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

一、系所整體發展概念

本系所設立是為了因應當代「國際創意設計產業」趨勢與「台灣創意設計」人才需求,跳脫傳統設計概念之分科教育方式,強調培育具備『設計策略』、『創意設計服務』與『專業職場精神』之跨領域思維的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培育方針為:

  • 創新創意之本質
  • 美感美學之品味
  • 專業實務之技能
  • 多元跨界之知識

    二、系所特色

  • 以創意設計之創新思維啟發為重點。
  • 因應創意設計產業之人才需求規畫。
  • 除專業知識技術之外,強調多元跨界知識學習。
  • 輔導學生具有自行規劃主軸專業能力,並專精於自我學習及參與相關活動。
  • 就業領域以擴及不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設計領導管理人才為教學目標。
  • 課程設計將逐步減輕課程時數,使學生能專精學習及參與活動。並加強各課程之專業要求,重視扎實的美感品味基礎。
  • 強調人文藝術素養與拓展國際視野。
  • 特別強調國際化,每年舉辦多次跨國工作坊、研習營、論壇與交流活動。
  • 設置國內外當代藝術與設計雜誌期刊環境,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創意設計思維。

    三、設計系所歷史沿革

    1975 年本校美術系實施大學部三、四年級分為國畫、西畫、設計三組教學。相關設計組教授包括莫大元、王建柱、蘇茂生、王秀雄等名師。
    1981 年美術研究所成立設計組。
    1982 年本校成立工藝學系,之後並成立室內設計組,近期由莊修田教授領軍。
    1998 年設計研究所成立。由康台生、張柏舟、周賢彬、梁桂嘉所長積極發展。
    2004 年美術系碩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經由林磐聳、施令紅、林達隆、林俊良教授努力經營。
    2005 年美術系學士班實施國畫、西畫、設計三組分組招生。
    2006 年美術系博士班藝術指導組成立。
    2007 年以美術系設計組為基礎,規劃申請籌設視覺設計系。
    2008 年教育部通過視覺設計系成立申請案,並由林磐聳前副校長擔任籌備主任。
    2008 年由林磐聳前副校長設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2009 年視覺設計系成立,歷經林磐聳、李新富、許和捷主任積極發展,並逐年轉移美術系設計組師生。
    2012 年8月1日「設計學系」正式成立,整合視覺設計系、設計研究所與工教系室內設計組的專業資源,發展視覺藝術與媒體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等頂尖設計專業,並培養跨設計專業能力之商務型設計師。歷屆主任為許和捷教授(2012.8-2013.7)、林俊良教授(2013.8-2015.7)、梁桂嘉教授(2015.8-2017.7)、現任主任為劉建成教授(2017.8-迄今)。

    四、學士班特色

    本系招收對藝術設計有興趣之學生,分兩類組招生,視覺組需加考術科(第一類組),產品組不須加考術科(第二與第三類組) ,可跨領域修習課程。突破以往傳統單一藝術與設計人才的培育方式,促使不同類型之菁英學生,能在多元跨界的設計領域中相互學習成長。本系另開設室內設計學分學程、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提供有興趣的學生選讀。 透過專業領域的課程分組方式,依學生特質發展主修的專業設計方向,並根據興趣延伸修習其他領域之創意設計知識。

    本系學生的養成,除了有良好的創新創意、美感品味、專業技術與多元跨界知識外,更具備清晰的正確設計服務理念。 本系課程橫跨視覺創意設計、產品創意設計等二大領域之藝術與設計專業。具有精要設計學院之精神,卻無獨立系所間的學習藩籬與障礙,以因應現今創意產業對於跨界領域的實際需求。

    本系特別重視人文藝術之涵養,設計產業精英人才不僅著重設計專業的訓練,更是創意設計專業思維的培養以及職場所需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五、碩士班特色

    區分視覺設計(平面、書籍、文創、品牌設計、繪本、動態繪本、動態影像、動畫設計與媒體藝術等)、產品設計(商品、文創、產品設計、展場設計、商業空間設計、住宅場辦設計等)領域,課程除了基本的必修與主修課程之外皆可多元跨領域選課。另開放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提供業界人士就讀。

    本所師資涵蓋專業教師與業界資深創意指導,提供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精進,並學習多元跨界知識,以符合當前國際與社會創意設計產業之高階人才需求,強調實務創作與學術研究並重。

    六、博士班特色

    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解讀國際市場資訊能力,以及對創意設計資源掌握與應用能力,並具有整合能力的設計專業高階創作或學術研究人才。

    七、師資特色

    本系凝聚全國創意設計產業領域眾多資深教授,目前14位專任教授。 近20位兼任教師,三分之二為設計業界之創意總監,此一架構為全國相關系所之冠。 位處台北市市中心,每學期固定有另外十餘位產業界資深師資講習。

