我需求。 語音輸出溝通裝置(voice output communication aids, VOCA)是AAC 之中一種便利的電子化裝置,可產生文字圖片或聲音的輸出,讓使用者可以藉由手指點選、按壓特殊開關等操作方式與他人進行溝通。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一名15 歲9 個月女性及一名14 歲3 個月男性,皆為低口語自閉症者,採取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為多基線設計,探討以攜帶式的語音輸出溝通裝置(微電腦語音溝通板)介入溝通教學後,研究對象以溝通板表達自我需求、學習互動、人際互動三類溝通行為之成效,並記錄研究對象之溝通次數與溝通熟練程度加以分析比較,整合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獲致綜合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一)研究對象使用語音溝通板進行自我需求類溝通之次數與熟練程度均增加;(二)研究對象使用語音溝通板進行學習互動類溝通次數與熟練程度均增加;(三)研究對象使用語音溝通板進行人際互動類溝通熟練程度增加,但次數則增加不多;(四)研究對象原有的以手勢進行溝通之行為次數變化不大;(五)研究對象之家長與教師等相關人士對本研究介入之成效大致感到滿意。 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採用語音輸出溝通裝置介入自閉症者溝通教學之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提供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