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1

本所於民國75年秋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經當時理學院吳院長京一、與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地球科學系等系主任,以及本校科學教育學者之籌備和規劃,分別於75年成立博士班,於76學年度招收第1屆博士班學生,83年成立碩士班,於84學年度起正式招收第1屆碩士班學生,87年成立教學碩士班,於88學年度招收第1屆教學碩士班學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科學探究本質之認識
    (2023) 楊家驊; YANG, CHIA-HUA
    本研究探討六年級學生對於科學探究本質的認識情形,透過問卷了解學生對於各個探究本質的認識觀,可用於未來教師修正教學需注意之教學重點。本研究分兩階段,第一階段透過開放性問卷進行,針對211位六年級學生進行施測,透過學生的回答依評分規準進行分析,挑選出合適的受試者進行抽測訪談,進入第二階段透過受測者於問卷上的回答,依其答案之脈絡提問,了解受測者確切的想法,其中訪談的架構透過問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所使用Lederman等人 (2014, 2019)所提出的「關於科學探究觀點問卷(Views About Scientific Inquiry questionnaire,簡稱VASI)」,建立8項學生須具備對於科學探究本質的概念。在問卷的修改上以貼近國小六年級學生生活情境為出發點,像是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平常有沖泡熱可可的習慣,因此將問卷中輪胎的情境修改為沖泡熱飲,使學生在答題上有更多的共鳴。本研究在「研究結論必須與收集的數據一致」的科學探究觀中是相對成熟的觀點,以38%了解型、37%混合型、24%質樸型分佈比例。而「做解釋是結合收集的數據和已知的知識得出的」以14%了解型、41%混合型及44%質樸型分佈比例及「所有科學研究中沒有一套單一的步驟和順序(無單一科學方法)」以10%了解型、45%混合型、44%質樸型之分佈比例之科學探究觀是相對不成熟的的觀點。此外,研究結果發現,性別差異僅在「探究過程以提問的問題為引導」及「所有做出過程相同的科學家可能不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這兩個向度,且女生的觀點較男生成熟。翻閱教科書後發現,多數課本出現固定流程的科學研究方法,與大多數受測者處於混合型或是質樸型的觀點相符合。本研究針對教科書中以傳統驗證假設為目標進行科學探究或是科學實驗的內容提出評論,並建議科學教師在未來的教學上需要著墨設計探究觀點融入教學,並持續進修以建立適當的科學探究本質觀點及教學能力。
  • Item
    探討數位學習環境中學生科學探究歷程和學習策略-總計畫(Ⅲ)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07-31) 吳心楷; 許瑛玿; 黃福坤
    本縱向研究旨在檢視科技導入學習模組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影響,並在為期兩年的研究 中與對照組進行比對。我們根據5E 學習環發展了三套學習模組,主題分別為四季、環境議 題及空氣污染。每套模組課程約為10-12 堂課,並在不同的學期進行實施。探究組共有24 名七年級學生,全程參與三種科技導入學習模組;另外,對照組是27 名七年級學生在兩年 內接受傳統教學法。為了追蹤學生的探究能力表現,我們發展了一個測驗工具來評量學生的 提問、計畫、分析及建模能力。結果顯示,探究組在設計可行的實驗流程、辨別數據、使用 科學規則或概念來詮釋數據、描述變因之間的因果關係及透過綜合數種關係建構模式的等能 力顯著優於對照組的表現。經分析這些學習模組的教學設計,發現能顯著增進學生探究能力 的教學設計要素為多重表徵共同作用、漸進增加複雜性、綜合各種鷹架、透過POE 環進行 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