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TRIZ法應用於設計造形發想-以有效動 作連續性為例
      (2018) 戴詠家; Tai, Yung-Chia
      設計需要不斷地創新思考才衍生新的概念,為了激發設計思考,如今發展出許 多設計方法。TRIZ 法為其中一種,本研究選擇 TRIZ 法其中一創新原則-有效動 作連續性深入探討,採用案例分析作為研究方法,挑選近年來國際設計比賽中獲 獎作品作為研究案例。經過兩階段的案例分析,符合本次研究的共有 55 項案例, 由案例研究的結果歸納出:1.有效動作連續性中的部分參數(例如耐久度、效率) 屬於不可見參數,根據研究結果,較不適合應用於設計領域中。2.根據研究,原 先有效動作連續性的三項特性屬於工業工程,應用於設計發想必須經過調整。3. 研究過程裏,55 項案例在矛盾矩陣的應用比例中,以適應度/力(35/10)應用比 例最高,因此建議未來欲使用有效動作連續性的學生或設計師,可優先從適應度 /力的參數進行設計發想。4.研究結果指出 TRIZ 法矛盾矩陣與創新原則進行工業 設計的可行性相當高,然而並非不能完全的套用,必須將矛盾矩陣的參數與創新 原則的特性與詞彙重新調整得以適用工業設計中,思考流程也能更流暢完整。
    • Item
      以設計思考推動進行校園形象設計創作研究-以內湖高工為例
      (2017) 王英儒; Wang, Ying-Ju
      臺灣的總體社會發展,使教育面臨了相當大的問題與挑戰,在少子化與升學體制主導之下,各校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當代創新教育的價值因此顯得相當重要,各家辦學機構汲汲營營尋找特色與優勢,期望突顯學校良好的形象以在廣大競爭之教育市場裡取得一席穩固的位置。本創作研究以臺灣學校形象之設計營造為目標,將當代國際間成功帶領各界發展的設計思考潮流之運用,作為研究重心與方法。進一步融入於學校的課程計畫當中,並且實地帶領目標案例學校之學生進行創新教學的團體討論與創作,發展校園形象營造之可行方案。基於本研究者之教職身分,鎖定任教學校-「臺北市立內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來發展此次之研究創作,期望研究結果能有效的達到目的,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亦發掘提供學校核心辦學之精神特色以助於延展永續的生命力。基於上述,本創作研究之目的為:(1)了解當今國際間創新設計思考之趨勢與應用,和其與教育之間的關係(2)以計劃導入課程操作,引導學生利用設計思考探討問題並尋得解決方案(3)進行研究統整創作,呈現本研究有價值之具體系統性脈絡創作(4)藉由本研究之結果,期望引發更多學者投入相關教育議題之研究。在研究目的領導下,從對「學校形象」與「設計思考」之相關文獻探討,進一步針對臺灣致力於永續發展目標的「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標竿案例以及「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推動之設計教育紮根計畫」下相關案例進行分析研究;規劃一套美術科課程並實際執行操作,將學生在設計思考引導下,對學校形象改造目標所創作之案例成品統整歸納,擷取其中要點進行最終整合,意圖呈現出目標案例學校之焦點特色,營造優良且突出之形象,協助發展學校的願景。
    • Item
      社會住宅之信息設計創作研究
      (2015) 陳薇晴; Chen, Wei-Ching
      世界快速變遷,人類社會不斷產生比上一個世紀更為複雜與多樣化的各種社會問題。面臨社會問題的巨大挑戰,閱讀巨量又未經整理的資訊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且不利於傳播,近年來社會議題如:全球貧富差距、貨幣系統的真相、以巴戰爭…等,利用信息設計專注在Graphic Design Archive (2014)提出的資訊的清晰度(clarity)、人類的理解(human understanding)和組織的科學性(the science of the organization)上,因大幅提高大眾對繁瑣社會議題的理解力而成為趨勢。信息設計師在這項趨勢當中所扮演的兩個角色為:1.彙整資訊、2.設計資訊。本創作研究以當代急需關注的社會議題:社會住宅為主題,首先,彙整資訊:蒐集臺灣社會住宅問題、歐洲社會住宅發展、設計思考論述,再以設計思考流程來彙整歐洲社會住宅發想、構思、執行等各階段發展歷程,試圖以設計的角度剖析社會住宅─一個為了解決當代社會問題而發展的策略產物。第二,設計資訊:綜合彙整信息設計論述,蒐集各國案例並以Ladislav Sutnar (1897-1976)提出的「信息設計是功能(function)、流程(flow)、形式(form)的總和」做為社會住宅信息設計個案分析的原則。總和以上兩大項研究結果應用於創作,分別設計:「城市劇變住宅短缺」、「住宅短缺對應措施」、「住宅改革計劃1914」、「建築環境可持續性」、「量的追求、質的提升」等5件作品。透過社會住宅的信息設計創作讓大眾更容易了解社會住宅,作為社會住宅概念宣導用,期許能為臺灣民眾的住房觀念帶來全新思考邏輯,為推廣臺灣邁向福利國家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