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1

本所於民國75年秋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經當時理學院吳院長京一、與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地球科學系等系主任,以及本校科學教育學者之籌備和規劃,分別於75年成立博士班,於76學年度招收第1屆博士班學生,83年成立碩士班,於84學年度起正式招收第1屆碩士班學生,87年成立教學碩士班,於88學年度招收第1屆教學碩士班學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高中學生在不同層級及不同表徵的物理解題取向
    (2016) 蘇毅中; Su, Yi-Chung
    本研究旨探討高中學生面對不同層級與不同表徵的物理試題其解題取向及表現。研究資料來源為自行設計的物理測驗試題和空間能力測驗。物理測驗試題為計算題,物理測驗試卷為兩種層級(高層級與低層級)與兩種表徵(文字與圖片)的試題交叉構成,共四種版本。依學生對試題的解題內容分為兩類取向:運動學取向與能量守恆取向。研究對象為大台北地區兩間學校的高二學生,共6個班級150人,試卷於班級內隨機分配,學生依空間能力測驗分為高、低空間能力兩組。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面對低層級的試題,傾向使用運動學取向解題,且使用運動學解題較易得到分數;而面對高層級的試題,學生傾向使用能量守恆取向解題,且以此取向較易得到分數。當學生面對不同表徵的試題,其解題取向皆以運動學取向解題為主。而不同空間能力的學生沒有特定的解題取向傾向。學生在物理解題時常見的錯誤可分為「與物理概念有關」、「與物理概念無關」兩大類,可細分為9項,其中「忽略系統完整受力」、「物理公式錯誤」此兩項在所有錯誤類型中佔所占比例最高,此兩類屬於與物理概念有關的錯誤類型。 本研究顯示學生對於物體運動的相關物理試題,大多數情況顯示學生傾向使用運動學進行解題。然而學生不論使用何種解題取向,須協助學生物理系統的分析與物理量的使用。
  • Item
    探究電腦多媒體教學對於國三學生學習酸鹼概念與概念改變之歷程
    (2005) 楊鵬耀; Peng-Yao Yang
    在科學的課程中,酸鹼概念是相當重要的科學概念,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我國國三學生在使用有關酸鹼鹽概念的電腦多媒體教材教學後,其對於酸鹼鹽概念之理解程度、迷思概念及心智模式的類型之改變情形。本研究中,採取了FLASH軟體製作動畫教材,呈現酸鹼鹽單元中抽象的概念,例如:酸性溶液與鹼性溶液的解離情形及中和情形,及酸鹼中和後的水及鹽類的水解情形,並維持教學內容的一致性。 研究對象是以台北縣某高中之國中部國三學生,隨機抽取出二個常態編班之班級共74人。研究重點以國中理化教材為主,統整其中的酸鹼鹽概念,建立重要的教學目標,據此完成電腦教學動畫及教學投影片,將教材分成A、B兩組實施,並採用二階段診斷測驗進行前測、後測、延宕測驗,亦在此兩組各抽取六人,於後測及延宕測驗時進行半結構性晤談,並根據所得的資料,找出學生的迷思概念及心智模式類型的轉變取向。 研究的結果發現:在後測與前測答對率的比較中,A組的學生答對率達顯著差異(p=0.012);B組的學生答對率亦達顯著差異(p=0.000),因此實驗教材的實驗可有效地提昇學生在酸鹼鹽單元中概念的學習。但在不同教材上的實施後,A組及B組之組間比較中,兩次測驗答對率的差異並未達顯著水準,也就是說,這兩份教材的不同並不影響學生學習的結果。在延宕測驗與後測答對率的比較中,A組的學生答對率未達顯著差異;B組的學生答對率亦未達顯著差異,因此概念變化的現象並不明顯。在後測六週後進行的延宕測驗,A組及B組之組間之答對率的差異並未達顯著水準,即表示教材的不同,不影響學生在教材實施後,其概念改變的情形。 在兩次晤談的結果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題型中,學生在後測訪談與延宕測驗之間的表現相當不一致,在中低成就的學生中,具有迷思概念維持或是迷思概念的型態發生改變的情形較明顯;在高成就的同學中,於弱酸及弱鹼之解離度變化概念、酸鹼中和概念、氣體溶解之酸鹼概念等相關題型中,亦具有迷思概念維持或是迷思概念的型態發生改變的情形。但無論同學們的成就如何,皆會發生迷思概念改變的情形。 在各項迷思概念類型中,其主要的心智模式如下:在溶液酸鹼性質單元有:現象模式、名稱-符號模式。在酸鹼混合單元有:強度模式、量的模式、電中性模式、名稱模式。在氣體溶解溶液酸鹼性單元有:溶液模式、壓力模式。在電解質解離單元有:解離度錯置模式、濃度模式及通電模式。在酸鹼強度與氫離子濃度的有:強度模式、量的模式、溫度錯置模式。在弱酸弱鹼稀釋單元有:恆定模式、體積改變模式、濃度模式、平衡方向錯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