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素描教室

一、沿革與概況

本系創立於1947年(民國36年)8月,初為四年制圖畫勞作專修科;1949年(民國38年)更改系名為藝術系;1967年(民國56年)更名為美術系。1974年(民國63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兩組,進行專業教學。1975年(民國64年)實施三、四年級分為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進行專業教學。2005年(民國94年)實施國畫組、西畫組、設計組三組,分組招生與專業教學,自2009年(民國98年)起設計組將逐年移轉獨立為視覺設計學系。

碩士班成立於1981年(民國70年),初設有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分六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07年(民國96年)起中國美術史組、西洋美術史組自本系移轉獨立為藝術史研究所;2011年(民國一百年)起,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藝術指導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五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因本校設計研究所及視覺設計係整併後,調整為國畫組、西畫組、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美術理論組,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

博士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初設有西洋美術史組、中國美術史組、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與管理組、創作理論組(水墨畫、繪畫、藝術指導、藝術評論),分五大組招生與八小組專業教學。2011年(民國100年)起,調整為創作理論組(水墨、西畫、藝術指導)、美術教育組、美術行政組與管理組、美術理論組(西洋美術史、東方美術史、藝術批評),共四組招生與專業教學。2012年(民國101年)起,再次調整美術創作理論組中的藝術指導組為新媒體藝術組。

週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成立於2000年(民國89年),現設有美術教學班、藝術行政班、美術創作班(水墨畫組、繪畫組),分班與分組招生教學。
program

系創立迄今,已歷六十四年載,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六十多年來畢業生遍及海內外,尤其國內之中等學校、大學、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機構等單位擔任館長、主管、系所主任、院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以及美術史學者、美術評論家、專業藝術家等,表現傑出。全國近三十所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和研究所之大半師資皆畢業於本系所。公費時代,師大美術系每年畢業生均分發至全國各地中學,從事美術教學,因此,城鄉皆可見其畢業生。部分畢業生於服務期滿後,轉向學術研究或創作研究,隨後轉任職其他文化機構者眾多,發展途徑多元。隨著1994年(民國83年)起逐年減除公費名額之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逐漸轉型成為綜合大學,師大美術系除了原先的師資培育之外,更是全力發展學術研究、加強創作與文化建設專才之培育。

