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應用鹿港地方文化圖像符號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
      (2004) 楊祝菁
      地方文化的思潮,是對本土文化認同感的追尋,對於設計活動深入民 間生活的現代社會而言,除認同當地文化之餘,也要藉由不同的角度及層 面來思考不同的問題。本論文將以鹿港地方文化為題,希冀藉由視覺創作 的實踐,期能提振鹿港地方文化之保存與發展。 本研究針對鹿港地方文化所發展之特色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的目標可 分為下列幾點:一、探究鹿港地方習俗與歷史、地方文化資產等,以了解 其地方特色,進而歸納出具有鹿港意象之代表物。二、依歸納之代表物, 轉化為鹿港地方的代表符號。三、深入了解該代表物在鹿港所扮演的角 色,以及這些視覺符號的使用方式與內涵意義。四、整理代表鹿港地方性 圖像,以便做為地方文化之宣導。 本研究將採用索緒爾「兩軸」理論尋根創作表現的方法,找出鹿港地 方特色的精髓,萃取具代表鹿港意象且能轉化成視覺圖像之符號,解析文 化之符號具與符號義,在符號的操作運用上,多了一份思考,藉以將鹿港 傳達給予世人,達成鹿港文化之永續經營。
    • Item
      手繪插畫創作論述-以克利之圖像符號為例
      (2006) 林正義
      德國抽象派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其作品之表現形式與風格至今仍被後代人們不斷拿來作為研究探討的主題,他以強勁的創作力與生命力留下8000多件精采絕倫的作品,其中包括鋼筆畫、水彩畫、油彩畫、混合素材…等。讓人咋舌的是他求新求變的造型創作,超越了媒材的約束力,讓後世讚嘆與景仰。本人深受克利作品的影響,僅以「克利的圖像符號」為研究專題,經由克利作品之探討得以一窺大師一生的創作風采以及其匠心獨具的神來之筆。 本創作論文除以克利作品之列舉探討與分析之外,並從插畫的表現形式來印證克利圖像手法,透過手繪插畫作品的解說成為本人創作理念。文中將詳細介紹個人的創作理念、表現依據、表現手法及作品製作流程,其中創作系列作品包括: 1.肥胖的烏雲 2.剎那 3.涅盤寂靜 4.無常 5.疑惑 6.蝶變蝶戀等六件以隱喻與象徵、神秘性、想像力為主軸之創作。 本創作論文共分為五部分,茲簡述如下: (一) 第一章:說明本研究的背景、動機與目的,並依研究方法和範圍限制擬定研究架構與流程。 (二) 第二章:探討插畫的意義、插畫的歷史、插畫的表現形式與技法,並分析克利插畫作品特色與其圖像符號的運用和表現形式。 (三) 第三章:將插畫表現的媒材、技法、表現方式與應用功能,以圖例作品介紹的方式從事研究與表現分析。 (四) 第四章:將創作理念、創作依據、創作特質與創作作品明確呈現,並針對創作作品的設計程序作詳盡的說明。 (五) 第五章:結論。藉由克利作品圖像符號之創造性與應用性的研究心得,帶出手繪插畫作品之時代創新意義與後續之研究方向。 本人將以誠實虛心的態度研究剖析克利的創作精隨,作為往後個人創作的典範,並以此研究創作心得就教於美術創作者及設計家們。
    • Item
      展覽活動APP主題視覺與圖像符號之創作研究
      (2014) 黃怡禎; I-Chen Huang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化,App軟體下載已經成為現代生活模式,而一個友善美觀的介面會給人們帶來舒適的視覺享受,拉近人們與應用程式的距離。現今App應用程式內主選單介面中的圖像符號會影響整體App視覺風格。因此,想要探討圖像符號應用在行動裝置App主選單介面上視覺風格影響,協助設計師在設計及建立App使用者介面上能更自然且直覺化操作。本創作研究是針對App應用程式內主選單介面中的圖像符號,藉由文獻探討、啟發式評估法等探討圖像符號運用在展覽型App現有問題,及使用展覽類型App感受,瞭解圖像符號運用在App介面中對於主題與整體風格有何影響;根據綜合分析,得到介面設計上的統一最能提升使用者的好感與使用度。因此將所歸納出來的設計原則形成設計程序應用在設計創作。