    八、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本系設有系級之文化創藝產學中心,每年承接教育部、文化部、經濟部、國科會、與產業界等各種不同專業計畫案,提供學生計畫執行及設計實務之機會。實質推動國內創意設計政策,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創意設計相關協會之活動,以整合產、官、學、研之交流平台。

  •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電腦互動性之數位藝術創作與研究
      (2008) 李俊龍
      在當代視覺藝術之中,科技藝術可謂是新興創作型態,為視覺藝術教學上,不容忽視。在西方媒體藝術的發展,打破傳統媒材界線探討當代藝術媒體的特性,而在台灣,科技藝術從1980年代到至今,這個新的創作媒介,已成為當下最流行、甚至席捲全台與全世界的目光,雖然在其是當代藝術表現重要的方式之ㄧ。其實它是無法單純的指向某一藝術風格、藝術流派,也不是一項藝術運動的名稱。但以各種科技藝術最為工具媒介完成的藝術作品,都正以一種動態與互動為內涵,隨著科技產業的發達與技術層面的創新,使科技藝術不斷進化與延伸擴張,從新塑造藝術創作與科技藝術的微妙關係。 研究結果如下: 1.台灣對於科技藝術的認知與應用: 在當代藝術中,科技藝術的表現形式已成為近代藝術家創作的一個創作媒材,而在觀賞者也較接受新的創作方式。 2.電腦視覺科技於數位藝術創作模式互動表現: 分別以正向互動形式、佇立式互動形式與裝置互動形式。觀賞者藉由虛擬物像或觸碰、操控觸發裝置物件,而獲得互動的回饋與反映。
    • Item
      物件組構之再生圖像數位創作與研究
      (2006) 陳芝伊; EDEN CHEN
      數位藝術、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對藝術的定義,在近20年間,電子資訊與網際網路等尖端科技漸趨成熟,藝術家和科學家所操持的技術和語言相近,讓自然的跨界合作處處可見,科技的進步讓藝術創作者能夠更自由的發揮, 在本研究中,將會探討到數位藝術發展的歷史,並分析其特質,以及未來的趨勢,另外,還會對出現於20世紀的一個重要設計風格-觀念形象設計,作一個探討與整理,當中將會研究它的發展歷程、各國中的代表人物,以及它的表現手法,本研究將會把對觀念形象設計的研究結果結合數位藝術進而創作出新的藝術作品。
    • Item
      數位影像於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德布西樂曲海報設計為例
      (2009) 陳韻如
      數位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模式思考或互動的方式跟以往完全不同,且變異性快速,藝術創作也因此產生了全新的風貌。在數位的世界裡,創作者利用各種數位化的工具,開發各種形態的藝術數位化作品,讓觀賞者能夠普遍地享受更高品質的藝術創作。數位攝影的普及化帶動人們有著不同的休閒生活外,亦產生可輕易自行創作的視覺體驗。對於以視覺呈現的相關藝術媒體,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與實務革命。數位藝術與傳統藝術最大的不同點即在於數位技術的運用,並影響著創作精神的本質內涵,是現代設計者都想嚐試的創作方式。 影像處理 (Image Processing) 是目前視覺傳達設計功能最迅速強大的設計方式,科技進步的壓力改變了設計習慣,身為設計工作者也必須認清並接受並隨時學習新的電腦科技,讓觀賞者能有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 本論文研究動機經由文獻整理探討影像的本質,分析其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之運用,並探討數位化媒材演進及特性,從視覺傳達設計的觀點為切入點,利用數位攝影與影像合成的基礎技法,以法國作曲家德布西作品《前奏曲》為創作主題根據用於表現音樂性的海報設計。以驗證理論與實務之均衡以為本研究創作成果。 最後,僅以本研究的展出與呈現,企求以作為未來投注於設計工作之礎石。研究創作中仍有許多構想受限於時間倉促,尚未能再加以深究實現,期許留待往後續補足完整有更深廣的發展。
    • Item
      數位攝影圖像視覺化之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2010) 朱碧霙; CHU, Pi-Ying