師大美術系館為一獨立之六層大樓,位於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交叉處,位處臺北市區之精華地段,交通便捷,為師大校園顯著之地標。系館包括有國畫、西畫、設計、理論、版畫、攝影、電腦、陶藝、雕塑、複合媒材等專業教室以及教授研究室,還有經常舉辦國內外名家展覽之師大德群畫廊以及擁有豐富藏書之系圖書館。兼具悠久歷史、完善教學設備以及傑出師資的環境下,師大美術系將永續發展。
16-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明代景德鎮單色釉官窯瓷器之研究
    (2010) 林廉穎; Lin Lien -Ying
    明代製瓷工藝承繼了宋元以來的成就,於景德鎮珠山御窯廠開創了新的風格和局面,單色釉瓷亦復如此。 本文的研究對象限定為景德鎮官窯器,第二章主要談官窯單色釉瓷的歷史背景以及工藝技術。從文獻中探討景德鎮官窯的發展、單色釉瓷的燒造情形,並利用珠山地區的考古挖掘報告與現有的殘片微顯結構報告,分析景德鎮官窯單色釉瓷的工藝技術與釉藥配方。 第三章討論的是單色釉瓷的社會功能,單色釉瓷主要作為祭器之用,本章意在重現當時宮廷使用單色瓷的場合、時機與方式,並從文獻中整理出單色釉瓷的次要功能,如膳食器、賜賚器與陳設瓷。 第四章著重於單色釉瓷的藝術發展,利用目前台海兩岸公立博物館出版之圖錄,整理出各類單色釉瓷的特徵、歷朝的燒造情形,探討單色釉瓷特有的藝術風格、紋飾與器型,並歸納出單色釉瓷款識位置與器型之間的關連性。 在第五章的部分,除了總結單色釉瓷的使用概況與藝術風格之外,也比較了明代另外兩處官窯:處州龍泉窯與磁州窯的單色釉瓷,並以這兩處官窯瓷器的角色為出發點,進一步梳理出三處官窯的製瓷地位與功能,此為研究者在撰寫論文之初,並未意料到的一大驚喜。最後則討論明代單色釉瓷的成就對於清康雍乾三朝的影響,除了釉色方面的承繼之外,清代單色釉瓷的規制與祭祀制度基本上都承襲自明代,並擁有更為明確的階級規範。 明代單色釉瓷在晚期逐漸帶有民窯的色彩,這部分有賴於更多的考古成果,如具有「官搭民燒」性質的觀音閣瓷窯遺址,未來筆者將進一步比較遺址的出土器,把晚明時期單色釉瓷的燒造情形整理得更為完整。
  • Item
    明四家摺扇繪畫之研究
    (2007) 張雅媜
    扇子的起源很早,從出土的文物和歷代流傳的畫蹟可知,扇子的發展與演變,源遠流常。紈扇的使用歷史較早,唐宋詩詞或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到許多引用之處,但摺扇要一直到明中期才開始盛行,吳門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都是畫扇高手,傳流下來的扇面不少,可以知道當時摺扇的流行。清代時摺扇也相當流行,無論是宮廷畫師還是民間文人畫家都擅長,影響所及,各種材料的扇面和扇骨,推陳出新。摺扇可以在上面寫字、作畫,從明代中期開始,一直是文人畫家相互餽贈和抒情寄意的風雅之物。 本文,先從扇子的源流發展開始,並專注在明代四大家的摺扇繪畫,探討摺扇繪畫的藝術價值,並繼而對摺扇後續的發展作一總結,期望能對藉此突顯摺扇畫的獨特價值,並增補摺扇藝術的畫史資料。
  • Item
    明代寫意花鳥畫之研究
    許耀文; Xu, Yue-Wen
    壹.研究目的 中國花鳥畫自唐代獨立成科後,蓬勃發展,成就斐然。及至宋元,文人畫漸興,寫意 花鳥畫也因而發展起來,其重寫意的精神,追求神韻與畫境的表現形式,樹立了寫意 花鳥畫的雛形風貌;及至明代,寫意花鳥畫高度發展為花鳥畫壇之主流,形成中國寫 意花鳥畫風格之典型。因此,明代寫意花鳥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實具有重要之地位;希 望藉由明代寫花鳥畫之研究,認識其內容的本質及表現形式,進而論定其藝術成就與 價值,期有助於今後花鳥畫之省思與創新。 貳.研究方法 本論文之研究,以作品風之探討為主,文獻資料之整理為輔,並從社會學、心理學、 現象學、圖像學等角度,來對明代寫意花鳥畫之發展做客觀之闡述。從而透過美學做 本質之深究,以及表現形式之剖析,俾使研究層面兼顧深與廣度。 參.