並以六項展覽之App主題介面創作為例(嬰幼兒用品大展、台北國際旅展、台北國際電腦展、台北國際書展、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台灣設計展暨台北城市設計展),探討如何以使用者中心為基礎,進行行動裝置App使用者介面設計,創作針對展覽App主題介面與主選單介面,操作簡單兼具視覺美感符合展覽類型不同之設計。本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 1.在設計介面時,無論是主題介面或圖像符號運用在主選單介面,都應符合主題的設定需要。 2.需滿足優良介面設計的基本共通原則。 3.介面設計上,需要考慮到主題的延伸性。 4.對於整體的風格,主題介面與主選單介面須有一致性。 5.對於整體介面設定時,要因主題去判斷適切的風格。
    • Item
      高年級全盲兒童初次透過圖像化教學學習繪畫表現之個案研究
      (2017) 陳亭伃; Chen, Ting-Yu
      本研究欲探討對於視障藝術教育領域中,圖像化教學可能性。教學之內容主要為兩大區塊,分別為:「基本幾何圖形、圖形組合、圖像符號」與「明眼人空間概念」,使全盲兒童能理解其原理並建立相關概念,並藉由繪畫活動更加貼近並回歸主流社會。研究對象為兩位先天性全盲女童,分別就讀五、六高年級。透過教學與修正,研究最終得以提出一有效圖像化教學之教案設計,將實驗性教學轉換至實際能應用之教案。教案設計分為四大階段、16堂45分鐘課程,首先教學基本幾何圖形後,加以組成合成符號,以此為基礎帶入空間關係,最後綜合複習與創作。而教學流程粗略能區分為數個步驟:一為觸摸立體物件、平面教具。二則以幾何圖形磁鐵板排列出立體物件,此過程強調簡化、平面化、符號化。三、順利排列完成後,嘗試進行繪畫。研究者視情形從旁協助,進行教學。最後第四階段得以綜合當次課程所學,創作作品。本研究結果發現:(1) 圖像符號教學有助於無視覺經驗者學習繪畫,認知與繪畫發展皆有所進步;(2) 受到不同階段課程影響,參與者也明顯表現出不同創作;(3) 全盲者得以藉由圖像化教學理解明眼人之部分空間表現法則;(4) 刺激物對於全盲參與者繪畫之影響相當明顯,其提供之資訊與細節皆會造成不同繪畫表現;(5) 適性教學十分重要,研究者須隨時判斷狀況並調整課程內容,同時採取正面鼓勵的態度;(6) 持續練習與複習能有效幫助參與者穩固學習經驗與概念,並使進步更加顯著。
    • Item
      國軍意象應用於陸軍徽章設計之創作研究
      (2018) 葉佳汶; Yeh, Chia-Wen
      徽章(emblems)是用來識別單位與展現該單位精神的象徵,軍隊徽章的用途不僅如此,更是戰場上辨識敵我的重要區分。隨著時代的演進,國軍歷經多次革新,過去採行的徽章也必須重新規劃與設計,以回應二十一世紀新世代的挑戰。本研究針對中華民國陸軍徽章作為研究樣本,透過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歸納分析志願役軍人對現行徽章設計的喜好與認知,並從中瞭解到志願役軍人對於單位徽章設計的需求:外觀形狀與配色以簡單大方、現代感為主,並結合單位特色與任務,或增添單位代號或番號,以增加單位辨識度等設計元素。 並依據問卷與訪談結果,針對中華民國陸軍下轄的兩所學校、三個軍團指揮部、四個防衛指揮部、一個航空特戰指揮部、憲兵指揮部、後勤指揮部、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等上校以上層級編階單位,共計60個徽章,在色彩配色上須考慮單位層級之區分、電繡專用布料及繡線顏色的選擇。因此,在多方修正後,共計使用42種不同色彩,每個層級單位均運用類似色與對比色的搭配方法;在徽章的圖像設計上,結合過去徽章的歷史背景、單位代表特性或裝備武器等,運用圖形符號(Pictograms)凸顯單位特徵及簡化造形,作為本研究之徽章設計。 本研究從問卷調查、訪談到瞭解、分析研究結果中發現,國軍在徽章更新替換上為一大工程,因此希望藉由本研究創作流程與結果,供日後國軍部隊在更新徽章設計進行上能有實際之參考,使國軍部隊徽章設計能與時俱進,符合二十一世紀的新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