      隨著數位化生活時代的來臨,數位式相機挾帶著簡易上手、高畫質以及免去底片成本等優勢,成為影像取得的最大來源。許多從事設計工作者也無不將數位攝影影像大量應用在視覺藝術的創作上,使得數位攝影影像與視覺藝術或是部分觀念性藝術創作愈加緊密結合,儼然成為一種潮流與趨勢。毫無疑問的,圖像正以一種如大風暴般的威力席捲影響著我們的媒體、城市以及文化(W.J.T. Mitchell,2005),透過圖像語言讓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更加瞭解現今世界,也使得世界化與全球化的過程,加速在我們的時代中劇烈地發生。在數位影像的時代,我們正處於一種「可視的意識形態」之當代思想狀態中,無形中加速影像語言成為人際間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媒介。 為此,本研究重點在於數位攝影影像經過圖像視覺化設計後的表現形式與應用,以筆者個人所拍攝的數位攝影影像做為創作媒材,經由視覺化設計過程後應用於視覺藝術創作上。最後,以所得到的驗證,歸納出以下論點:創作方式的變革、表現形式的數位化、科技藝術開啟數位攝影影像於創作上之新視界。
    • Item
      數位藝術表現於「碎形動畫」之研究
      (2014) 吳宇凡; Yu Fan Wu
      藝術的展現,往往反映了人們如何認知理解這世界;因此隨著世界不斷的改變及科技不斷的推進,每個年代對於藝術的表現也往往有所不同。1989年個人電腦的時代來臨後,藝術家可以突破現成材料的先天限制自行決定新的表達方式,於是程式語言成了藝術家發聲的一種管道,數位藝術中的「軟體藝術」因應而生,從此藝術有了更多元的面貌。碎形理論是近年來新興的幾何科學,自1970年代碎形理論被IBM的研究人員曼德布洛特(B.B.Mandelbrot)提出以來,原本用來揭示自然界混亂無規則結構中的規律性的科學理論,漸漸的與電腦化、數位化的軟體藝術相結合,自成一派「碎形藝術」,讓我們體驗到一種不同於歐幾理德幾何學的視覺經驗。碎形藝術發展至今靜態的平面設計表現已經相當多樣化且成熟,但動態的碎形動畫藝術卻因為程式碼相對的難以控制,使得藝術家或是設計師往往望之卻步;本研究旨在嘗試在各種2D、3D的動畫軟體交互運用下,不拘泥於單純的電子程式碼,而是掌握碎形中「隨機」、「自相似」的特性創作動畫,期望得到不同於平面視覺的動態碎形經驗,並紀錄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期作為其他創作者的參考文獻與後續研究的基石。
    • Item
      水墨畫於3D電腦動畫虛擬呈現之研究並以四季花卉為例
      (2008) 金立言; Lee Yan Jin
      水墨畫不僅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巧、一個術語,而是一種思想,一種思維方式,其意境深遠,具有獨特的文化美感形式與視覺表現張力,內蘊著深厚民族風格特質在不同的時期中,水墨都能以不同的變化方式呈現它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這電腦科技主導的新世紀,應善用電腦科技的優點與特性,融合中華傳統藝術精神於設計作品中,積極的結合現代電腦科技與傳統藝術元素,開創時代設計藝術的新領域。電腦資訊科技給視覺傳達設計帶來的,不僅是表現媒材的跨越,而是一種更多元、更寬廣的選擇和表現。 本研究創作表現,是以水墨畫中的東方藝術表現形式與繪畫精神意涵,虛擬再現於電腦3D動畫;將傳統水墨技法及精神,運用各種數位繪圖軟體,透過電腦3D動畫設計,創作出具富有中華民族風格的水墨數位動畫設計。 本研究創作方法究採文獻探討與實驗創作設計兩部分,來完成研究結果;首先進行水墨畫及電腦3D動畫相關文獻蒐集、分析及整理,再以水墨畫風格各種技法為創作表現方式,運用傳統手繪、數位攝影工具及電腦3D動畫軟體創作。研究結果發現:傳統水墨畫之各項技法若能有效結合現代電腦數位媒體運用在設計上,將會實現無限寬廣的視覺影像效果,創造出具時代性中國水墨風格的設計作品。
    • Item
      超現實風格之數位圖像創作與研究
      (2007) 張建豐
