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北朝鎮墓獸研究 (AD386~AD581)
    (2011) 陳怡安; Yi-An Chen
    「鎮墓獸」是歷代中國墓葬中為唯一幻想生物的俑類,造型特殊,且學界對其文化來源、精神意涵也尚無定論。本文以北朝「鎮墓獸」為中心,往上追溯至先秦、東西漢與魏晉、南朝的「鎮墓獸」,往下與隋唐的「鎮墓獸」作連結,希望能藉由量化的考古資料,將「鎮墓獸」的形象風格,作整合與統計,探討「鎮墓獸」葬俗在此時期的發展,並建立由先秦至隋唐的「鎮墓獸」系譜,藉由「鎮墓獸」的造型變化,淺議「鎮墓獸」在墓葬與俑群中的地位變化,與精神意涵。 本文統計了西漢至北周,隨葬有「鎮墓獸」的墓葬之出土分布,以及其分布之地域,並藉由統計結果歸納使用西漢至北周,使用「鎮墓獸」之葬俗的興衰時間,盛行之地域,最後聚焦於北朝之「鎮墓獸」,討論北朝使用「鎮墓獸」的墓葬之所屬文化圈,以及北朝「鎮墓獸」形式的地域風格。並統計墓主人們的族屬、官品身分,了解使用「鎮墓獸」的族群。比較隨葬有「鎮墓獸」的墓葬規模、隨葬品清單與「鎮墓獸」的所在位置,以求得使用「鎮墓獸」葬俗的變化,釐清「鎮墓獸」葬俗轉變的時間點。比較「鎮墓獸」本身的造型與彩繪,以此推斷出由先秦至北周、北齊的「鎮墓獸」演變系譜,並簡論北朝「鎮墓獸」的文化意涵。最後對東漢至北朝的「鎮墓獸」葬俗發展作總結,推論影響北朝「鎮墓獸」造型的各項文化來源與意涵。 本文對東漢至北朝的「鎮墓獸」葬俗發展做總結,建成東漢至北朝「鎮墓獸」的造型譜系與資料庫,並推論影響北朝「鎮墓獸」造形的文化來源應有:楚國文化,中原北方漢人道教的升仙信仰、儺神文化、鮮卑薩滿信仰與神狗葬俗,西亞的粟特人、祆教文化,佛教的佛說法圖像及雙獅守護概念。希望能藉由本文對「鎮墓獸」的資料整理,可對「鎮墓獸」的相關研究能有所幫助,並在「鎮墓獸」葬俗的精神意涵議題上,略盡棉薄。
  • Item
    母體混沌—孕,由娠而子之繪畫創作研究
    (2010) 陳怡安; Chin Yi-An
    懷孕是成為母親的必經路程,經過妊娠與分娩,女人得以成為母親。而懷孕漫長的過程中,女人必須經歷身體的改變與不適,心靈上也受著極大的考驗。懷孕不只是考驗母親,分娩過程對於胎兒也是人生的第一項挑戰。通過產道這一關,母子得以在喜悅中相見,而後,哺育嬰兒又是下一門課題。筆者以「孕」為主題,以自我敘說的方式,將孕期歷程紀錄之後,加以分析,奠定創作的主題發展,「孕」不只是指新生命的誕生,也意指作品的產生。藉由「孕」,加深自我與孩子的鏈結,亦是對生命體悟之後所表達的敬意。
  • Item
    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造型與裝飾研究
    (2015) 陳怡安; Chen Yi-An
    佛教美術造像伴隨著佛教信仰遠從印度遠繞過絲綢之路輾轉傳進中國,在這塊土地上開枝散葉,之中不斷的變化,承續佛經典及前人的手法,深入中國化的民間,發展出一條創新的道路。「德化白瓷觀音」得到了轉化的靈感;「德化」得天獨厚的潔白瓷土,通過工藝家巧手將佛教信仰裡的觀音形象表現的悲憫莊嚴 ,卻也可以從塑像身上所雕塑的細節中看出「祂」擬人化的微妙微翹,就像個中國化的端莊女性,無論是從開臉上透露出明代仕女清秀的臉龐;頭髮挽著中國仕女的髮髻;還是觀音經典描述瓔珞、帔帛穿戴其身與中國式衣著相互搭配;觀音或站或坐是依據經典呈現出的基本式的坐、立姿態;並且配戴華美珍珠組合而成的瓔珞首飾,手持有經典依據的持物;髮髻上妝點中國式的髮簪和進行莊嚴儀式所帶的頭冠;將觀音托高於底座之上,塑有表現觀音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代表「蓮花」所變化出豐富的底座,也有站在雲上、海浪上的渡海觀音形象。像這樣的塑像塑造在「德化」這個小鎮上是由許多個家族代代相傳,亦或以師傳徒的傳承方式延續其工藝,「德化」雖是「民窯」卻可以得名國際,讓「德化白瓷觀音」不只是提供信眾做信仰膜拜的觀想,也成為博物館中崇高的藝術品。 本研究主要著重在德化白瓷觀音的造型及隨身裝飾物上,無論是德化工藝家「何朝宗」、或是「何朝春」、還是「林朝景」…只要是「德化」所出品的白瓷觀音,其風格特質是相當顯著的。沒有顏色妝點的德化白瓷觀音,要表現出祂的獨特,所仰賴的是工藝家的雕工;俐落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的是柔和而圓潤飽滿的空間感,「白瓷」的素淨包容性極強,無論觀音呈現何種姿態皆能表現出觀音不凡的氣度;德化觀音之開臉,五官講求的是線條柔和的平衡,並要求整體的一致性,因此延伸至脖子的扭轉、肩膀以致手臂的擺放、手指細長的延伸,到達腿部、圓潤腳趾,身形比例勻稱;從肩而落的是變化多端搭配豐富的中國式服裝,部分保有著觀音專有服飾天衣樣,也有著僧人袈裟樣,總體衣紋摺理複雜,層層疊疊的衣裳,卻刻出空氣流動般的立體,時而展現出飄逸的靈動;服飾搭配的飾品及手持物精巧細密不馬虎,其中觀音會配戴複雜纏繞串聯起的瓔珞,顆顆白色珍珠包裹著像是閃著鑽石般的透明釉,更是施展白瓷土所能發揮的最大極限。當白瓷觀音手持素雅的蓮花、經卷、或是瓶…被裝扮得像似高貴的婦人的同時卻也能巧妙與自然融合,山石、海浪、雲朵、蓮花、動物神獸結合。每個結合都是遵循佛教經典而有其深厚的寓意,也有身著比對當時代的背景下所盛行的裝扮的樣貌。 德化白瓷觀音的發展成熟期在明清時期居於高峰,其原因最主要的應該是德化的工藝家能掌握住德化地區的自然地理特點,並突破性的將塑造題材在既定的規則中做變化,既保留著佛典裡觀音形象,卻也創造出與中國式裝扮的完美結合,因此樹立了德化白瓷觀音如此獨特而經典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