研究成果 明代寫意花鳥畫,以林良開其先,沈周揚其波,並由陳淳、徐渭等人完成其風格發展 至成熟階段。研究結果顯示明代寫意花鳥畫之風格特質,無論在內容本質上、形式表 現上,均足為後世從事花鳥畫創作者學習之典範。 明代寫意花鳥畫之風格具有下列六項特質: 一、重視寫生,透過寫生的自我訓練,掌握物象之形態;進而以寫意的形式從事創作 ,捨形而悅影,形簡而意足。 二、取材廣泛,在花鳥的範圍內,從傳統的名花異卉,擴展至日常生活的蔬菜瓜果, 無一不是入畫的題材,同時豐富了現實生活的內容。 三、筆墨技巧之運用,除引書入畫外,更強調草書筆意,並大量以生紙做素材,擅用 潑墨、破墨等技法,取其自動滲化的效果,重視筆墨的趣味。色彩運用以墨色為主, 縱有設色之作,亦以清澹為尚。 四、繪畫與文學的結合;畫面上留下大量空白,題詩落款,並蓋圖章,使詩、書、畫 、印巧妙結合至圓融之境地,是為繪畫文學化達到深化之表現。 五、以象徵性的繪畫符號為媒介,並透過隱喻象徵的作用,來表達畫家對人生的感悟 與理想;花鳥圖像之象徵化,所表現的美感乃心中之意象、自然之再造,充滿了理想 性。 六、明代寫意花鳥畫內容為:人格理想的寄託、主觀情意的抒寫,富含文人之氣質與 筆情墨趣;意境表現特徵為「意與境渾」、「境生象外」。 綜合言之,明代寫意花鳥畫富含如此豐富的表現特質,不僅是中國寫意花鳥畫風格的 典型,更給予後世十分深遠且廣泛的影響和啟發。故而,吾人今後在從事花鳥畫創作 時,除學習其形式與技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作品薀涵的本質與時代精神!
  • Item
    王鐸書風研究
    (1991) 李秀英; LI,XIU-YING
    本論文乃是以王鐸書法風格為研究主題,試圖以各種不同角度之比較與分析,嘗試對 王鐸的時代、生平經歷、美學思想、書法理論、書法師承、書風發展及其影響,作較 全面性的探討,期能了解王鐸書法的獨特性與創新處,而給予他在中國書法史上比較 公允的評價與定位。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有關的研究,以及本論文的研 究重點,第二章主要探討王鐸的生平經歷與時代背景,第三章,從其字外修養探討其 整體藝術觀,并以其文論《文丹》作為其美學思想的主軸,解釋其在書論及書風上所 表現的叛逆與矛盾,第四章乃詳細地探討王鐸的書學淵源、書法理論、臨古方式、書 風發展與特色,第五章則是藉著王鐸同時代重要書家之比較,確定其在明末書法史的 橫座標中,有別於其他書家的獨特風格之所在。第六章則探討王鐸在書法史上的評價 與影響,尤其是在日本書壇的影響。第七章綜合以上討論,肯定其成就與「承先啟后 」的書史地位。 從王鐸書風研究的結果發現,在明末清初這樣一個特殊時代中,書家有普遍追求強烈 個性與抒情表現的趨勢,并以「移俗而不被俗移」為口號,另辟蹊徑。而王鐸在書法 傳統技巧的終身磨練歷程中,對於構成書法藝術美感的要素,諸如線條、墨法、結字 、節奏、動感及章法布局等方面,皆有超人一等的慧見與創新,其在臨古與創作上均 有其特殊的體悟,并能相輔相成,而取得極佳的成績。其書法藝術在視覺形式上的敏 銳追求,有許多融入繪畫結構的理念,而在墨法、布白、姿態造型及線條方面,表現 出前所未見的大膽創變,充滿了時代精神,進而啟發了近代的日本書壇。此外,王鐸 以帖學之韻,養碑學之風,可謂「融合南北書風,冶碑帖於三爐」,不僅掃蕩了當時 崇尚柔媚董風之帖學末流,并且啟發了清中華以后的求變思潮。 從王鐸書法藝術的成就及其對后人的影響看來,其在我國書法史上確實占有「承先啟 后」的地位,可謂從漢、魏、晉、唐、宋汲取養分,而自創一格,啟發后人。他在書 法史上的意義,也激發我們對書法藝術的省思,書法藝術是需要配合時代精神,而予 以創變求新的,任何教條式或僵化的傳統觀點,都可能阻礙書法藝術的提升與擴展。 王鐸在書風上既能繼承文人書家的優良傳統,又能賦予時代精神與個人特色,而終能 在書史上開創了不同凡響的新里程。
  • Item
    明代皇帝的宗教好尚與官窯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曁硏究所, 2005-04-??) 曾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