      本創作論文撰寫的主要內容,在進一步探討超現實風格作為數位藝術建構平面圖像的可能性。在以往創作研究中,較偏向於將超現實表現手法進行以數位影像合成作狹意的套用,而對超現實風格的構成基點精神之探討較缺乏,因此進一步尋根溯源超現實主義大師們創作的理念精神、進而將其構成基點、表現於數位平面媒材創作上、如何發揮出真實的超現實圖像風格、以及真實反映數位圖像之特質,藉此希望提供圖像創作人員在構思圖像表現時的重要參考。 首先在緒論中,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研究流程,以呈現整篇創作論文的大綱。在第二部份,承前章之研究架構,收集超現實風格作品之相關文獻、資料,將其歷史淵源進行探討。再針對數位藝術之相關文獻與作品進行收集與整理,並就數位藝術之發展背景、形式、功能與媒材之特質呈現探研其啟發性之影響。而在第三部份解析超現實主義大師們之藝術創作思想與圖像構成,受其時代背景之影響、理論學說的啟發、藝術思潮、對傳統藝術觀念的影響與衝擊,利以新表現的轉折,結合主觀心象的手法,諸如隱喻、荒誕、象徵意義、折解轉化、死亡、慾望、乃至對真實存在之哲學性思辨加以研析。第四部份說明筆者的創作觀,包括:創作理念、表現形式、表現主題、創作流程與技術運用,並根據研究驟逐步創作完成。 最後在結論中,檢討筆者的創作理念,受超現實風格思想和數位圖像媒材特質的影響,並說明創作心得進而對日後的作品產生新的觀點,乃至思考作品風格之顯現,並將本研究創作一總結性的歸納,作為個人對未來創作方向的指引。
    • Item
      單元動態影像的複合構成在互動多媒體中之應用研究
      (2007) 連國能; Lien, Kuo-Neng
      電腦科技的發展,使得「數位」口號充斥在你我週遭,數位書籍、數位家電、數位相機,就連馬桶也都數位化。電腦科技時代的來臨確實在改變設計創作的大環境,從數位藝術的興起,到互動多媒體的發展,數位化已深植創作的內容,甚至可說藉由電腦創作的作品,其本質就是數位產物。數位化後的作品,沒有傳統創作下影像複製後「靈光」消逝的焦慮,因「複製」已成為作品的特性,本研究將運用此一特性進行創作。 本研究藉由數位藝術之文獻探討,及回顧複製影像的歷史課題,從中了解「複製」一詞已從技術的表象,轉化到創作的精神內涵。並使用複合的形式原理應用至多媒體畫面的構成。最後,再運用多媒體互動的特性,使觀者依序觸發畫面上複合構成的每一動態影像,每一影像在開始播放時會有時間差,使其畫面呈現律動的視覺效果,一種由觀者創造的美感經驗。
    • Item
      3D數位造型創作研究-以超現實主義風格為例
      (2005) 黃堤煉
      藝術創作藉由數位工具的普及,已經進入另一種形式的表現,藝術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更寬廣的胸襟,去接納並欣賞各種工具的表現形式,尤其是現階段的數位藝術創作更應以跨領域的態度去面對,科技與人文藝術的整合已是當務之急,數位藝術家更需要以人文思維大於科技思維的態度,作為創作的表現。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的方式,首先分析數位藝術的價值、發展與未來,將目前數位藝術的定位作釐清,並以3D的現階段表現與應用作為創作的導引,最後歸納分析超現實主義風格創作手法,應用於3D數位造型的創作。 從本研究的探討得知,藝術創作如能適度的與夢境作結合,必能超越理性的創造力,超現實主義藉由夢境的引領,以真實不虛偽的潛意識思維創作,用近似批判的態度反諷、嘲弄當時的社會,看似反動,但卻是熱愛社會的另外一種形式,因此,描繪夢境的創作風格,是表達真善美的重要途徑,也為創意發想開啟了另一扇窗。
    • Item
      數位造形於視覺傳達設計之應用研究
      (2004) 張國徵
      【摘要】 數位藝術是二十世紀人類的一大發明,短短數十年的發展,深切影響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且在美術與設計的領域上,有最為突出的成就,在於顛覆了美術史中千百年來的創作模式。 本研究,以幾何造形為創作基礎形式,運用平直線條,達到變化多端的堆集。幾何圖形雖然是在數理範疇下產生,但在美術與視覺傳達設計的領域中,它包含在抽象藝術的範圍之內。將富有華麗的中國風裝飾圖騰,結合表現手法,運用於插畫的質感表現或是3D建構動畫上,均具效果華麗、強烈醒目的優點。 本研究共分為五部份,玆簡述如下: 第一章 :說明研究之動機與方法、步驟並依研究的範圍限制擬定後續製作之流程。 第二章 :探討電腦繪畫的發展,並將傳統繪畫與電腦繪畫及本研究案中相關應用的技術,加以分析比較。 第三章 :尋求構成理論中的幾何圖形、線條與空間處理,藉以建構本創作研究之元素。探討內容為: 一、探討幾何圖形的源起及構成元素、類別,並探討歐美有關以幾何圖形為發展的畫派。 二、探討插畫的定義及中國大陸連環畫的發展史及創作的題材與形式。 第四章 :將研究創作的過程做具體的分析說明,創作理念化為實際的作品,運用現代數位化藝術如2D平面、3D建構等技術處理,輔以裝飾性圖騰,導入戲劇化的呈現。 第五章 :結論歸納為,針對繪畫形式運用現代數位化藝術呈現的創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