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Correlation of Damage Formation in the p53 gene with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Assayed by Multiplex Long Quantitative PC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3-06-??) 陳星佑; 王麗雅; 韓文華; 王憶卿
    肺癌在台灣地區有相當高的死亡率,其主要原因為患者對於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常常會產生抗性;但由於癌症治療效性不易從病人之臨床病徵上預測,因此,發展一套可以預測病人治療結果的分子指標是相當重要的。此外,在前人的研究中指出p53基因的變異與癌細胞抗藥性的產生有關;再加上病人血液細胞中DNA的變異與組織中癌細胞DNA的變異相關。所以,本研究利用雙片段定量聚合酵素連鎖反應(Multiplex long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long QPCR)的方法,藉由DNA模板上的損傷會抑制PCR反應時DNA聚合酵素的聚合能力,反應完成後比較有傷害與無傷害的DNA反應效率,即可得到DNA的傷害程度的原理,來偵測化療之肺癌病人週邊血液淋巴球細胞之p53基因的傷害敏感性,並分析其和化療結果的關係。實驗的數據顯示,29位化療無效的病人週邊血液淋巴球細胞中,其p53基因對於30 J/m2的紫外線照射之後,有呈現DNA傷害的人數比例為83%(24/29);而在15位化療有效的病人其p53基因呈現傷害的人數比例則較低(67%,10/15) (P=0.23)。在化療無效且有DNA傷害的病人當中,平均DNA傷害的程度為0.20±0.17/p53分析片段;而化療有效的病人當中,其平均傷害的程度則為0.16±0.17/ p53分析片段(P=0.89)。雖然化療的結果與兩個族群間DNA傷害的程度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可以看出在化療無效的病人中,其DNA傷害的程度有高於化療有效病人的趨勢。因此,利用Multiplex long QPCR的方法來偵測病人血液中的DNA傷害程度,在未來經過更多樣本的確認後,似乎可以作為預測病人治療結果的指標。